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潮乐蜚声海内外 性淡泊恰似出水莲
——近代潮州音乐大师张汉斋

2020-09-19

岭南音乐 2020年4期
关键词:潮州唱片音乐

张汉斋(1885—1969年),男,汉族,广东潮安(今属湘桥区)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近代著名潮州音乐大师。出身于一个普通的鞋业工人家庭,从小从艺,擅长三弦、琵琶、筝、兼攻汉乐头弦。14岁开始学习潮州音乐,弹得一手好月弦,人送雅号“月弦张”。25岁拜有“潮州乐圣”之称的洪沛臣先生为师,学习三弦、琵琶、筝。学成后又向外江班头手容贞师傅学习外江乐(上世纪初流传于潮汕地区的一种区别于潮州本土音乐的外来音乐,后来被定名为“汉乐”)执奏头弦。

1926年应香港潮州同乡会邀请,与师兄有“琵琶王”美誉的师兄王泽如在港台演奏琵琶、筝等潮州音乐,轰动一时。其后又陆续应新加坡、港台团体和唱片公司邀请,录制了一百多张潮州音乐及外江乐唱片。《寒鸦戏水》《出水莲》等具有代表性的潮州音乐名曲就是通过张汉斋之手弹奏录制的唱片为世人所熟知的。张汉斋是第一批将潮州音乐传播推介到海外的音乐演奏家。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文化政策指引下,张汉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1951年,张汉斋出任汕头市潮乐改进会主任,整理《胡笳十八拍》等一批经典古典乐曲,整理出版《新潮乐》《潮州民间乐曲选》等专辑。除了教学、传承、整理、改进潮乐等任务以外,同时出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汕头地区文联副主席,省、市人大代表等行政性职务。

1969年,适值特殊年代,一代潮乐大师病逝于汕头寓所,享年85岁。

“人的手指生来就是各不相同,不能强求一致。当保持作品风格特点和基本方法不错乱的前提下,准予学生适当改动手势手法,只要顺手自然就好。”

“一个人要成名,一要有天赋,二要下功夫,三要有好师傅。”

——张汉斋。

张汉斋的文艺观

从张汉斋留下的零星语录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演奏家和教育家的一代大师的艺术观朴实精练,既不死板狭隘,又不放任自流,真正做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大师虽然来自民间,但是对于音乐教学及师资力量的正规性、系统性,对于学员的禀赋及学习态度,都提出了自己观点。

创作之路

潮州古属南粤,秦代开始在这里屯兵设郡。这里既与泉州、广州同为海上丝绸之路之起点,同时也是宋、明两朝败亡的终点。因前者身份造就了潮汕地区物产丰美,商贸通达。因后者身份,流落的中原贵族们带来了大量中原正宗宫廷文化。丰沛的物质基础加之丰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独处一隅之四季如春的气候,让潮汕地区成为真正的王道乐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传统。而潮州音乐以其独有的古朴典雅,轻柔细腻,韵味浓郁而鲜明,成为我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的主人公,一代潮乐大师张汉斋先生便是潮州音乐在上世纪初的代表性人物。在那个民族危亡,风云际会的年代,张汉斋先生为代表的一代潮州音乐人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正是几代潮州音乐人鞠躬尽瘁、薪火相传,才始得潮州音乐之花如此绚烂多彩!张汉斋先生传奇而又淡泊的一生,值得我们崇敬。

一、三学艺:小店员逆袭成大家

张汉斋1885年,出生于潮州城内一个鞋匠家庭,2年私塾经历,在10岁那年随着父亲的去世,而不得不戛然而止。12岁为了生计,开始在潮州城内利源号头盔店当童工。潮州城里浓郁的音乐氛围感染了这位家境贫寒的瘦弱少年,14岁的张汉斋在做店员的闲暇之余,跟着家门口乐社的叔叔伯伯们学习潮州音乐。16岁的张汉斋来到更繁华的汕头,在一家叫做雅成鞋店的店铺做学徒,后来又暂转来到悦来布店做了9年店员。此后又在时和号和隆昌记绸缎庄共做了10年的店员。大概鞋店、布店和绸缎庄的老板们都不愿意为难这位弹得一手好月弦,人称“月弦张”的年轻人吧,23年学徒店员生涯并没有泯灭这位年轻人的意志,也丝毫没有阻挡张汉斋勇攀音乐艺术高峰的决心。

