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印尼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基于国内主要相关期刊的比较分析

2020-09-18潘玥肖琴

战略决策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东南亚议题印尼

潘玥 肖琴

印尼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国的历史交流源远流长,也是全球拥有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学术团队、学术资料、课题资金等限制,中国的印尼研究进展缓慢。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印尼研究百废待兴,研究数量和质量迅速提升,研究领域迅速扩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畅想契合度高,两国于201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海洋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在中国,印尼的国别研究已成为显学,研究热度不断攀升,研究成果愈加丰富。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东南亚研究逐渐兴盛,并一脉相承。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年前,国内一大批学者分析了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等,①参见张振江:《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视角与问题——以三家高校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为基础》,载《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第24-30页;[新加坡]黄朝翰、赖洪毅:《中国东南亚研究面临的学术挑战》,张鹏译,载《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第16-23页;唐世平、张洁:《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制度化阐释》,载《当代亚太》2006年第4期,第3-12页;袁丁:《评中国有关东南亚的研究》,载《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3期,第41-47页;王赓武:《新加坡和中国关于东南亚研究的两种不同观点》,薛学了译,载《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第1-15页;梁志明、张锡镇、杨保筠:《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东南亚学研究:回顾与展望》,载《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1期,第86-93页;张小欣:《新中国东南亚研究机构的创设与变迁(1949-1984)——以厦、中、暨三校为中心》,载《南洋问题研究》2017年第2期,第35-48页;农立夫:《广西的东南亚研究》,载《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4期,第54-61页;张振江:《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载《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6期,第13-17页;[新加坡]廖建裕:《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一个初探性的研究》,代帆译,载《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第4-15页。其中很多成果都与中国的印尼研究直接相关。例如,张振江以《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和《亚太评论》三份学术期刊的载文量、内容和作者为指标,对其2000-2005年的载文进行了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以印尼为标题的论文查询量排名东南亚11国中的第9名,其中《东南亚研究》期刊中关于印尼的发文量最多。②张振江:《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视角与问题——以三家高校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为基础》,第24-30页。廖建裕对1977-2007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并指出许多不足,其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印尼研究的诸多学者为中国印尼研究所做出的贡献。③[新加坡]廖建裕:《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一个初探性的研究》,第4-15页。梁志明、张锡镇、杨保筠回顾了自东南亚研究会1979年创办至2002年来,中国在东南亚研究的进展、成就、问题和展望。④梁志明、张锡镇、杨保筠:《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东南亚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第86-93页。王赓武比较了新加坡和中国分别从不同角度所做的东南亚研究的成果。⑤王赓武:《新加坡和中国关于东南亚研究的两种不同观点》,第1-15页。黄朝翰、赖洪毅探寻了中国东南亚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至2006年以来的发展轨迹,其中分析得出“在所有东南亚国家中,印度尼西亚被关注得最为频繁”。⑥[新加坡]黄朝翰、赖洪毅:《中国东南亚研究面临的学术挑战》,第20页。第二阶段是2008年至今,期间中国对东南亚的研究更加具体,①参见罗仪馥:《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现状(2007-2017年)——基于国内主要国际关系期刊论文的分析》,载《战略决策研究》2018年第5期,第74-101+104页;周建新、郝国强:《人类学的东南亚研究:概念、成果与挑战》,载《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第103-114+126页;《中国的东南亚历史研究:回顾、评估和展望——梁志明教授访谈录》,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年第3期,第87-93页;[美国]孙来臣:《中国东南亚研究述评》,载《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第92-102页;李晨阳:《中国东南亚政治研究的反思与建构》,载《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1期,第134-148页。其中罗仪馥基于2007-2017年国内主要国际关系期刊论文,分析了目前中国东南亚研究的发展、研究机构、研究议题、研究路径、研究学者等问题,其中作者将印尼列为受国内学者高度关注的国家。②罗仪馥:《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现状(2007-2017年)——基于国内主要国际关系期刊论文的分析》,第83页。李晨阳分别阐释了1979-1999和2000-2016年两个阶段中国在东南亚政治上的研究,其中指出研究印尼政治的学者不够关注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等问题,并提出加强区域国别政治研究规范化的一些建议。③李晨阳:《中国东南亚政治研究的反思与建构》,第134-148页。孙来臣则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中国东南亚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脱节,认为中国东南亚研究存在思维定势,进而提出对策建议。④[美国]孙来臣:《中国东南亚研究述评》,第92-102页。

