以问促学,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例谈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
2020-09-19江苏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王利娟
江苏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 王利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由疑问点燃,问题引导也就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低效提问甚至无效提问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优质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有的放矢地研究教学中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问题于何处提出、何时提出、怎样提出才有效。
一、问在激趣时,有效起步
小学生对未知都充满了好奇,教学伊始,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些有趣、有价值的问题,无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而且会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策略之一便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而又别具匠心地有效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课堂教学所呈现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鲜,才能唤起学生建立在思维本质上的积极而又稳定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重难点、科学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地设计出既有情趣,又有情理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教师在出示一组含有分率的关键句,请学生判断单位“1”对应量、分率对应量、数量关系后,适时出示课题并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相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百分数。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思考并发言)
生1:百分数是不是分数?
生2:百分数是不是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数?
生3:百分数是不是也有单位“1”对应量、分率对应量?
生4: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设问:大家既然有这么多的疑问,那么不妨拿出你课前所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给大家读一读,与小伙伴议一议,看看百分数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我们专门去研究、学习。
学生出示事先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并比较记录。
名称 意义 写法 读法 共同点不同点 关系分数百分数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层层设问,看似轻描淡写,却在不经意间将数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建立了联系。
二、问在尝试时,有效导向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看似简单,却有比较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对学生而言,一些需要习得的新知识其实是在原有的、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而来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准确把握住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学情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提问真正起到点燃思维火花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在基础训练唤醒除法的概念记忆后,笔者出示12根彩色小棒,进行开放式提问:把这些小棒分给小朋友,你准备怎样分?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根据习得的数学知识经验很快得到:
生1: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6根,12÷2=6。
生2: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4根,12÷3=4。
生3: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3根,12÷4=3。
生4: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2根,12÷6=2。
生5:平均分给12个小朋友,每人分1根,12÷12=1。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追问):如果是分给5个小朋友呢?
请学生拿出小棒分一分,并小组进行讨论,完成下列图示:
师(跟进追问):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根后,出现了什么情况?(生:还多了2根)
师(引导):多了就是余下的,数学中就叫余数。(揭示概念并完成板书)
12÷5=2……2
师(继续追问):算式中的两个2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操作及板书建立除数与余数的本质区别)
师(继续追问):如果是把13、14、15、16、17根小棒分给5个小朋友,又会是什么结果呢?你能继续分一分,写一写吗?
根据学生操作与发言继续完成板书:
12÷5=2……2
13÷5=2……3
14÷5=2……4
15÷5=2……5 (15÷5=3 )(?)
16÷5=2……6 (16÷5=3……1 )(?)
17÷5=2……7 (17÷5=3……2 )(?)
环环相扣的设问、追问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更是突出了主动性与主体性,知识呈现的脉络更清晰,后续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更深入与专注,数学素养得到表现与培养。
三、问在关键时,有效提升
小学生的思维多是从直观认知、表象感受开始,相对而言,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力避免过于抽象的设问,为学生创设启迪思维的具体情境,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抓住关键环节、中心语句进行设问,使课堂提问适时适地、恰到好处,为数学课堂的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以及“什么是邻边、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搭一搭”的数学操作活动,请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动手搭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自主搭好“长方形”或“正方形”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并通过以下提问促进讨论交流。
师:你搭的是什么图形?你觉得你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搭的是一个长方形,我觉得关键是要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选择两组两根一样长的小棒去搭,而且短边和长边(也就是邻边)互相垂直。
生2:我搭的是一个正方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四根一样长的小棒去搭,而且这些小棒在搭的时候要互相垂直。
生2:我觉得在搭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时,只要边选对了,一组邻边互相垂直,四个角就都是直角了。
……
教学中在学生自主操作后,教师以“你搭的是什么图形?你觉得你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引领,巧妙地借助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结合操作体验进行数学思考,充分给予学生思维探索的空间,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欲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四、问在疑难处,有效点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身为教师必须明确:学生获取新知最主要的是兴趣的培养,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在亲身经历思维过程的同时,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思维免不了要受阻。教师如果能及时分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思维受阻的原因,将提问设置在学生疑难处,及时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给予指导,使学生在探求数学知识时疑难问题得到解决,不仅让他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帮助解题,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不能在所提供的信息中直接判断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畏难处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产生画图的需要,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与优势。
出示例题。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引导学生在独立审题、同桌讨论后,教师提问:你收集到哪些信息?这道题求的是什么?和我们之前解决的相类似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1:题目中已知长方形的长,宽没有告诉我们。
生2:我知道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增加了。
生3:这道题要求长方形花圃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但题目里面根本就没有告诉我们宽的信息。
教师适时提问引导:从大家的分析与思考来看这道题不能直接求出答案,而且光用眼睛也不能直接找出我们想要的条件,长方形是一个平面图形,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条件和问题又可以怎样呈现呢?
相机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画图,并在图中标出相关数据。
学生根据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集体评讲时进一步回顾反思。提问:为什么在解答这道题时需要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
数学问题是开启数学思维的起点,也是激发数学思维的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出的能开启学生慧心、童心的有价值问题,仿佛拨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演奏出一曲有深度、有温度,甚至跌宕起伏的美妙旋律。因此教师应在“问”上做足文章,做出文章,做好文章,精当提问,问在恰如其分,问出数学的“学问”,问出教师们在数学课堂中的“精彩”,让有效的课堂提问真正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善问”中“善思”,在“善思”中“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