25岁时的张汉斋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机遇。潮州城内一代宗师,有“潮州乐圣”之称的洪沛臣先生终于被这位身份虽低微,却对音乐有执着追求的年轻人打动,开始亲自教张汉斋学习三弦,琵琶和筝。洪沛臣先生不仅得潮州名家李三老、黄月卿之真传,而且利用外出经商之便,遍访上海,山东、乃至南洋群岛之音乐名师。值得一提的是洪沛臣曾经从江南一带学习南北派琵琶演奏法,并带回一些乐谱回潮州后加以融汇吸收,对潮州民间音乐的丰富和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洪沛臣所传琵琶,三弦和筝合奏谱有:硬套十二首,软套六首及流行弦诗谱若干,为后世潮州细乐演奏所师承。如果说张汉斋之前是小打小闹的业余学习音乐的话,拜入洪沛臣门下可谓是真正登堂入室。一个小小的店员,能够得到一代宗师的亲自指点,张汉斋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追随洪先生探求潮州音乐之精髓,领悟艺术之真谛。

张汉斋在跟着洪沛臣先生系统学习潮州音乐,并打下坚实的演奏基础后,跟着外江乐头手容贞师傅学习外江乐则是他艺术生涯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外江乐是清道光年间流入粤东潮汕地区的一种区别于潮州本土音乐的外来音乐,后来被定名为“汉乐”。清末民国初,潮汕地区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热衷于欣赏并追捧支持外江戏曲,外江音乐。听戏不如做戏,听乐不如自己演奏。张汉斋音乐生涯绝大部分时间所效力的汕头公益国乐社便是由达官显贵资助成立的最著名的外江乐馆,这个国乐社创立于1909年。因为有良好扎实的基本功和上佳的音乐领悟能力,张汉斋很快便能熟练掌握外江乐的演奏技巧,在乐班中脱颖而出,司职头弦(相当于现在乐团中首席的地位)。

二、《凤求凰》:传世筝一曲定良缘

年轻的张汉斋背井离乡,凭着一身过硬的音乐技艺在汕头埠立足并很快小有名气。上世纪二十年代,张汉斋加入汕头公益国乐社,担任头弦。敬业正直,无不良嗜好的张汉斋闲暇之余每晚经常会在他居住的阁楼上弹奏潮州筝乐,其中有一首《凤求凰》是他每晚必弹的曲目。

这首《凤求凰》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曲之一,相传为西汉司马相如所作。青年才俊司马相如偶然在一次宴会中演奏这首得意之作时,无意中打动了美丽才女卓文君,从而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该曲主题表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曲调情意绵绵,清丽优雅,含蓄动人。特别是在更深夜静之时,明月高挂,万籁俱寂,万般柔情该向谁人诉说?丝丝入微,扣人心弦的潮州筝曲在张汉斋炉火纯青的演绎下,仿佛陶醉了整个潮汕平原的夜空。

奏者无心,听着有意,邻居正好住着一位妙龄少女,每每被这动人的旋律所陶醉。此情此景,娟娟明月,袭袭熏风,暗香浮动,心旷神怡。唯美绝妙的旋律拉近了两颗年轻的心。终于,在一个花好月圆之夜,两个年轻人见面了,他们互诉衷肠,表明心迹,立下了永不分离的誓言。

然而,少女家道颇丰,在当地是富有人家,而汉斋先生当时只是一名漂泊在外谋生的小小乐师。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的悬殊,为两位年轻人的结合蒙上了一层阴影。真正的爱情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当事人莫大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冲破重重阻拦,去拥抱来之不易的幸福。经过汉斋先生不懈的努力,加之听乐少女的一往情深,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曲折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因乐而结缘的浪漫绮丽爱情让张汉斋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大师此后如此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孜孜不倦的工作热情,恐怕无不得益于这位温柔贤淑的佳人的照料。潮州名曲《凤求凰》真真切切地谱就的这段现实版美好姻缘一时传为佳话。