在上述两个阶段中,诸多学者都分析了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的发展脉络,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也推动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在整个对中国东南亚研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单独以印尼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少,其中大部分成果以中国的印尼研究的问题进行案例研究。由此可知,第一,关于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其中一些将印尼作为部分研究对象,简述了中国对印尼的研究情况;第二,关于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综述主要集中在2008年以前,尤其是在2006年发表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综述成果,但2008年之后成果更具有学科倾向,如周建新与郝国强关于人类学的东南亚研究,李晨阳关于中国东南亚政治方面的研究等;⑤参见:周建新、郝国强:《人类学的东南亚研究:概念、成果与挑战》,第103-114+126页;李晨阳:《中国东南亚政治研究的反思与建构》,第134-148页。第三,中国的印尼研究与国外的印尼研究还存在差距。整体来讲,学术界就中国的印尼研究的成果较少、不够全面,且集中在2008年前。因此,分析2008年至2018年这十年间中国的印尼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探讨的问题是:2008-2018年间,①2018年至今,中国的印尼研究领域呈现更加明显的多元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跨学科结合更为紧密,但由于距今时间较短,故暂时不纳入考察范围。中国的印尼研究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推进中国的印尼研究?

鉴于此,本文以2008-2018年以印尼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成果作为研究数据,从发文期刊及其刊文情况、研究内容与领域和研究机构与人员分析这一阶段中国的印尼研究现状,并将其与国外的印尼研究和国内的其他国别研究进行对比,借鉴其优秀经验,最后尝试提出一些关于印尼研究的建议。

一、期刊的选择

以2008-2018年为研究时段,以“印尼”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全部期刊共有8,386篇文章,总数大。其中,期刊类型跨度大,从较多刊发印尼研究成果的《东南亚研究》、《亚太经济》、《华人华侨历史研究》到专业性较强的《勘察科学技术》、《水道港口》、《人造纤维》,以及一些较少刊发印尼研究成果的期刊,如近期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湘南学院学报》等;主题覆盖面广,从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学,如文化艺术、教育教学、国际关系、华人华侨、地质地理、纤维、基础设施、矿产能源等,几乎涵盖所有领域。鉴于此,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对印尼研究关注度较高的,且在不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根据知网的检索结果可知,经常刊发印尼研究成果的期刊主要有六类,其中(1)东南亚领域有四本期刊,包括两本核心期刊(《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和两本非核心期刊(《东南亚纵横》、《南亚东南亚研究》);(2)华人华侨领域有两本期刊,包括一本核心期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和一本非核心期刊(《八桂侨刊》);(3)亚太方向包括两本核心期刊(《当代亚太》、《亚太经济》);(4)民族学领域有一本核心期刊(《世界民族》。上述期刊基本信息及其2008-2018年间关于印尼研究的载文量如表1。

由此可知,上述期刊在2008-2018年期间对印尼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关注度。为保证期刊的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以上述九本期刊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在期刊选择时,便定位在同类期刊中对印尼相关研究具有较高关注的一类期刊,因此数据只能代表上述九本期刊。

表1:关于印尼研究的主要期刊的基本信息及载文量①整理中国知网、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检索日期:2020年2月7日。

二、印尼研究的特点

上述九本期刊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在2008-2018年间都对印尼研究成果的关注度不尽相同。本文不再赘述上述期刊的基本信息,而从其发文趋势、研究内容与特点,以及研究人员及机构三方面来分析2008-2018年间中国的印尼研究路径。

