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脑一体化超声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颅内外血管形态学改变的临床研究

2020-09-18黄崇闲蔡艳李儒彭勇进李土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7期
关键词:危组形态学颈动脉

黄崇闲 蔡艳 李儒 彭勇进 李土惠

脑卒中在临床中十分常见,通过查阅相关的临床资料可知,近年来随着高危人群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该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若想有效的对上述情况进行控制,则需要对其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的明确[1]。临床中主要对颅内外血管进行检测,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但该种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颈脑一体化超声成为目前临床中的常用方式[3]。本文将探讨颈脑一体化超声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颅内外血管形态学改变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2 月~2019 年12 月到本院进行脑卒中筛查的110 例高危人群作为高危组,选取同期到本院进行脑卒中筛查的110 例非高危人群作为非高危组。高危组男59 例,女51 例,平均年龄(57.4±4.9)岁;非高危组男62 例,女48 例,平均年龄(57.9±5.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脑卒中风险评估评分均超过3 分;②家属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无法积极配合完成检测;②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1.3 方法 ①颅外段血管检测。选择ALOKA@6 超声诊断仪,将探头频率设定为5~13.3 MHz,C5-2,调整至颈动脉血管与腹部超声模式,辅助患者保持仰卧位体位,使其颈部保持放松状态,将头部稍微偏向一侧,按照先横切面、后纵切面的顺序进行扫描,右侧由无名动脉开始至左侧的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起始位置,分别对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进行扫描检查。若颈动脉的分叉位置较高,则将探头置入胸锁乳突肌后缘部位,将置入深度加深,纵切面对颈总动脉进行扫描后可调整探头位置对椎动脉进行检测。②颅内血管检测。选择 德力凯EMS-9WA,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探头频率分别设定为2 MHz 与4 MHz,分别辅助受检者保持仰卧位与坐位体位,分别将探头放置于颞窗、枕窗与眼窗等部位,结合颈部压迫实验对颅内血管进行探查,主要包括颈内动脉终末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的频谱形态、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等,以便对颅内血管的形态学改变程度进行评估。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发生、斑块的个数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性质。③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形态学改变-管腔狭窄情况。④比较两组患者的后循环血管形态学改变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发生、斑块的个数比较 高危组内膜增厚、斑块发生高于非高危组,斑块的个数多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斑块性质比较 高危组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多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等回声斑块及强回声斑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发生、斑块的个数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发生、斑块的个数比较[n(%),]

注:与非高危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斑块性质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形态学改变-管腔狭窄率比较 高危组患者颈动脉形态学改变-管腔狭窄率为76.36%(84/110),高于非高危组的11.82%(13/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53,P=0.000<0.05)。

2.4 两组患者的后循环血管形态学改变比较 高危组的椎动脉开口狭窄、基底动脉狭窄高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动脉远段闭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后循环血管形态学改变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疾病,通过查阅相关的临床资料可知[4],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在较大程度上提升,若能够有效的明确高危因素,则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依据临床研究显示[5],诱发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原因即为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栓塞,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危险因素存在密切关联。依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6],若收缩压及脉压升高,将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随着收缩压及脉压的持续升高,又将在较大程度上损伤血管内皮结构,从而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诸多中老年人群而言,由于其生活压力大,并且未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其血压产生较大的不稳现象,从而使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增加,成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为此若能够对其血压水平进行良好的控制,则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加强对其健康的保护,若能够对该类人群的颅内外血管形态学改变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则能够采取良好的措施进行控制[7]。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中多使用颈脑一体化超声方式进行检测。该种检测方式能够对颈部与脑部的血管大小、形态、回声特征进行直观的观察,从而能够有效地明确不稳定的斑块的存在情况[8]。通过临床研究显示[9],低回声斑块内部多为脂质,混合回声斑块内部约20%的回声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上述两类型为不稳定性斑块,较易导致患者形成栓塞;而等回声与强回声斑块则多为稳定性斑块,使用颈脑一体化超声能够对不稳定性斑块进行有效的检测,正如本研究的结果,高危组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个数明显多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不稳定性斑块数量的增加,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将会增厚,进而将会导致椎动脉开口与基底动脉出现显著的狭窄现象。针对上述结果,需要加强对高危人群血压的控制,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综上所述,颈脑一体化超声能够较好的评价脑卒中高危人群颅内外血管形态学改变情况。

猜你喜欢

危组形态学颈动脉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联合微小RNA 评估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危险程度的价值△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弹性的研究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的危险因素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