三、誉香江:推潮乐出海势如虹

有了情投意合的佳人相伴,让张汉斋的生活滋润而稳定,音乐事业也蒸蒸日上。时间来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一腔热血的张汉斋因积极参加工会的演出活动和上街宣传而被“东家”汕头公益国乐社解雇。短暂的赋闲在家并没有让张汉斋灰心丧气,每日依然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之中。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一个人的挫折往往会带来新的机遇。1926年,香港潮州同乡会南舞乐社向张汉斋抛来橄榄枝,邀请他和同为洪沛臣先生弟子的王泽如(外号“琵琶王”)赴港台合奏琵琶和筝。他们的到来,在鲜有民间艺术真人露面的弹丸之地——香港引起轰动,让殖民地之文化荒漠如遇甘霖。此行张汉斋和师兄,人称“琵琶王”的王泽如将潮州音乐之古雅深微,精妙绝伦演绎得珠联璧合、淋漓尽致。港台国乐界从未有见过如此场面,一时惊为仙乐。孤悬海外、忘我打拼且小有所成的华人(尤其是闽越潮汕籍)迫切需要寻找来自祖地家乡的文化之根。张汉斋和王泽如带来的正宗地道的顶级演绎,拨动了多少凄苦游子的心弦。

正是这次看似不经意的行程却拉开了潮乐出海的序幕,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张汉斋的人生轨迹。此后,海外邀约不断。随着唱片工业的蓬勃发展,将包括外江乐在内的潮州音乐不断推向世界成为了汉斋先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1928年,应新加坡清咏乐社特邀,与著名鼓师魏松庵等合作,在星洲录制了多达60张的外江戏曲和音乐唱片。1935—1937年,张汉斋和他的同事们陆续为香港百代唱片公司录制近百张外江乐、潮州音乐唱片。流行于海内外的潮州音乐《寒鸦戏水》和《出水莲》唱片正是这一时期录制的。正是这一张张小小的黑胶唱片,让张汉斋们的音乐进入了海内外每一个爱好国乐的华人家庭并渗透入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闽越及潮汕籍的先民自古有善于迁徙,出外打拼的传统。近的如港台地区,稍远的南洋(东南亚)地区,甚至遥远的欧美地区,处处都留下了他们谋生求索的足迹。张汉斋们的不辞辛劳的付出,让潮乐不再养在深闺无人识,而是逐步走向海外,成为维系海外华人与祖国母亲情感的重要纽带之一。小小一张唱片,一次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的聆听,足以让身处异域的游子动容。乡音、乡情是铭刻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一辈子不可磨灭的烙印。君不见,每次到了民族危难时刻,海外游子捐钱捐物,甚至毅然回国舍身请战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华民族之强大凝聚力总会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这一切,充当民间文化交流大使的音乐演奏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们可谓是功不可没。

四、为人梯:育后人传承鞠躬瘁

志得意满的张汉斋并没有沉浸在功名利禄的浮华尘世中,而是推己及人,秉承老一代潮州乐人的优良传统,为优秀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不留余力。

早在1933 年,张汉斋便在汕头市育善横街2号,开办岭东国乐传习所,开设二弦、扬琴、月琴、三弦、琵琶、秦筝、椰胡等。四个月为一期,尽平生之所学,系统传授潮州音乐之精髓。汉斋先生是潮汕地区较早开馆授艺者之一。

众所周知,曲谱在音乐推广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张汉斋很早便留意到要想让一优秀乐种繁荣昌盛,永久传世,除了在教学上下功夫以外,在曲谱发掘、整理、汇编、推介方面也必须同时发力。1934年张汉斋在《公益社乐剧月份刊》上,以“弦乐谱”为名称,系统介绍潮州乐曲、筝、琵琶谱,如《柳青娘》《一粒星》等曲。在记谱上大部分用管色工尺谱,只有潮州“活五调”《福德词》三十四板用潮乐弦诗“二四谱”记录(此种谱既不同于传统的工尺谱,也有别于古琴常用的减字谱,为潮乐所独有)。以方土音乐为根据记谱的曲目标注为“潮调”,自外江乐流入的标注为“汉调”,用筝表演者标注为“某某筝谱”,用琵琶弹奏者标注为“某某琵琶谱”。在记谱上“二四谱”和“工尺谱”并用。张汉斋以一种非常严谨而负责任的态度,介绍和揭示潮乐阵容和记谱系统,为后世研究者对弦索谱和管色谱的辨证提供了重要实证。汉斋先生所想和所做的事,显然已经超越了一般音乐演奏家的思想境界了。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视,让年逾花甲的张汉斋先生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力。1951年公益社和解放后筹建的汕头潮乐改进会合并,张汉斋担任主任。1953 年已是古稀之年的张汉斋重新整理出《胡笳十八拍》《浪淘沙》《锦上添花》《三大娘》和《月儿高》等一批古典经典曲目,让它们得以传世。1958年,为中国唱片公司录制潮州细乐《月儿高》等传统名曲。同年,将《胡笳十八拍》无私传授给弟子林毛根先生,由弟子录制成唱片公开发行。林毛根先生在回忆起自己的恩师时,描述了当年受教时的情景:“我在乐改会跟他学乐时,心里十分紧张。他住在三楼,我在二楼练习,每当弹错(有时哪怕只错一个音),他就连行带跑下楼来:‘交挂性命嘛!怎能这样弹,这样嘛!’他一面嚷,一面念谱,一面纠正,直到我弹对了,他才平心静气上楼去。那时,我一听到楼梯声响,就预感到大事不好。有时他嚷到师娘不好意思,出来制止:‘你呀,这么有性头,有话慢慢说嘛,要不是相知连鬼给惊走。’汉斋先生率真爽利的性格,一丝不苟的治乐精神让我受益终身。”从洪沛臣到张汉斋,再到林毛根,正是这份严谨,这份执着的薪火相传,才造就了潮州音乐在今日中华民族音乐大家庭中的辉煌显赫的地位。

