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与骶麻在肛肠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0-09-18宋伟
宋伟
肛肠疾病是目前困扰患者最棘手的疾病之一,肛肠疾病已经影响到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1]。大多数肛肠疾病患者需要临床手术治疗。由于肛肠疾病患者的手术范围仅限于患者肛门和会阴附近,手术时间一般较短,故临床患者一般采用局部麻醉或区域阻滞性麻醉进行手术[2]。本文选取辽宁省沈阳市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80 例痔疮、肛瘘以及肛周脓肿进行肛肠科手术的患者,作者分别在硬膜外麻醉和骶麻下对患者进行手术,对上述两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硬膜外麻醉与骶麻对肛肠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辽宁省沈阳市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80 例痔疮、肛瘘以及肛周脓肿进行肛肠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0 例;年龄25~77 岁,平均年龄(48.0±15.7)岁;体质量指数20.9~28.4 kg/m2;病程1~3 年,平均病程(2.1±1.4)年;痔疮患者12 例,肛瘘患者17 例,肛周脓肿患者11 例。试验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24~74 岁,平均年龄(45.0±13.6) 岁;体质量指数20.9~28.6 kg/m2;病程1~4 年,平均病程(2.3±1.4)年;痔疮患者15 例,肛瘘患者15 例,肛周脓肿患者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进行肛瘘、肛周脓肿等手术患者,各项身体指标正常,知晓手术,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已经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排除治疗前1 个月内服用过可能对研究结果有影响的药物患者,排除有严重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直肠癌等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于术前禁食5~7 h,且禁止饮酒。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建立并开通静脉通道,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低流量鼻导管持续给氧2~3 L/min。
对照组患者采用骶麻,侧卧位,选择中线作为麻醉穿刺点,患者两骶骨之间夹角略向头部。常规消毒时采用9 号粗针(上海金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将患者皮肤打成丘状,再垂直于患者皮肤逐层刺入骶腔,再缓慢注射2%利多卡因(西南药业有限公司)19~26 ml(350~450 mg 装),不含患者血液和脑脊液,同时注射并且同时拔出,注射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理体征。如果患者有任何不适,推迟服药。注射后拔出针头,在患者针孔处的皮肤涂上无菌药膏。患者采取仰卧并测量麻醉水平,等患者麻醉完全有效后,放置于切位开始手术。试验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侧卧位并进行常规消毒处理,选择腰2~3 间隙或腰3~4 间隙注入麻醉药,并用2%盐酸利多卡因(西南药业有限公司)6~7 ml 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用16G 硬膜外针(江苏通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连续刺破患者脊髓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确定麻醉针进入患者硬膜外腔位置后置硬膜外导管2~6 cm,患者平躺并选择2%~3%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试验后用2~6 ml 利多卡因对患者麻醉,加9~14 ml 后患者麻醉完全有效后开始手术。如果患者麻醉效果不理想或生命体征不稳定应采取相应对症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麻醉穿刺成功情况、麻醉穿刺时疼痛情况、术后腰背疼痛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7.31±5.78)min、下床活动时间(96.56±12.58)min 均短于对照组的(40.26±4.81)、(102.27±1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麻醉穿刺成功情况及麻醉穿刺时疼痛、术后腰背疼痛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麻醉穿刺成功占比87.5%、麻醉穿刺时疼痛占比0、术后腰背疼痛占比12.5%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15.0%、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min)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麻醉穿刺成功情况及麻醉穿刺时疼痛、术后腰背疼痛情况比较[n(%)]
3 讨论
患者肛肠区以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躯体神经等神经系统为主。肛门局部神经末梢有着非常丰富和敏感的神经,特别是对于疼痛患者,因此,痔疮等肛肠疾病的手术麻醉对整个治疗过程尤为重要。肛肠手术患者需要良好的麻醉效果,若麻醉深度不够,患者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加、呼吸急促和喉痉挛等并发症[3]。硬膜外麻醉和骶麻是肛肠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两种方法操作简单,且安全性高,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肛肠疾病的手术治疗中。硬膜外麻醉和骶麻都有各具特点。骶麻,操作人员采用大剂量局部麻醉(局麻)药经患者骶管裂孔处直接注入骶管,局麻药在骶管内迅速扩散并阻断骶神经。骶骨内有丰富的血管丛,容易引起骶骨内穿刺针损伤和骶骨内局部麻醉剂的吸收,如果局麻药进入血液的速度越来越快,次数也越来越多,且针头未拔出,患者会发生面色苍白、双手颤抖以及心慌胸闷等局麻药中毒症状,甚至突然失去意识及呼吸心跳骤停等[4]。据报道,大约35%的正常人骶管解剖异常,大约15%的正常人骶管裂孔畸形或闭锁,这是造成骶麻穿刺的难度原因之一。此外,患者肥胖、患者身材矮小以及高龄也增加了临床骶管麻醉穿刺的难度[5]。硬膜外麻醉是指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腔,对脊神经根进行阻滞,麻痹其支配的神经区域,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为硬膜外阻滞,临床上较常应用,对皮肤、脊上韧带、脊间韧带和黄韧带均有切割损伤,硬膜外麻醉可以从最小剂量开始,最大程度减少了全脊麻的发生,其安全性高,并且操作灵活,可以根据手术时间随时追加麻药,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7.31±5.78)min、下床活动时间(96.56±12.58)min 均短于对照组的(40.26±4.81)、(102.27±1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麻醉穿刺成功占比87.5%、麻醉穿刺时疼痛占比0、术后腰背疼痛占比12.5%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15.0%、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进行肛肠科手术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其术后疼痛感较骶麻少,骶麻的临床成功率较高,故对进行肛肠科手术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麻醉方法。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广大同仁继续进行本方面研究,为临床麻醉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