(一)发文概况及趋势

由表1可知,2008-2018年期间,上述九本期刊共刊登8,572篇论文,其中印尼相关论文441篇,占比为5.14%。这数据表明了印尼研究在国内相关重要领域已获得一定的关注,但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和全球第四大人口国,印尼5.14%的占比,显然与其地区大国和中等强国地位不匹配。细究各期刊的印尼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可知,不同期刊在不同年份对印尼研究的关注度不均。

1.东南亚领域期刊的发文概况及趋势

东南亚领域的四本期刊普遍对印尼研究较为关注,尤其是《东南亚研究》和《南洋问题研究》。据图1可知,自2008-2018年以来,《东南亚研究》刊发的印尼相关研究论文占比波动明显。但除2014年外,该期刊每年发表的印尼相关论文都占该期刊年度总刊发论文量的10%以上。《南洋问题研究》在这个期间也对印尼相关研究较为关注,除2010年和2011年外,每年刊发印尼相关论文的比例均在10%以上,在2010-2011年急剧下降后,在2012年出现高点。《南亚东南亚研究》的波动则较大,在2008-2010年呈断崖式下降,2011年有所回升后又出现下降趋势,2014年后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自2008-2018年,除个别年份出现微弱下降外,《东南亚纵横》所刊发的印尼相关论文比例不断上涨,并在2018年突破10%。同时,近两年这类期刊对印尼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增长,2018年这四本期刊所刊发的印尼相关论文比例均超过10%。这说明,东南亚领域的四本期刊相对关注印尼相关的研究问题。

2.华人华侨领域期刊的发文概况及趋势

图1:东南亚领域期刊

虽然印尼的华人人数居全球首位,但华人华侨领域的期刊对印尼研究的关注度不如东南亚领域的期刊,具体情况如图2。2014年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刊发的印尼研究论文占其总论文的2.3%-6.3%,但2014年和2015年骤降至0,而在2016年又骤升至11年间的峰值,高达6.45%。此后两年间又连年下降,并在2018年再次跌至0%。在此期间,《八桂侨刊》所刊印尼相关论文的比例波动很大,分别在2012年、2014和2016年出现三次峰值,高达10%、12.68%和10.34%,其2012年和2016年的比例仅次于《东南亚研究》和《南洋问题研究》,而2014年的占比甚至超过其它八本期刊。然而,2013年的印尼研究论文占比却跌至0%,差异悬殊。这说明,华人华侨领域的期刊对印尼研究的关注度总体较高,但不确定性强,且各年份之间差异大。

图2:华人华侨领域期刊

3.亚太方向期刊的发文概况及趋势

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之一,亚太方向的期刊也持续关注印尼相关研究成果,具体数据如图3。2008-2018年间,《亚太经济》所刊发的印尼相关论文数占其总论文数量的1.31%,该期刊每年都会刊发印尼相关论文,占比在0.62%-2.82%,但总体数量较少,且波动不大。《当代亚太》所刊发的印尼相关论文比例,几乎是《亚太经济》的两倍,达到2.55%,但波动极大。其中,2008年为5.48%,2009年骤降至0,随后2010-2012年三年间缓慢增长至2.22%,然而在2013和2014年再次跌落冰点;2015年上升到2.7%后又于2016年回落至0%。波动更大的是,《当代亚太》2017年的印尼研究论文数占比猛升至11年间最高点,高达12.5%,仅次于12.9%的《东南亚研究》。2018年,《当代亚太》再次不发表任何关于印尼的论文。这说明,亚太方向两本期刊整体对印尼研究成果关注度不高,其中《亚太经济》稳定关注印尼经济问题,但《当代亚太》作为更全面的亚太方向期刊,对印尼关注度总体不高,仅在个别年份呈现特别关注。