担任一定级别行政领导职务的张汉斋先生并没有固步自封,官气十足,更没有把艺术馆所变成衙门,变成独断专行的一言堂。对于有朝气、有想法的、有更好理论功底的年轻同志,张汉斋是大力扶持,放手让他们成长。1958年出版面世的《新潮乐》一书,便是张汉斋与新音乐工作者张伯杰、郑诗敏合作出版的。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德艺双馨的老艺人,张汉斋则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张汉斋与林玉波、何天佑等一起整理出版的第一本潮州音乐曲集——《潮州民间音乐选》也是这一时期面世。据可靠资料显示,该书一经推出,很快销售一空,出版社赶紧加印才能应付强大的需求。该书还被中央音乐学院收藏并复印作为教材,在香港地区被再版,在海外广泛发行。(见附图)

1960年,75岁高龄的张汉斋先生依然没有退休,继续为潮州音乐教育发挥着余热。大师欣然受聘于新成立的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对该团新招的24名少年学员进行系统培训。1962年,仅仅两年时间,张汉斋精心指导的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便受邀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公司录制了近百首潮州乐曲,可以说几乎复制了大师年轻时唱片录制方面的辉煌业绩。他带领着年轻的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多次参加广东省的文艺汇演,每每扬威于省城广州。

1969年,适值特殊年代,一代潮乐大师——张汉斋病逝于汕头寓所中,享年85岁。大师虽然文革期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冲击,但是党和政府给予张汉斋先生的尊重和荣誉让这位潮州音乐大师在晚年发挥了应有的光和热。生前张汉斋曾出任的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汕头地区文联副主席,省、市人大代表等重要职务。这些可以说是人们对一代宗师一生艰辛付出最公正的评定和最高的褒奖。

学术主持

“汉斋先生是潮乐复兴史上无法绕过的巨人”

主持人:王小刚(乐评人,星海音乐学院硕士)

一、张汉斋是一代乐人典型范本

纵观张汉斋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起伏跌宕,充满传奇色彩。大师虽然没有独创的作品传世,也没有过多的著述流芳,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先生作为一名潮州音乐演奏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及音乐教育家的璀璨光辉。张汉斋和上世纪初到建国阶段我国众多民间艺术大师一样,虽一度屹立于时代的潮头最顶端,但是生性淡泊睿智,宁愿默默奉献自己毕生的光和热。笔者在探寻大师足迹时,深深地折服于大师淡泊而执着的人格魅力。这份淡泊是对寻常名利的淡泊,这份执着是对艺术真谛追求的执着。

作为音乐演奏家的张汉斋,博采众家之长,兼容并蓄,所学必专,所专必精,终于从一名毫不起眼的小店员成长为蜚声海内外的潮乐名家。从少年时学习月弦的孜孜不倦,到投入名师门下的如鱼得水,再到跟随外江乐班的与日精进。张汉斋的勤奋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使他指尖流淌的音乐得以完美诠释潮州音乐之既清丽古雅,内敛细腻,又具有良好的协奏性和优异的内聚力之独特魅力。

