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2020-09-18陈建松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泌尿系统类药物

陈建松

头孢类抗菌素药物药学稳定性好且致敏率低,是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但当前国内临床中存在抗生素滥用情况,造成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升高,且临床治疗中的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现象可引发药物多种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报道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青霉素G 耐药率已从上世纪40 年代的1%上升为90%,抗生素药物使用不合理可累及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消化道系统、神经系统,该项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类药物,为有效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应采取有效措施并规范抗生素用药。本文基于此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住院治疗患者334 例,按用药途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67 例。参照组患者中,男89 例,女78 例;年龄19~70 岁,平均年龄(45.23±8.75)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83例,泌尿系统疾病37例,胃肠道疾病29例,败血症7 例,其他感染性疾病11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88 例,女79 例;年龄20~69 岁,平均年龄(45.33±8.45)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84 例,泌尿系统疾病36 例,胃肠道疾病30 例,败血症5 例,其他感染性疾病1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入组患者近期均未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均进行皮试并了解药物应用史。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近期手术史患者;合并药物过敏史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均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替安等,参照组采用静脉给药治疗,研究组采用口服治疗。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总结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免疫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参照组患者中共发生药物不良反应51 例,其中免疫系统21 例、泌尿系统15 例、消化系统11 例、循环系统4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54%(51/167);研究组患者中共发生药物不良反应24 例,其中免疫系统11 例、泌尿系统6 例、消化系统5 例、循环系统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7%(24/167),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35,P=0.000<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n(%)]

2.2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 334 例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共发生不良反应75 例,个体差异是造成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其次分别为用药方法不当、药物过量、饮食刺激、滴速过快、年龄、饮酒,其中个体差异18 例(24.00%),用药方法不当16 例(21.33%),药物过量13 例(17.33%),饮食刺激9 例(12.00%),滴速过快8 例(10.67%),年龄因素6 例(8.00%),饮酒5 例(6.67%)。

3 讨论

受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及人们生活饮食习惯、自然环境、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多种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发广泛。临床研究证实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谱广且杀菌效果强,同时具有药物毒性低及过敏率低等特点,但是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药物可引发机体多种不良反应,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及患者身心健康[2]。因此,加强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可及时排除诱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提升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利于确保药效及临床用药安全性。

通过研究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可造成免疫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等多系统不良反应。免疫系统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主要症状表现为皮疹、血清病样反应、眩晕、药热、心悸等;泌尿系统主要不良反应为尿潴留、血尿、肾功能损伤等;消化系统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肠道菌群失调、恶心、呕吐等;循环系统主要不良反应为冷汗、血压降低、早搏等,表明该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累及范围广[3]。本次结果还显示,头孢菌素类药物静脉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用药。虽然静脉给药后药物可经由血液循环系统快速进入机体,但是当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或滴注速度不当时,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联同其他提升体液pH 值药物应用情况下,不良反应会明显增加且发生过程快。而采用能口服用药方式,虽然药物需经由消化道后才能抵达作用靶点,但不良反应发生过程较慢且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较低,利于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安全性相对较高[4]。因此,建议后续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若患者无明显用药禁忌症,尽量采用非静脉给药方法,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众多,因样本病例数据及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等因素影响,临床中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数据报道差异较大,本次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后的结果显示,参照组患者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0%,且发生原因较为复杂。本次结果显示,在个体差异、用药方法不当、药物过量、饮食刺激、滴速过快、年龄、饮酒等原因造成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中,个体差异、用药方法不当及药物过量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情况,临床用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机体免疫状况,依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制定合理的用药种类及用药时机,以减少个体差异下的不良反应情况。对于药物用法不当和药物应用过量问题,建议对不同疾病类型患者区分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主治医师应详细掌握头孢菌素类药物作用及同其他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发生混用、乱用或交叉过敏情况。有研究证实头孢菌素类药物碱性环境中更易发生分解,因此临床医师应注意进行头孢菌素类药物和碳酸氢钠、氨茶碱等碱性药物的分开,同时避免头孢菌素类药物同阿司匹林及肝素药物的联合应用,以保证用药安全[5]。此外,在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后,应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变化情况,及时询问了解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对伴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用药前应先进行药物联合应用安全性评估后科学择药。而对于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者,应同步加强对凝血情况及肝肾功能指标的检测,异常情况及时暂停用药,进一步观察后处理。

为有效规避头孢抗菌素类药物临床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建议采取下列措施加以应对。①所有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前均应严格依照相关要求进行皮试,特别是静脉用药患者。对非静脉用药患者,治疗前同样应详细了解药物过敏史及近期药物应用情况,以明确用药禁忌,降低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风险。②有报道称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同乙醇发生“双硫仑反应”,因此临床用药应严格把握“双硫仑反应”等药物配伍禁忌,避免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同含酒精类药物的联合使用,同时叮嘱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实施戒酒。③治疗前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包含药物服用方法、用量、注意事项和药物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反应等,提升患者对正确用药的重视程度及不良反应辨别能力,以在不良反应发生后可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治疗。另有研究证实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同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应用后,可发生相互灭活现象,临床使用中需对该类型药物的应用时机进行合理把控[6]。④明确各类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谱侧重点,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主要适用于革兰阳性菌感染者,革兰阴性菌感染者则更宜采用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且鉴于肺炎球菌的青霉素高耐药性,建议该类患者采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⑤各医疗单位积极制定不良反应上报制度,依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理》中的相关制度,及时做好不良反应的采集、整理、总结和上报,科学替换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同时为头孢菌素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提供数据参考。

综上所述,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同用药方式下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不一,同静脉用药相比,口服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为提升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使用合理性,应加强对患者个体差异的分析判定,同时规避引发不良反应的高危风险并制定对应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泌尿系统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SNHG16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 via activating ECM receptor interaction pathway
哪些疾病容易诱发泌尿系统结石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头孢菌素给药前有必要常规皮试吗?
哪些疾病容易诱发泌尿系统结石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头孢菌素,代数越高不一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