图3:亚太方向期刊

4.民族学领域期刊的发文概况及趋势

《世界民族》是民族学领域的顶级期刊,相较于其它民族学期刊,该期刊较多关注印尼研究成果,在2008-2018年间其印尼论文数量占其总论文数量的1.96%,具体趋势如图4。在此期间,该期刊刊出的印尼论文占比起伏大,曾在2010、2012和2016年出现三次高峰,也在2011、2014和2018年出现三次零点。这说明,《世界民族》对印尼问题的关注度不规律,且波动大。

图4:民族学领域期刊

总的来说,在2008-2018年期间,《东南亚研究》和《南洋问题研究》始终保持较高的印尼相关论文数量及比例,《东南亚纵横》和《亚太经济》较为稳定,基本呈上升趋势,《南亚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八桂侨刊》《当代亚太》和《世界民族》则波动较大,呈现不均衡的态势。

(二) 研究内容

2018-2018年期间,上述期刊共发表了441篇印尼研究的论文。较之同期内所有期刊共8,386篇相关论文而言,上述期刊所刊发的论文议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关注点不尽相同。

1.东南亚领域期刊

根据知网检索数据,笔者整理东南亚领域的四本期刊在2008-2018年期间的论文议题分布表如下表1-4。①跨学科类文章归入更为侧重的一类;归为“其它”类的论文包括综述类文章或极少出现、难以归类的文章。由下表可知,整体而言,东南亚领域的期刊主要关注的议题包括印尼政治、经济、文教、外交、海洋、社会、华侨华人、宗教和法律等。其中,《东南亚研究》定位于国际问题类学术刊物,主要关注印尼政治、社会、华侨华人、外交、经济、文教等。《南洋问题研究》则呈现出明显的侧重,近1/3的印尼相关研究是经济类的文章。《东南亚纵横》和《南亚东南亚研究》则是较为全面的期刊,对印尼各领域的关注较为均衡,尤其是这两本期刊较多关注其它期刊很少涉猎的领域,如信息化、能源安全、矿业发展、核能和综述类文章,故“其它”类高居各议题之首。总的来说,东南亚领域的期刊对印尼各项议题都比较关注,但主要关注点是印尼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社会和华侨华人。

表1:2008-2018年《东南亚研究》论文议题分布

表2:2008-2018年《南洋问题研究》论文议题分布

表3:2008-2018年《东南亚纵横》论文议题分布

表4:2008-2018年《南亚东南亚研究》论文议题分布

2.华人华侨领域期刊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和《八桂侨刊》都是定位在华人华侨相关问题的专业性期刊,明确且集中关注华人华侨的相关议题。两者的相同点是都侧重于社会学领域的议题,如华人的文化认同、社会适应与融入、社会变迁和移民。不同的是《八桂侨刊》的关注议题更为广泛。

表5:2008-2018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论文议题分布

表6:2008-2018年《八桂侨刊究》论文议题分布

3.亚太方向期刊

《当代亚太》关注亚太地区的各项议题,但在2008-2018年间对印尼研究的关注少,主要是印尼政治和涉及印尼的区域问题。而《亚太经济》则是定位明确的经济类刊物,其在2008-2018年期间刊发的22篇印尼相关成果,全是与印尼经济相关的文章。

表7:2008-2018年《当代亚太》论文议题分布

4.民族学领域期刊

印尼是多部族国家,也拥有众多华人。《世界民族》在印尼问题上首先关注印尼华人华侨的相关议题,如印尼归侨的文化再适应,印尼华人的“再华化”、文化认同与政治参与;其次关注印尼的族群与宗教问题,如印尼最大族群爪哇族民族关系问题和印尼族群-宗教冲突;同时关注印尼各族群的宗教问题。此外,《世界民族》也关注印尼族群的政治与历史问题。

表8:2008-2018年《世界民族》论文议题分布

整体来说,上述期刊都集中关注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而对自然科学类议题涉猎较少,且不同方向的期刊对印尼相关议题有一定的侧重性,专业性期刊则主要关注对应专业性较强的文章。