作为音乐社会活动家的张汉斋正直诚恳,虚怀若谷。无论是解放前的自觉自发状态下的海内外的奔走演奏录制推广,还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大的民族文化政策指引下的传道授业、整理改进,张汉斋穷尽一生的心血为了潮州音乐的传播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音乐教育家的张汉斋平易近人,细致入微,宽严相济,自始至终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师法前辈,垂范后学。勇立时代潮头时不张狂,不浮妄,潜心幕后时不贪占,不打压。他整理发表古谱时,据实署别人之名。将自己费尽心血整理的古曲《胡茄十八拍》无私传授给弟子林毛根,让他去演奏并录制唱片,让弟子扬名立万。从这些小细节便可以看出张汉斋的艺德师德。他面对名利的做法,真的足以让许多同时代艺术家乃至今天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们汗颜。

二、文化复兴呼唤真正的艺德师德

人生一世,惊鸿一瞥,大师故去已经是半个世纪之久。今天当我们回忆起当年灿若繁星的岭南音乐文化巨子时,张汉斋的名字依然鲜活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如果说旅居上海的潮汕儿女郭鹰先生是将潮州音乐推介到全国最得力的推手的话,张汉斋先生则是立足于潮汕本土,并使潮州音乐蜚声海内外的标杆性人物。

“礼失求诸野”,而乐则是与礼相互依存的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化共同体。恰如潮州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大家庭中最艳丽夺目的花朵之一样,张汉斋先生也是广大勤勉敬业,心怀家国的潮汕儿女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潮汕地区古来就有尊儒崇文的传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曾谪贬潮州,担任了八个月的潮州刺史。短暂的任期并没有影响韩愈治理潮州的决心,他整顿吏治、引导民风、兴办教育、兴修水利,使儒家思想渗透到了潮州城的每一个角落。潮汕先民们为了纪念这位开潮州一代风气之先的当世大儒,不惜将城外的山命名为“韩山”,水命名为“韩江”,其崇圣道重教化之风可见一斑。潮汕方言中至今仍以“儒气”一词来称颂形容美好事物。张汉斋先生尽管只有短短两年私塾经历,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治学处事为人方面打上儒家传统“士人格”(冯友兰语)之深深烙印。修齐治平,内敛谦逊,于名利处淡泊无为,于教化上尽心尽职。

回顾张汉斋先生的一生,在我们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音乐艺术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当其冲的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复兴。崇敬张汉斋先生的艺德人品,学习并践行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是我们永远不会落伍过时的时代主旋律。

匠心赏析

点评人:王小刚(乐评人、星海音乐学院硕士)

《出水莲》

张汉斋先生演奏的《出水莲》全曲旋律清雅,节奏舒缓分明,行韵悠闲浪漫,气度不凡。作为一代宗师,汉斋先生的左右手技巧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信手拈来。

一、演奏技术层面:

(一)右手以连托演奏的前倚音润饰曲调,使乐曲厚实圆润而富有动力性,体现了潮州音乐独特的风骨。

(二)巧妙地以不同的触弦点弹奏造成丰富音色的对比:靠近岳山处,音色则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岳山和雁足的中间弹奏,音色则柔美动听。明与暗、虚与实的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强调的阴阳调和互补、转换自如的审美习惯。

(三)左手发挥按弦的多种功能,重按3和6音时则升高为4和(b7)音。构成一种特殊的“软套”(重三六);这种潮州古乐特有的律制在我们现代经过“十二平均律”洗礼和熏陶的耳朵而言,可能会有丝丝不习惯。然而,正是这种潮州古乐特有的音准和音程关系恰恰体现出来浓浓的“潮味”,细细品味方能回味无穷。

(四)在具体音的处理细节之精准,让音乐妙趣横生。比如以上滑音手法产生出后倚音,让音乐灵动雅致、韵味悠长。又比如以重颤音手法偶尔点缀一下个别音,像水墨画一般,轻松勾画出浓淡两相宜的中国色彩。

二、音乐意韵方面:

纵观《出水莲》全曲,篇幅不长,显然没有北方大曲之浓墨重彩,荡气回肠。而是典型的岭南之潮州风格:明亮而不让清丽雅致,柔和而不乏质朴刚健,内敛而不藏个性菱角,含蓄而不输内在张力。自宋儒开山鼻祖周敦颐以来,“莲”便成为儒、释、道三教共推之圣物,有德之君子常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品格自居。汉斋先生似点石成金之妙手,将出水莲的神态、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

