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空调系统检修》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践
——以汽车空调原理单元为例

2020-09-17管卫华林用满简浩钧

关键词:汽车空调信息化老师

管卫华,林用满,简浩钧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先后制定并印发了相关文件。2016 年6 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要显著提升;《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等办学标准。2018 年 4 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指出,推动教师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配合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部自2010 年连续10 年举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和教学能力大赛,促进教师将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转变为教学常态,大大提高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实施能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笔者以省赛获奖作品《汽车空调系统检修》教学设计为例,展示汽车空调制冷原理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并实施到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实验研究,以50 km/h 的速度刹车,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在车内温度为35℃时比车内温度为25℃时慢20%,也就是说,当车内温度为25℃时,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1.2 s,刹车距离为18 m,当车内温度为35℃时,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增加20%,即刹车距离增加3.6 m。这说明空调对驾驶员的反应影响很大,大大影响行驶安全性。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汽车维修工(2019 年修订)》中明确规定:中级工要求掌握汽车空调系统检修,包括空调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等;高级工要求掌握空调系统故障诊断排除,包括汽车空调制冷循环故障诊断等,可以看出汽车空调的制冷原理是汽车空调检修的核心内容之一。掌握汽车空调制冷原理,才能对汽车空调制冷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和排除,它在空调系统故障检测过程中有很强的理论指导,能够帮助维修技师快速找出故障,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客户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传统的汽车空调制冷原理教学模式是这样的:教师先通过视频或图片对制冷原理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在台架或整车上进行实训。空调台架让学生更能看清制冷部件,但与整车的联系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由于整车中发动机舱的紧凑性,学生不容易分清空调各部件和管路走向。传统的汽车空调制冷原理教学模式(如图1),教学效果存在如下问题:授课环境单一、教学信息资源缺乏;教学过程枯燥,导致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差;教师只注重汽车空调制冷原理的讲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忽视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对制冷知识的掌握模糊,不能灵活应用;未能与企业进行较好的产教融合,学生对于汽车空调检修的职场体验不深刻,无法满足企业职业技能的需求。

图1 汽车空调原理传统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了高职院校质量的优劣,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能很好地体现教师教学能力。[1]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以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2]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能突破传统教学限制,在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内容都有显著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被大大激发,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核心课程,对汽车空调原理知识点和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状态及学习特点进行如下分析:

1.理论基础

学生已掌握汽车空调系统组成及制冷系统的工作特征,对于汽车空调制冷原理的学习有较好的理论基础。

2.技能现状

学生已掌握空调控制面板的使用、制冷量的检测等实操技术,知道了汽车空调检修防护用具的使用及制冷性能的检测。

3.学生特点

部分学生已慢慢习惯将手机应用到课程的学习,比如查看任务、上传作业、交流互动等,对于老师的信息及任务安排,能做出较快反馈,但课上玩手机游戏的学生仍然存在。

(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根据学生学情和课程内容的需要,应用如下信息化技术和资源:

1.网络教学平台

依托蓝墨云班课学习平台搭建《汽车空调系统检修》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平台,用于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2.微视频

将汽车空调工作原理等微视频共享于课程平台,供学生提前学习,并运用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3.动画

通过汽车空调工作过程动画,生动形象展示汽车空调各部件的工作情况,提高学生兴趣,也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突出重点。

4.问卷网

通过问卷网收集问题,掌握学生存在的疑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中学生发送问题,老师及时解决问题;互动、答疑方便快捷。

5.手机直播

将实训情况实时展示到屏幕,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随时展示学生作业成果、小组互动过程,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6.VR

让学生身临其境观察汽车空调系统各部件的情况,查看整车中看不到、且难拆卸的部件,还能观察制冷剂在管道中流动变化的情景,让学生完全掌握汽车空调制冷原理,掌握某些故障产生的原因,解决难点问题。

(四)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为解决授课环境单一、教学信息资源缺乏等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组建汽车空调教学团队,对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课前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有关课堂教学内容的案例,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对所学习的问题进行思考,查询资料,提出问题。课中进行小组合作,依托信息技术应用,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动画、微视频、VR 技术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3]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如图2。