(三) 研究人员及机构

2006年,廖建裕曾将东南亚学者分为三代,分别是出生于1910-1920年间的先驱,出生于1930-1940年间的第二代和出生于1950-1960年间的第三代学者,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中国当代的印尼研究学者,如周南京、梁英明、梁志明、黄昆章、孔远志、温北炎(第二代)和沈红芳、王勤、曹云华、张应龙、古小松、王士录(第三代)等人。①[新加坡]廖建裕,代帆:《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一个初探性的研究》,第6-9页。但纵观当今的印尼研究大数据可知,目前中国的印尼研究学者,更多是以“第四代”学者为主力军。

“第四代”学者应是21世纪发展起来的一批新生研究队伍,以中青年高校教师、研究机构研究员为主。根据知网大数据,在2008-2018年期间,曾发表与“印尼”主题相关的研究者多达340人,但大部分人只在这期刊发表一两篇论文。鉴于本文时间选择的跨度大和研究者的数量多,笔者只统计在2008-2018年间多次(≥5篇)发表印尼相关论文的主要研究人员。由表9可知,在这期间多次(≥5篇)关注印尼相关议题的学者只有15人,其中最多的是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吴崇伯,在这11年间共发表了16篇印尼研究论文。这15位学者仅占同期所有学者的4.41%,但却在2008-2018年期间共计发表143篇印尼研究论文,占了同期所有印尼研究论文的32.43%。这充分说明以下研究人员的确是中国印尼研究的主力军。

表9:2008-2018年间印尼研究成果的主要研究人员①统计数据包括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

由上表也可知,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机构为中国的印尼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可否认,上述主要研究人员的所属机构是中国印尼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但也不能以偏概全,认为上述机构即为中国印尼研究的所有机构。一方面,上述机构的某一位研究人员并不能代表该机构及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例如,隶属于福建省档案局的丁丽兴在此期间共发表六篇印尼相关论文,但同期该机构并没有其他研究人员关注印尼研究。另一方面,中国印尼研究的主要机构远不止上述机构。据统计,2008-2018年间,很多机构都较关注印尼研究,多次发表相关论文。虽然某一位学者集中发表印尼论文的情况不如上述机构,但其总体发文量较大,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华侨大学、外交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广东商学院等。这一批研究机构虽然没有成果集中的印尼研究学者,但也是中国印尼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

此外,中国有两所高校建立了中国-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即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六所高校建立了印尼研究中心,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和暨南大学。但除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外,其它研究中心的印尼研究成果较少。事实上,上述人文交流中心或研究中心大多不是实体,主要依托学院或系的力量,中心内的研究人员多身兼数职。

三、印尼研究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中国的印尼研究成果数量不少,且有一批较为关注印尼研究的期刊和学术队伍。但从上述分析数据也可知,中国的印尼研究议题分布不均,专业从事印尼研究的人员不足,且研究机构未合理发展。

(一)问题

一方面,上述期刊的议题分布明显侧重于人文学科。虽然上述期刊的441篇论文只是冰山一角,不足以代表其它文章的议题,但作为中国印尼研究的主要期刊,其作者包括中国印尼圈内的重要学者,上述期刊的议题可以说是中国印尼研究的主流趋势。由表1-8可知,上述期刊的议题分布主要集中于人文类学科,如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外交和华侨华人,自然科学类议题并未得到较多关注,矿产、能源、烟霾、核能等议题的文章很少。然而,印尼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事实上矿产、能源和电力等是中国印尼合作的重点领域。这类议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两国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这类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对中国拟在印尼投资矿业的企业大有裨益,但由于学理性稍弱,这类文章很难得到发表机会。

