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0-09-17张琼周凡杰
张琼 周凡杰
摘要 本文总结了美国白蛾在徐州市的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从苗木检疫、人工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有效指导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美国白蛾;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7-0104-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美国白蛾,又称秋幕毛虫、美国灯蛾等,是国际上公认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可为害林木、农作物、果树等多种植物,不仅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还可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1]。美国白蛾的各个虫态均可随着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的传播,表现出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等特点[1]。美国白蛾已被我国列入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的名单中,1979年我国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市发现,之后该虫害逐渐扩散蔓延到其他区域,2011年从山东等地传入到江苏省,给当地农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近几年,徐州市美国白蛾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做好美国白蛾的疫情防控对当地农林业等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2]。现结合徐州市美国白蛾防治实践,将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喜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条件,春季遇到较多降水的情况下,发生程度加重,一般在中午温度较高时取食,半夜温度较低,很少取食[1]。美国白蛾的生长发育受到温度、湿度、降水量、光照资源等多种气候条件的影响。成虫羽化的时间比较长,可持续1个月以上,温度在18~19 ℃时成虫开始大量羽化,温度在15 ℃以下时成虫的羽化速度逐渐减缓,抑制作用明显[2]。美国白蛾对光有较强的趋向性。
在徐州市,美国白蛾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场所包括杂草、墙根、土壤等处。翌年3月中旬后逐渐见到成虫出现,越冬成虫出现的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第1、2 代幼虫危害的高峰期集中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1、2代成虫分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中下旬进入大量羽化期,第3代幼虫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集中产生危害。1~4龄幼虫危害的方式为结网,进入5龄后幼虫的食量暴增,开始离开网幕到各处产生危害,6龄幼虫具有成群转移的特点。越冬化蛹的时间在10月中旬,场所多为枯枝落叶、表层土壤、树皮下[3]。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加强对疫区苗木的检疫
对苗木进行严格的检疫,苗木引进地尽量不要选择疫区;对于疫区内的苗木,未经过检疫或者没有检疫合格的证明,禁止外运。疫区内积极加强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检疫,早发现、早防治,尽量减少因交通工具等人为方式而导致的传播蔓延,以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疫情的发生[3]。
2.2 人工与物理防治
一是加强人工管理。美国白蛾幼虫处于1~4龄时,取食的场所均集中在网幕内,此时可采取人工方式将网幕摘除、集中销毁处理。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对树冠下部的害虫起到有效的灭杀作用,缺点是难以发现树冠上部的幼虫网幕,或者因高度太高而无法人工摘除。此种方法可以在一些幼小的苗木上应用,成林树木上的大面积防治不适合选择此种方法。每年冬季、春季时,将主干上的老树皮等刮除干净,并将林间的枯枝、落叶进行集中烧毁处理。秋季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将稻草、草绳等捆绑在树干上距离地面 1 m左右的位置,对诱集幼虫化蛹有很好的效果,每隔 7 d左右更换1次草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此种方法费工费时,操作的难度比较大,在大面积林间防治美国白蛾时不适合选择[1]。二是物理防治。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利用这一特点可在每年4月底至5月初在林间悬挂诱蛾灯具,可将多数雄性成虫杀死;美国白蛾成虫飞翔能力弱,因而诱虫灯灭杀的范围较小,可在虫害大量发生时增加诱虫灯的悬挂密度,此种方式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在大面积防治美国白蛾时不适合采用,但在虫情监测中应用较多[4]。
2.3 生物防治
在美国白蛾幼虫4龄之前选择苏云金杆菌400倍液进行喷雾,此种方法的专一性好、不会对人畜造成威胁,但是效果比较慢,在幼虫进入高龄后,其防治效果不理想。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天敌,可利用天敌对美国白蛾的发生进行控制。在美国白蛾处于老熟幼虫期在田间释放周氏啮小蜂,释放密度应结合美国白蛾的密度而定,数量控制为美国白蛾的3~5倍。放蜂时间选择在无风或者微风天气的10:00—17:00进行,蜂蛹悬挂的高度要求距离地面2 m左右;释放周氏啮小蜂可一次性全部放完,也可分2次释放,2次间隔时间为5 d左右;释放的周氏啮小蜂最好是不同发育期的蜂茧混合。此种方法不对环境产生污染,投入较低,且可在较长时间内有效控制害虫的密度,因而在大面积防治中应用较多[5]。
2.4 药剂防治
美国白蛾处于幼虫期时,选择25%灭幼脲Ⅲ号3 000倍液、0.5%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2 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施防治,对刚孵化出来的幼虫防治效果较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飞机超低剂量喷雾,药剂选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25倍液、25%灭幼脲Ⅲ号5倍液等[4]。
3 参考文献
[1] 乔秀荣,吴伯军.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河北林果研究,2000,15(4):360-362.
[2] 陈景芸,蔡平,詹国辉,等.美国白蛾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進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149-151.
[3] 刘华,孙学明,史善坤,等.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3):29-30.
[4] 殷培峰,毛建萍,浦冠勤.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治理[J].桑蚕通报,2005(2):9-13.
[5] 于春华.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J].吉林农业,2019(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