图2 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在课前导学环节,学生登录学习空间,查看教学内容PPT;汽车空调及其他视频资源的学习;完成课前任务并上传(以小组为单位):上次课内容的巩固、与这节课相关的企业调研小视频或音频或案例的制作。教师上网检查作业、评价,小组互评;学习平台根据学习完成时长、小组作业等按设定比例自动生成学习成绩;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老师根据学生调研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将案例作为课堂引导案例。

在课堂教学环节,老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总结有关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相关的问题(问卷网),老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引入案例,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习。小组讨论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各部件中制冷剂的压力和状态情况,检查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老师根据小组讨论与交流互动情况,主要讲解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制冷剂的状态和压力变化情况,阐述变化原因,各部件正常工作时的状态。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实训,区别不同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在整车上找出相应部件,起动空调通过制冷原理判断各条管道的温度是否正常,并讨论其中制冷剂的状态和压力以及故障原因,并发现问题。针对学生在整车中蒸发器和膨胀阀不能观察,也不易拆装,制冷剂的状态变化不能可视化的情况,利用VR 让学生将整车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突破难点。根据课前引导案例,专家对案例中汽车空调不够冷的故障进行分析及排除,实现校企结合。通过蓝墨云班课进行课后测,查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布置作业,完善学生课后知识。

在课后环节,上传汽车空调故障案例,完成作业上传到学习平台,结合企业工作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课程具体时间分布如图3)。

三、课堂教学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教学实施成效

通过该教学过程的实施,成效如下:

手机变成了主要的学习工具。每个学时的教学环节中大部分时间都会用到手机,课前:任务的完成(手机上传作业)、与老师的互动(作为课前评分的依据之一);课中环节:课前总结(手机考勤、查看成绩排名)、问题总结(手机扫码)、案例导入(手机笔记)、小组讨论(手机直播或上传讨论结果)、内容讲解(手机思维导图)、小组实训(手机摇一摇、手机直播)、小组汇报(手机抢答、随机抽取、手机直播)、课后测(手机扫码)等;课后:课后任务(手机查看及完成)。手机的使用在课堂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改变了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追剧、听歌等不良习惯。

学生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设计中,将小组讨论设计在老师讲解内容前,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平台资源库及互联网进行小组讨论,对所给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老师主要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

图3 课程具体时间分布

学生知识掌握明显提高。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和调查问卷显示,将2018 级与2017 级学生相比,学生学习的兴趣增长25%,操作技能增长20%,课堂满意度提升了18%。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比2017级学生明显提高,以汽车空调制冷原理课后测,题1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压缩机前管道中制冷剂状态为例,2017 级1 班正确率为38.89%,2017 级2 班同学正确率为48.89%,2017 级3 班同学正确率为45.18%,2018 级1 班同学正确率为92.86%(如图4和图5)。

(二)教学反思

该教学单元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以成果为导向,实施反向课程设计,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实施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教学时空得到扩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依托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和蓝墨云班课发布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实时检查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利用动画、视频解析重点,通过VR 技术等虚拟技术破解难点,提升了教学质量。

图4 2017 级1 班同学课后测情况

图5 2018 级1 班同学课后测情况

该部分每个任务都是通过微课、案例创设情境,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资源、教学和评价平台整合起来,最大程度发挥网络平台的空间优势。

课前学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完成课前任务,预习新课内容,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及时把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上只需讲解学生没有掌握或没有理解的内容,针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通过课后测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布置不同课后任务,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现差异化教学。

课中老师公布个人和小组课前成绩,既展开小组比拼,又鼓励个人学习,使学生之间养成互帮互助、团队协作的习惯,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充分发挥网络和班课资源,调动大家积极性,讨论老师给出的课程引导案例,各小组汇报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满足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老师完成讲解后,学生又继续进行小组实训,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便于老师监督和小组间相互学习,可以避免学生不动手或玩手机游戏的可能,让全体同学动起来。完成实训后,根据时间和内容实际情况,随机抽取小组进行汇报,并进行课后测和课堂评分。

课后,老师根据学生课上学习情况进行区别化的任务布置,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根据课程需要,邀请企业专家进行线上点评。课程将线下面授与线上自学答疑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有效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有效拓展,满足了不同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其次,要加强教师信息化团队的建设,鼓励教师团队不断创新教学资源和推进在线课程平台的建设,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最后,推动信息化教学课堂的落地实施,实现真正的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汽车空调信息化老师
汽车空调三蒸发器制冷回路的充注量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老师,节日快乐!
AMESim仿真技术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汽车空调基础知识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