清丽雅致:潮州筝为代表的南派筝不同于北方的筝,通常是16弦的,比现在我们通用的经改良过的23 弦古筝要小巧,声音更加清澈通透。汉斋先生秉承了潮州古乐之精髓,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说它清,如刚刚喷涌而出、缓缓流淌的山涧泉;又似初春的鸟儿婉转啼鸣,流连在林间。说它雅,如绝世独立之美人,多一分则艳俗不可恕,少一分则索然无生趣;又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浑然天成,妙手偶得。

质朴古健:按照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来看,古筝、琵琶之类的乐器因为流落市井,所奏之曲很容易流于艳俗。古琴因为被士大夫所追捧留于书斋,受外来音乐因素影响较少,而被视为中华音乐之正统主流。然而,在汉斋先生的《出水莲》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古琴才有的那种浓郁的古雅刚健。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汉斋先生将古琴音乐那份孑世独立、孤傲质朴,那份无过无不及的凛然正气恰如其分地移植到了古筝曲中。

含蓄内敛:从《出水莲》全曲来看,没有弦乐器那种悠长缠绵的大段抒情乐句,没有北方音乐常见的那种对于描写刻画对象的浓烈的大手笔。汉斋先生的情感潜藏在每一个音上,通过托、揉、滑、倚等技术手段,做到一音一韵,妙趣横生。这种典型的中国式音乐情感处理方式很好地诠释了演奏者对于“莲”之高贵典雅形象的喜爱。这种白描写意、丝毫不会减损乐曲的表现强度,反而让音乐元素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内在张力,这正是一代大师演奏的那种于不经意之间见真功夫的独特魅力。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琴品即人品。汉斋先生演奏的《出水莲》非常完美地展示了大师的非凡的艺术品味和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先生的演奏,就像一座丰碑,激励我们后辈朝德艺双馨的路上砥砺前行。

作品目录

张汉斋演奏的代表性曲目目录:《出水莲》《寒鸦戏水》《胡笳十八拍》《二月高》《崖山哀》《柳青娘》《玉连环》《浪淘沙》《小桃红》《平沙落雁》……

张汉斋先生年表

1885年出生于潮州城(今湘桥区)一普通鞋匠家庭。

1899年14岁开始学习潮州音乐。

1901年16岁到汕头雅成鞋店当学徒。

1910年25岁师事潮州乐圣洪沛臣学习三弦、琵琶和筝。

约1915年跟外江乐班头手容贞师傅学习外江乐,执奏头弦。

1920年加入创立于1909年的汕头公益国乐社,司职头弦。

1926年应香港潮州同乡会邀请,与师兄有“琵琶王”美誉的王泽如在港台演奏琵琶、筝等潮州音乐,轰动一时。

1928年应新加坡清泳乐社特邀,与名鼓师魏松庵等合作,录制了60张外江乐戏曲和潮州音乐唱片。

1933年在汕头市育善横街2 号,开办岭东国乐传习所,开设二弦、扬琴、月琴、三弦、琵琶、秦筝、椰胡等。四个月为一期,系统传授潮州音乐演奏技艺。

1934年在《公益社乐剧月份刊》上,以“弦乐谱”为名称,介绍潮州乐曲、筝、琵琶谱。介绍和揭示潮乐阵容和记谱系统。

1935—1937年陆续为百代唱片公司录制近百张外江乐、潮州音乐唱片,流行于海内外。

1951年公益社和解放后筹建的汕头潮乐改进会合并,张汉斋担任主任。

1953年古稀之年的张汉斋重新整理出《胡笳十八拍》等一批古典经典曲目。

1958年为中国唱片公司录制细乐《月儿高》等传统名曲;

1958年将《胡笳十八拍》传授给弟子林毛根,由后者录制成唱片发行;

1958年与新音乐工作者张伯杰、郑诗敏合作出版《新潮乐》。与林玉波、何天佑等老艺人一起整理出版《潮州民间音乐选》。

1960年受聘于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对该团新招的24名少年学员进行培训。

1962年张汉斋精心指导的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公司录制近百首乐曲,并多次率团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获得广泛赞誉。

猜你喜欢

潮州唱片音乐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寻找潮州
蔡焕松作品选
坏唱片
音乐
一半唱片
音乐
寻找树叶唱片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