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苇:一手写作一手绘画

2020-09-18杨玺于梦珂

今日重庆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画室美术学院贾平凹

杨玺 于梦珂

12月1日上午9时许,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卢苇打开卷帘门,走进画室。

这是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临街门面,里面除了墙上挂着、地上摆着的画作,中间还有一张蹦床,上面堆着各种期刊,其中就有刊登着卢苇专访文章的《今日重庆》。蹦床两侧,各有一个摆满了书的木质旋转书柜。画作、书柜、蹦床在这个小门面里看似凌乱,但又有种说不出来的和谐。

“每当画累了,我就看看书。”如此布置画室,似乎暗合了卢苇当下的两个身份:一个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在读研究生,另一个是作家——从高中时期起,卢苇就发表、出版过多部纪实文学和长篇小说。

首位登上《当代》的高中生The First High School Student Appearing on Contemporary

2012年,18岁的卢苇第一次向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的《当代》杂志投了稿。这是一篇5万字的纪实文学,名叫《一个高中女生的社会调查》。文章引起了主编周昌义的注意,刊发在《当代》2012年第四期上。这是《当代》杂志首次刊登高中生作品。

后来,卢苇又两次登上《当代》。一次是2014年的纪实文学作品《与民国对话:烽火连天的回忆》。另一次,是在2016年,她的长篇小说《美院女生左儿的明星生涯》和贾平凹的《极花》,“瓜分”了那一期的《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众所周知,在《当代》上发表小说相当不易,卢苇能“梅开三度”,尤其是能与贾平凹出合集,她认为离不开周昌义的帮助和鼓励。比如《美院女生左儿的明星生涯》的雏形原本是一个科幻故事,而非最终与读者见面的现实主义小说。看了初稿后,周昌义给卢苇提了很多建议,“我与周老师的邮件交流多达一万三千多字,主要是他在讲、我在听。”

卢苇的小说差点拍成电影。2014年她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一生花掉一万亿》,这是一个请人花钱的故事。小说出版后,一位大咖制片人找到卢苇,說想把小说拍成电影。卢苇一听乐坏了,花费大半年时间写剧本。大咖制片人拿着剧本向一些业内人士征求意见,有人表示可以投拍,有人则不看好。后来,这事儿就没了下文。

2018年,又有一位制片人联系上了卢苇,可就在双方洽谈合作细节的过程中,一部相同题材和创意的电影上映了,卢苇的电影自然又没拍成。“倒不是说他们拍之前一定看了我的小说或是剧本,但我以后会更加注重版权。”卢苇如是说。

目前,卢苇正在筹备自己的新作。这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已经写了10万多字。

画了一幅与写作有关的油画Drawing an Writing-themed Oil Painting

虽然不断发表小说,新作陆续面世,却都是卢苇利用课余、假期完成的。因为,她还有正式身份——学生。

卢苇本科在四川美术学院学动漫产品设计,2018年,她又以全校第三、系里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川美油画系的研究生。

卢苇的作品大多画面抽象、用色大胆,不少都由“混合媒介”绘制而成。“其实,不论是写作还是绘画,‘搞创作’都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继承和延续,要么颠覆和创新。”卢苇说,比起老一辈画家钟意的具象表现绘画,她个人则更喜欢绘制一些抽象的、创新的画作。

如悬挂在画室右侧墙上那幅名为《清蒸让我更有尊严》的画作,卢苇用油彩、油漆、蛋壳来表现一条鱼的自白,该作品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一等奖。又如,摆放在画室显眼位置的《纪念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她用布面油彩、黄麻布等,制造出一种风化侵蚀的纪念碑浮雕效果。该作品获得2020第六届“学院派奖”全国艺术与设计大赛最高奖。“市场对这些画作的接受度也比较高,我已经卖出了几十万元的作品。”卢苇说。

在画室众多“新派”画作旁,有一幅写实作品显得“格格不入”。“2016年,我到北京办事,临时起意到《当代》杂志社门口偶遇周昌义老师。幸运的是,还真让我给遇上了。”卢苇说那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周昌义面对面交流。从北京回来后,卢苇就把杂志社的大楼给画了下来,以作纪念。

明年,卢苇就研究生毕业了。对于是否继续深造,她还没想好。“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会继续写作和绘画。”卢苇说,她想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艺术家。

猜你喜欢

画室美术学院贾平凹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老鹰画室
第一批孩子慧智画室随笔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西安这座城
月迹
创意画室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