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杂谷1 号在西北、东北地区的丰产稳产性分析

2020-09-19王淑君季珊珊解慧芳魏萌涵刘金荣

中国种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稳产象限丰产

王淑君 邢 璐 季珊珊 解慧芳 魏萌涵 张 扬 刘金荣

(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安阳 455000)

高产、稳产、优质、广适是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也是选育谷子新品种的主要目标。豫杂谷1 号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不育系安育1 号为母本,抗拿捕净除草剂品种安14-6229 为恢复系,选育的两系谷子杂交种。2018 年参加了国家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华北夏谷区组、西北春谷区早熟组、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东北春谷区4 个区组的试验,同年完成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DP 谷子(2018)410136。为了更好地了解豫杂谷1 号在西北、东北春谷区的产量表现和推广前景,本研究通过高稳系数法、变异系数和基因型分组法对豫杂谷1 号丰产稳产性进行分析,为其在该地区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试验材料为豫杂谷1 号,以其2018年参加国家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西北春谷区早熟组、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东北春谷区组试验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

1.2 分析方法试验采取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田间管理同当地大田管理。以豫杂谷1 号在各试点的平均产量来评价其丰产性;用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基因型分组法说明豫杂谷1 号的稳产性和适应性。

采用温振民等[1]的高稳系数(HSCi)计算公式:

式中HSCi为第i 个参试品种的高稳系数,和Si分别为第i 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标准差为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HSCi值越大,说明该品种丰产稳产性越好。

变异系数计算公式:CVi=Si/Xi×100%,式中Xi和Si分别为第i 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标准差。变异系数越小,说明该品种稳定性越好[2-3]。

参照Francis 等[4]的基因型分组法,以变异系数CVi为横轴,产量Xi为纵轴,所有参试品种变异系数和产量的平均值为原点,作象限图,观察各品种的坐落位置,分析参试品种的丰产性与稳产性。第Ⅰ象限的品种高产不稳产,第Ⅱ象限的品种高产稳产性好,处于第Ⅲ象限的品种稳产但不高产,第Ⅳ象限的品种产量和稳定性均较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 西北春谷区早熟组豫杂谷1 号的平均产量为6382.07kg/hm2,比对照大同29 增产6.71%,位于14 个参试品种第3 位(表1);豫杂谷1号在8 个参试点的产量,除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3 个参试点减产外,其余5 点均增产,增产幅度在4.31%~48.27%之间,尤其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和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 个参试点,豫杂谷1 号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6.05%和48.27%(表2)。

表1 西北春谷区早熟组参试品种产量及稳定性参数

表2 豫杂谷1 号在各参试点的产量

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 18 个参试品种仅有晋饲谷1 号和晋汾108 两个品种比对照长农35 号减产,其余品种均比对照增产,增幅在0.45%~28.49%之间。豫杂谷1 号的平均产量达到5885.36kg/hm2,比对照长农35 号增产28.49%,居参试品种第1 位(表3);该品种在7 个参试点全部增产,增产幅度在0.32%~80.09%之间。陕西省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 个参试点豫杂谷1 号的产量分别达到7137.0kg/hm2和6792.0kg/hm2,比对照长农35 号分别增产80.09%和57.06%(表2)。

表3 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参试品种产量及稳定性参数

东北春谷区组 豫杂谷1 号平均产量达5551.77kg/hm2,比对照九谷11 增产12.92%,位居参试品种第3 位(表4)。豫杂谷1 号在11 个试点中9 个点增产,增产幅度在3.71%~47.48%之间;除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和吉林省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 个试点分别比对照增产3.71%和6.11%外,其余均比对照增产15%以上;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和辽宁省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 个参试点减产,分别减产15.73%和6.42%(表2)。

2.2 稳产性和适应性 西北春谷区早熟组豫杂谷1 号的HSC 为80.17%,居参试品种第3 位,与产量排位相同;变异系数为17.36%,居参试品种第5位;豫杂谷1 号HSC 值大于对照大同29 号,变异系数小于对照,且变异系数较豫杂谷1 号小的4 个品种中赤谷25、赤优金谷的产量较低,分别比对照减产5.10%和8.83%,在生产上没有推广价值(表1);说明豫杂谷1 号的丰产稳产性较好。基因型分组法结果也表明(图1),豫杂谷1 号位于第Ⅱ象限,变异系数小于所有参试品种平均变异系数,产量大于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说明豫杂谷1 号在西北春谷区早熟组的丰产稳产性较好,与高稳系数法及变异系数分析结果一致。

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 豫杂谷1 号的HSC为94.95%,居参试品种第1 位;变异系数为18.71%,高于对照长农35 号的HSC 和变异系数(表3)。HSC 较大,但变异系数也大,说明高稳系数分析时,豫杂谷1 号较高的产量掩盖了其稳定性。从图2 可看出豫杂谷1 号位于第Ⅰ象限,说明豫杂谷1 号的丰产性较好,稳定性略差,这与变异系数分析的结果一致。虽然豫杂谷1 号在该区的稳定性略差,但从表3 可看出豫杂谷1 号在该区各试点产量均比对照增产,只是增产幅度差异较大,说明豫杂谷1 号在该地区仍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表4 东北春谷区组参试品种产量及稳定性参数

东北春谷区组 豫杂谷1 号HSC 为82.88%,居18 个参试品种第3 位,变异系数为19.26%,居参试品种第7 位。高稳系数大于对照,而变异系数小于对照(表4),说明豫杂谷1 号的丰产稳产性较好。图3 中济白米1 号、豫杂谷1 号、豫谷35、赤谷27、JK008 位于第Ⅱ象限,高产稳产性好;龙谷39、保928、济谷22、张杂谷23 号4 个品种处于第Ⅰ象限,说明该品种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较差。九谷28、龙谷38、九谷11 3 个品种处于第Ⅲ象限,稳定性虽好,但产量较差;赤谷K1、公谷87 号、赤5702、公谷88 号、赤谷29、公谷84 号6 个品种处于第Ⅳ象限,产量和稳定性均较差。

3 结论与讨论

作物的产量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5]。参试品种产量的S、CV是反映品种稳定性的参数,HSC 则是反映高产和稳产协调性的参数[6]。高稳系数法虽然忽视了环境与遗传因素的互作效应,但利用它分析品种高产、稳产性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7-8],对评价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HSC 大小排序与产量排序大体一致,但又不完全相同,与变异系数、基因型分组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豫杂谷1 号在西北早熟组、东北春谷地区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在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有较好的丰产性,虽然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但仍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猜你喜欢

稳产象限丰产
高阶煤煤层气井稳产时间预测方法及应用−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郑庄为例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排涝抢收多措并举 确保秋粮稳产增产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吃好采后“月子餐”葡萄来年得丰产
抢收抢种藜麦 确保丰收也丰产
苹果园能否丰产 秋季管理很重要
玉米早熟品种赛德9号丰产稳产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气井稳产时间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