另一方面,长期扎根于印尼研究的学者亟待扩充,国际影响力有限。近两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落实与推进和中印尼关系的改善,印尼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许多以前研究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学者转型做印尼研究,印尼研究学者呈现出“一哄而上”的状态。表面上看,这种现状有利于印尼研究“百花齐放”地发展,“把蛋糕做大”,让更多跨学科学者关注印尼不同领域的问题。但深究而言,他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或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议题。那么,在热点过后,这种大热的状态能否持续?是否会出现“一哄而散”的现象?事实上,虽然中国的印尼研究学者人数不少,但大部分研究人员的成果不突出,缺乏对印尼研究的长期关注。其中,一部分印尼研究学者缺乏印尼语能力和田野经历,主要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分析印尼,以中文和英文参考文献为主要给养,缺乏第一手的资料,其成果的部分论断有待商榷。一部分熟练掌握印尼语的学者则掌握充足的一手资料,但缺乏科学的方法论训练,不知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而用英语或印尼语发表成果(专著和论文)的中国印尼研究学者①国籍为中国公民,但常年在国外工作,所发表成果的署名单位为外国高校或机构的印尼研究学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也非常少,他们的研究成果数量还十分有限。虽然英语或印尼语成果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但这也充分表明中国的印尼研究学者国际影响力有限。

此外,大部分研究机构多为虚体,并存在地域限制。虽然中国已有八所印尼研究机构,但这些研究中心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依托于某个学院或系,以其教师作为中心的兼职研究人员,以其印尼留学生作为获取资料的来源,以其在校硕士生、博士生作为主要执笔者,但三者能否有效融合?部分研究中心只有个别研究者通晓印尼语言和文化,成立以来的成果或动态自然也很少。然而,这些研究机构的空间分布也不均衡,比如西南地区有两所高校②即云南民族大学和曲靖师范学院。开设印尼语专业,且西南地区某些区域与印尼合作与交流颇为频繁,但遗憾的是,西南地区至今仍没有印尼研究中心。目前,西南地区的主要研究机构只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二)可借鉴的经验

孙来臣曾说,“中国东南亚研究与国际学术界脱节”,思维定势化,中国中心主义、过热的民族主义等影响了中国东南亚研究的客观性。③[美]孙来臣:《中国东南亚研究述评》,第92-97页。梁志明、张锡镇、杨保筠也认为中国东南亚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①梁志明、张锡镇、杨保筠:《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东南亚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第90-91页。的确,中国的印尼研究在21世纪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了解域外大国对印尼的研究和中国的其他国别研究,不仅可以避免“闭门造车”,为我国的印尼研究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也有利于中印尼两国进一步落实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1.国外的印尼研究经验

从国别上看,长期关注并从事印尼研究的主要域外国家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与荷兰,各国开展印尼研究历史悠久,与印尼的合作与联系较多,活动资金相对充足,组织活动能力较强,经常邀请印尼学者参与相关邀请和课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成果对政策制定的指导性更加突出。从领域看,各个国家对印尼的研究各有特点与侧重,美国更关注印尼的政治转型、民主发展、恐怖主义态势以及印尼在地区中的作用,而日本则更关注印尼的文化和经济问题,澳大利亚重视印尼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印尼-澳大利亚双边关系)和海洋合作问题(包括南海问题),新加坡重视两国合作发展与地区安全的问题,而荷兰则更重视对印尼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与印尼隔海相望,关系密切,但合作与冲突不断,两国关系不稳定性较大。澳大利亚是许多印尼精英分子首选的留学目的地之一,许多印尼政府高官皆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于1965年便成立了印尼研究中心,其关于印尼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澳大利亚甚至世界的前沿,是世界印尼研究的典范。最初,为应对印尼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在海因茨·阿恩特(Heinz Arndt)的牵头下,一小部分以印尼为研究重点的经济学家成立该项目。现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印尼研究中心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经济变化仍然是研究的核心,也讨论印尼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众多问题。该中心通过不同形式来传播其关于印尼的研究成果,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一本关于印尼不同题材的书籍,定期举办“印尼理事会公开会议”(Indonesia Council Open Conference),还有一本《印尼经济研究简报》(BIES)。该项目现在汇集了各个学科和国家的学者、学生、政策制定者以及领导人,拥有多名核心研究人员,且研究领域互补,其领头人是爱德华·阿斯皮诺尔(Edward Aspinall),研究领域主要是政治、民主化、社会运动、民族主义、族群冲突和庇护主义。

