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评述

2020-09-18王敏

食品与机械 2020年8期
关键词:食品政治思想

2019年2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45号)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将食品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从管理体制、学校职责、食堂管理、外购食品管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置、责任追究6个方面全面把控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问题。可见,校园食品安全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目前,中国高校基层管理办事效率低下、责任模糊、相互推诿等现象层出不穷,难以有效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部署。当务之急,必须优化高校基层管理体制,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为教师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南和政治方向。

1 《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内容简介

《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是由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撰写,2017年出版于经济科学出版社的食品安全类书籍。书籍内容分为6个章节、共25个小节。第一章为食品安全的概念、历史和现状,包括中国古代的食品安全;世界近现代食品安全历程等两个小节,从横向角度讲述了中国食品安全的演变路径。第2章为新中国食品安全理念和实践演进;第3章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变迁和机构改革;包括中国食品安全工作阶段划分和制度变迁动因;“宏观环境-政策目标-制度设计”分析框架构建等两部分内容,从思想角度论述了中国食品安全理论、制度与实践的发展情况。第4章为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创新,包括从管控到监管:2012年以前中国食品安全工作历程;迈向治理现代化:新形势下中国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制度逻辑;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重要命题,主要论述了中国食品监管的制度演变和创新。第5章为食品安全焦点案例研究,实证研究一: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什么违法;实证研究二: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影响因素;突破线性路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创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风险沟通和治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思考;恒天然乌龙事件的回顾和展望;猪肉质量安全监管的困局;走私冻肉事件的反思和治理;明胶事件2.0版:强化监管更要引导共治等8个内容,基于实际案例分析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重要经验。第6章为食品安全战略和规划,包括公众健康和产业发展如何影响监管改革;协调力和专业化:统一市场监管能否保障食品安全;社会监管视野下的中国食品安全;构建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基本框架:使命、结构和行动;产业、监管和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区域布局;“十三五”食品安全规划:从监管到治理的范式革新;习近平总书记食品安全重要论述。从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个责任主体角度分析中国食品安全的发展走向。写作风格上,该书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的阐释,实事求是的创新。这就要求食品安全研究必须结合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参考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路径的经验、过程和理论,以及关注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路径的解释和区分,研讨“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为的食品安全治理道路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较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总结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注意到中国食品工业的起点相对较低且相关从业人员素质通常不高,导致整个行业都存在许多食品污染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此外,在市场经济中,不少食品生产以及售卖商存在道德风险,例如对食品进行非法加工以及出售假冒产品以牟取暴利。在新食品行业和传统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安全标准均存在问题。鉴于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应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各个层面的研究,尤其是在学校领地,时刻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健康和饮食安全,不可马虎。《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经过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发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以及问题:

首先,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化。目前,学校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主,重视学生分数和升学考绩。而多数高校的饮食搭配、均衡营养的考量多由食堂人员决定,任由大学生凭借喜好选择食物。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多集中于教育部指导思想和党员培养上,对食品问题鲜有涉及。功利主义引导下,食品责任相关者过于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直到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才引起重视。事实证明,食品安全监管必须落实到日程表上来;食品安全把关不能只靠食堂工作人员,必须发动全校教师从事相关事宜。

其次,学校食品管理主体不清晰。在食品卫生和安全教育与管理方面,学校缺乏明确界定的主管部门,导致实施食品卫生和安全领域的思想政治行动的成效甚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45号)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指出,校园食品管理实施校长负责制,校长是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而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各地政府过于刻板履行要求,仅对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也并未细化学校食品管理主体,导致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头重脚轻”。事实上,教师应当为思政教育的传播者以及食品安全的管理者,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健康饮食意识、掌握应急措施。因此,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部署如何教育、教育的绩效考核流程。中国学校食品管理主体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清晰,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监察部门的形式促进相关工作的执行。

最后,食品安全管理思想政治工作落后。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较早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计划”,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促进和维护公共健康”项目也已有100多年历史,而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仍处于完善阶段,基层设施尚待健全。尤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关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仍然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宣传,工作成效不佳。中国若要彻底根治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观大局、看细节”。教育部应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持续完善政策法规,从食品的来源进行约束,具体到食物残渣的去向都应定期考察。充分重视教师作为直接管理者,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培训,革新教育方式与教育频率。核查教师对学生的食品教育情况,真正落实“食育”教育。

3 《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的借鉴意义

《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研究跨越了5 000年历史,具有广泛而广阔的历史根源,深刻总结了中国170多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之路是发展中国,实现繁荣富强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条广阔而合理的道路,必须加强对中国食品安全治理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研究,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正确方向前进。《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系列就是以此主题为基础,概述了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之路的实践、成就和经验,以及历史、现实和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在食品开发发展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舌尖上的中国名誉世界。在近代,从站起来,变得越来越富强到中国社会主义已经有了历史性的飞跃。食品开发活力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食品发展道路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食品安全治理道路的建设。

《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一书中,从质量的角度讨论了食品安全问题,并根据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具备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治理对策。首先,倡导政府积极履行管理职能,建立食品安全模型并开发易于实施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果要确保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质量,就必须开展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通过引导校内人员关注和参与食品卫生安全监控和管理,通过开展定期培训和文化普及的方式,促进校内人员掌握食品安全的法律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思想上觉悟、意识上清晰、行动上规范。其次,重视学校内部管理,由校长担任引导者和领导者,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响应党的号召、落实党的要求、重视党的决定,严格把关食品卫生与安全,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食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思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最后,建立相关的绩效评价和问责制度,目的在于审核教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程度,对于没有接受政治教育或没有进行普及教育的教师进行批评、责令其完成相关教育与普及工作。从思想上、行动上体现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同时,各地政府应及时更新教师关于食品安全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结合国家最新要求和社会新闻焦点进行教育。

总体而言,《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为学校加强安全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值得反复拜读!

猜你喜欢

食品政治思想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