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中快速冷冻切片的应用分析
2020-09-18范军军
范军军
冷冻切片技术是由Pieterde Riemer首创,手术中的新鲜标本应在最短时间内冷冻,组织变硬后进行切片处理。目前冷冻切片技术在临床中运用广泛,尤其是对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结果直接影响治疗方案[1-2]。为了做出全面完整的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本实验以200例患者为分析对象,探讨病理诊断中快速冷冻切片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存档的200例组织标本,男性92例,女性108例,年龄22~66岁,平均(33.14±7.22)岁;组织标本包括50例肝脾肾结肠等内脏组织、60例乳腺组织、20例卵巢组织、4例脑组织、56例甲状腺组织、10例胃壁组织。所有组织标本均分别进行冷冻切片与常规石蜡切片病理诊断。本实验经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组织标本取材以大小1.5 cm×1.5 cm×0.5 cm为宜,部分组织进行快速冷冻处理,按照组织类型的不同,冷冻的温度也不同:脑组织为-16~-18 ℃,乳腺组织为-22~-30 ℃,胃壁与卵巢组织为-20~-22 ℃,甲状腺组织为-18~20 ℃,冷冻时间为3~4 min,肝肾、淋巴结以及甲状腺组织的冷冻时间约2 min。冷冻完成后进行切片处理,厚度为5~8 μm,将切片组织投入AF固定液约2 min后使用苏木精染色[3],水洗后运用盐酸乙醇(1%)分化数秒之后再次水洗,水中返蓝后加入水溶性伊红(1%)约5 s,梯度乙醇脱水处理后中性树脂封固。另外,部分组织按常规方法进行石蜡切片病理诊断。
2 结果
在200例组织标本中,冷冻切片诊断恶性肿瘤者81例,良性者119例;常规石蜡切片诊断恶性肿瘤者86例,良性者114例,术中冷冻切片与常规石蜡切片诊断一致者195例,符合率为97.50%,冷冻切片的漏诊数为5例,误诊率为5.81%(5/86)。快速冷冻切片技术染色,切片染色鲜艳、质量佳,镜下细胞形态清晰、组织结构明确,质、核对比确切(图1)。
ABCD
3 讨论
冷冻切片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对病变做出精准的病理诊断,因此快速制作1张优质的冷冻切片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冷冻切片机应保证24 h备用状态,取材时若厚度超过5 mm时则需延长冷冻时间,若取材厚度低于2 mm,在切片时切片刀极易切到组织托头,使切片刀损坏。因此,保证适当的切片厚度非常重要[4]。另一方面,全层冻硬的组织表层通常由于较硬且脆难以切片,操作时需于室温下静置20~30 s后再行切片处理。
人体组织内的液体成分为无机物与有机物的混合成分,大多需要在-1~-5 ℃才能将约80%的水分冻结成冰,该温度范围被称为“最大冰晶生成带”[5]。细胞速冻时组织细胞内外会形成较多晶核,呈现出细小针状结晶体且均匀分布,组织内冰层推进速度比水的移动速度快,不对细胞形成机械损伤的同时维持细胞原本的状态结构。若冻结的速度较慢则会因较大的冰晶颗粒损伤细胞。因此,在操作时要确保组织的骤冷效果,使其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6]。快速冷冻切片过程中所使用的刀片要保证其锋利性,才能切出高质量的片子;同时适宜的切片厚度可有助于获得染色鲜明清晰的片子。组织切片贴附于载玻片上,可以沿同一方向轻轻外展,有助于防止出现褶皱。常规制作过程中,冷冻切片在完成脱水后需经二甲苯处理以确保切片的透明度,然后使用中性树胶进行封片处理,树胶滴加时需注意适量,树胶太浓稠容易溢出玻片,太稀则易出现空泡情况[7]。
冷冻切片的制冷方式分为二氧化碳法、氯乙烷法、半导体制冷法、恒冷箱式冷冻法等。二氧化碳法经10%中性福尔马林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组织细胞会收缩变形;氯乙烷法中将氯乙烷试剂于标本喷射过程冻结,由于此试剂已停止生产,因此该方式亦逐渐被淘汰。半导体制冷法是运用水循环将电偶发热端热量带走后使组织标本冷冻制冷的方法,其制冷效果与机器所设计的电流大小有影响。恒冷箱式冷冻法是当前运用最广泛的类型,冷冻速度迅速,提供的性能可以完全满足各类室温下的切片工作。与常规的石蜡切片相比,冷冻切片的新鲜标本尽管未被固定液完全固定,但通过物理降温法可以确保组织标本的基本形态,经福尔马林、乙醇以及冰醋酸固定液的穿透作用,可以使细胞蛋白质得以沉淀,从而有效预防标本组织出现过渡收缩。切片在固定时,虽然切片厚度较薄,但有玻片作为支撑依托,因此不易产生变形问题,有利于保证组织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完整的结构关系,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本组结果显示,术中冷冻切片与常规石蜡切片诊断一致者195例,符合率为97.50%。快速冷冻切片技术染色的切片颜色鲜艳、质量佳,镜下细胞形态清晰、组织结构明确,核质对比明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