2.中国的其他国别研究经验

中国长期关注的国家有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针对这三个国家的国别研究深入、全面。研究机构方面,这三个国别研究在中国分别建立了多所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四川大学设立美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市设立美国研究所,山东大学设立美国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设立日本研究中心,北京设有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日本研究所,南开大学设有日本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设立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徽大学和黑龙江大学设立俄罗斯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还设有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重要的是,这些研究与中国的印尼研究中心不同,他们专注于相应国别研究,拥有专业的研究队伍,学术活动与成果丰富。期刊方面,分别创立了以国别研究为名的期刊,如《美国研究》和《当代美国评论》,《日本学刊》、《日本研究》、《日本问题研究》和《现代日本经济》,《俄罗斯学刊》、《俄罗斯研究》、《俄罗斯文艺》和《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这些期刊不同于东南亚或其他区域性期刊,他们以相应国家作为全部或主要的研究对象,涉及该国别研究的方方面面。遗憾的是,中国暂时没有一本以印尼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期刊。

相对而言,域外大国对印尼的研究,相比中国,显得更深入细致、更具体扎实与更“学术”,大多立足于印尼国内的实际情况,分析印尼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文化等具体问题,研究不一定“涉我”,结论大多没有呼告式的“口号”。而相比中国的印尼研究,中国的其他国别研究更全面、更专业、更深入,形式与内容丰富,产出质量高,专业研究人员充足,专业研究机构多样化、细致化。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学习,将有利于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国别研究经验,促进中国的印尼研究发展。

四、一些建议

印尼不仅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沿线国与参与国,也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世界第四大人口国,还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华人。对印尼清晰、全面、到位的认知,不但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落实与推进,更有利于促进两国的合作与交流。因此,中国的印尼研究首先应解决现有的问题,并在国内外国别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动中国特色的印尼研究,从学术队伍、研究机构、课题基金等多方面提升中国的印尼研究。

(一) 建立专业、全面的学术队伍

学术队伍是中国印尼研究的主体,他们直接影响着中国印尼研究的议题和成果。建立一支专业、全面的学术队伍能有效平衡中国印尼研究的议题,提高研究人员的专业性。

优秀的印尼研究专家应具备五大要素:印尼语能力、田野经历、科学的方法论训练、广泛的对象国朋友圈和多种文体写作能力。对此,缺乏语言、田野或对象国朋友圈的学者应积极学习印尼语,尽量深入印尼社会与人民,掌握一手信息与资源;各高校的印尼语教师作为语言文化的传递着,应充分利用语言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而长期扎根印尼的中国印尼研究学者则应不断加强自身科学方法论与文体写作的能力。同时,各领域的学者应加强沟通与信息共享,建立“印尼政治圈”、“印尼经济圈”、“印尼文化圈”、“印尼矿产圈”等各类小型“朋友圈”,同时建立各类跨学科朋友圈,如“印尼政治+矿产圈”、“印尼政治+资源圈”,形成规范、有序的学术队伍。这不但有利于加快圈内信息更新的速度,促进学术队伍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提升中国印尼研究学者的整体水平,通过精英的力量来带动其他学者的研究。加上一条,国际影响力,外文发文能力(SSCI、专著)+勇于国际会议上表达观点。

研究人员拥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往往选择最热门的议题展开研究。这也是如今印尼研究出现议题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如近几年的议题都是“印尼大选”、“中印尼外交关系”、“纳土纳”、“一带一路”等。这必然导致一些“冷门”议题未受到关注,而热门话题则被反复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对此,中国的印尼研究人员应走出舒适圈,放眼更广泛的议题,加强与跨学科学者的联系。研究人员不一定总是要以“我”为中心,而应更客观、理性地去分析印尼议题。

(二) 打造特色鲜明的研究机构

中国的印尼研究机构虽然并不少,但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并出现了未合理划分研究领域或未严格按照研究领域开展相应研究的情况,进而影响中国印尼各方面研究的全面、均衡发展。

现阶段,中国的印尼研究中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注印尼研究的某个或某几个领域,如华中师范大学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侧重于中印尼人文交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尼研究中心以印尼商务、产业和人文研究为核心,每年出版一本有关印尼经济的蓝皮书。另一类则是致力于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即与印尼高校合作,开设孔子学院、孔子课题或中文系,如河北师范大学印尼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印尼研究中心。各所研究机构在成立初期往往有一定的导向,但一些机构在实际运作中并未能按照其初衷来分工,有些机构则没有明确阐述其成立目的,甚至已许久没有动态。相较于开设印尼语专业的高校,研究中心理应是更专注于印尼研究并产出成果丰富的机构,但各研究机构的不明确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印尼研究的发展。若试图某一个印尼研究机构囊括所有议题,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几乎不可能,可持续性更高的发展模式应是各研究机构扬长避短,有所侧重地开展印尼研究。因此,各研究机构应明确分工,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尼研究中心专攻与印尼经济有关的一切课题,其他机构则分别负责政治、文化、能源、语言文化等其他课题。

与此对应,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机构优势与中心成员。对于研究人员不足的研究机构,应及时招聘所需的专业人才,避免机构内的印尼研究停滞。依靠学院或系的印尼语师资力量作为中心的主要成员并不是长久之计,不同机构根据其需求都应拥有常驻的专业研究人员。而为避免各机构之间的信息闭塞,各机构可定期开展研讨会、交流会,分享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也可探讨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

(三) 以课题、基金推动跨学科领域研究

与中国其他国别研究相比,印尼研究在中国的专项课题或基金或少,政府支持力度不大。大多数印尼研究学者依附于相关课题开展印尼研究,如华侨华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之类的课题。

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都需要深入研究目的地,开展长期考察或访问。目前,很多学者研究印尼政治、宗教和印尼社会,但其田野经历却很少,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关课题项目或基金的支持。目前,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CSC)有一些支持印尼或东南亚研究的项目,但受众非常有限。相关部门如能提供更多印尼课题项目和基金,可吸引更多学者参与到印尼研究,推动更多学者走进印尼,开展更广泛、更真实的印尼研究,避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在经费和基金的扶持下,在相关研究机构的努力下,打造一本《印尼研究》学术期刊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而这些研究成果也能惠及我们自身,助推两国合作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印尼研究逐渐成为东南亚领域的热点,受到广泛关注,成果颇多。适逢中印尼建交70周年之际,本文以国内主要相关期刊的印尼研究成果作比较,分析中国印尼研究的路径、经验与展望,有利于推动中国印尼研究的下一步发展。

中国是印尼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是印尼最大的境外游客来源国;印尼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角色,也是中国未来合作发展的重要对象。两国的合作必不可少,竞争与争议也难以避免。无论从外交关系上,还是政治沟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在中国开展印尼研究都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中国的印尼研究成果不仅是学者间成果的交流与更新,更是服务于两国企业合作与人民交流的有效资源,服务于两国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信息。

印尼研究虽在中国获得了足够关注,但从其议题、学术队伍与机构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国内研究者,尤其是东南亚区域研究学者和印尼国别研究者应当给予足够重视,不断拓宽中国的印尼研究领域,深化中国的印尼研究层次,学习国外优秀印尼研究和国内优秀国别研究的经验,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推动中国的印尼研究,推动中国的印尼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东南亚议题印尼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印尼出手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