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蚕桑产业扶贫发展现状调查

2020-09-17吴梦梅刘吉尼王一帆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7期
关键词:桑枝蚕茧凉山州

吴梦梅 周 静 刘吉尼 陈 琳 王一帆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凉山州蚕桑产业的现状

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凉山州的桑蚕茧已顺利通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公示。凉山州蚕桑产业除了获得这一国字号荣誉称号以外,近年来还获得了 “中国蚕桑之乡”、 “中国果桑之乡”和 “中国茧丝之都”的国字号荣称,凉山的桑蚕茧是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全省蚕桑茧丝行业第一个获得殊荣的农产品。

(一)天然温室,蚕桑宝地

桑树喜温润气候,凉山州区域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此外凉山州多山地,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该州海拔较高,空气较为稀薄,全年光照充足。具备“天然温室”优势条件,有充足的光热资源,适宜种植桑树。凉山州拥有发展蚕桑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全年无霜期超过290天,温润的气候条件使得凉山州种植桑树,生长期长达290多天,有利于桑叶的养分积攒。凉山州的桑蚕茧质量好、品质优,是蚕桑行业高级缫丝品的首选原材料。

(二)蚕桑的重点分布县城

该州的德昌有全国最大的生态果桑基地,蚕桑面积高达6万亩。该州以宁南、会东、德昌这三个省级现代蚕桑农业的重点县城为辐射点,带动周边大崇、永郎等省级现代蚕桑农业万亩示范区以及西昌市、冕宁县、普格县、会理县、金阳县、甘洛县、雷波县、喜德县、盐源县、布拖县等13个县市的211个乡镇895个村发展。

(三)蚕桑质量全国领先

2019年,凉山州的蚕茧产量27337吨,54.5万担,同比增长2.3%,占全省蚕茧总产量的30%,从2002年至今位居全省第一;桑园面积53.6万亩,基地规模全省第一,桑葚产量7.25万吨,位居全国第一;蚕茧丝生产量高达93万张,产量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其中高品质丝产量占全国高品位生丝产量一半以上,茧丝质量在全国领先多年。凉山州的桑园基地规模、桑葚产量、蚕茧产量等排名全省第一,凉山州的蚕桑产量稳步增长,助力精准脱贫的底气十足。

如表1所示:该州的蚕茧产量虽然逐年上升,但是凉山州和广西省的百色市、柳州市、河池市同样作为蚕桑优势产区,凉山州的蚕桑产量远远低于河池市和柳州市。而百色市作为新兴蚕桑生产基地,蚕茧产量快速增长,2019年实现同比增长31.67%。凉山州的蚕桑产业发展可以借鉴广西省三大蚕桑产业基地的成功经验,潜力巨大。

表1 2017-2019年凉山州、白色、柳州和河池的蚕茧产量 单位:吨

(四)扶贫效果

“十三五”期间,蚕桑产业作为凉山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征收的目标产业,全州已完成5个星级园区考评认定,坚持“以桑养民、以茧富民”的产业扶贫路线,指引贫困地区农户参与到蚕桑生产中来。截至2019年,凉山州179个贫困村、5883户贫困户、23034人贫困人口参与蚕桑产业生产,已实现贫困脱帽。但仍有昭觉、布拖、美姑、越西、喜德、金阳及普格7个县城尚未实现脱贫,因此助力贫困县的农户脱贫,还需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鼓励贫困农户参与到蚕桑生产中来。

二、凉山州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养殖模式效率低、风险高

当地农民的耕地面积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的蚕桑生产;此外农户承担风险能力较小,而蚕桑生产既包括桑叶生产又包括桑蚕的饲养,是种植与养殖双结合的生产,整个产业的生产环节多、技术性强,蚕农“高投入”同时承担“高风险”;蚕茧收购受市场因素影响大,价格存在不稳定性,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如表2所示近年来该州的鲜茧价格波动较大,2019年同比下降9.75%,农户的种桑养蚕积极性受挫。

表2 凉山州近年的鲜茧单价 单位:元/公斤

(二)产业链不完整,产品附加值低

一方面凉山州蚕桑产业主链条短,以桑蚕茧丝为主产业链。以宁南县南丝路集团为代表的蚕桑龙头企业,仍停留在鲜茧收购销售、缫丝初级加工,初级蚕桑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蚕桑产品的附加值低。另一方面蚕桑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程度率低:土地、桑叶、桑枝、桑果等综合开发利用少,丝绸、印染、服饰等产业生产加工经营并未集中引进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蚕桑产业链条。

(三)土地分散,无法适用先进种植模式

随着进城务工的人口增加,凉山州的劳动力老年化程度日益提升,有的农户直接放弃现有的蚕桑管理,虽然该州的人均耕地面积大,但是劳动力不足导致当地每家每户种植蚕桑的面积有限。该州目前选择“6215”模式的栽培法,即错位栽培,在宽行里根据季节变化套种土豆、洋葱、豌豆等低竿经济作物,提升每亩土地的经济效益,但是该模式只有在土地成片的条件下,才能降低管理成本更好地实现良好经济收益。事实上,农户的土地普遍不集中,分布零散,难以将“6215”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缺少专业人才指导

蚕桑产业对技术要求较高,凉山州缺乏蚕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支持,经过调研得知不少农户仍采用传统的蚕桑养殖技术,导致产量低下。甚至有的农户只种植桑树,后期的管理跟不上 ,出现只种不管的现象。另外,宁南县南丝路企业是凉山州蚕桑养殖技术的代表企业,虽然拥有较为科学先进的蚕桑管理技术,但主要忙碌于自身生产,企业较为先进的蚕桑养殖技术并没有在当地进行推广。农户对于蚕桑养殖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难以快速实现脱贫致富。

(五)龙头企业过少,带动脱贫的效果不突出

除资金、技术的支持以外,龙头企业给蚕农签订的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信守承诺,才是蚕农养蚕的动力。龙头企业首先把蚕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算公司负债,也不能让蚕农吃亏,公司承担了全部风险,因为只有原材料充足高质,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实际上,凉山州的龙头企业数量太少,带动农户的能力有限。另外,存在现有的龙头企业产能不足问题,龙头企业产能不足,只能自顾自地生产,无暇顾及蚕桑养殖技术的推广。

(六)销售渠道过于基础

凉山州的蚕桑产品主要采取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通过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售地批发商、零售等流通环节,无形之间提升了蚕桑产品的价格,同时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近两年,该州虽然有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如使用微商、拼多多、淘宝等线上销售方式,但是线上销售竞争剧烈,并且电商销售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果仅有特色产品,而没有特色的销售方式,仍然会出现产品滞销的问题。

三、促进凉山州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借助土地的流转政策,做大规模

单家独户的养殖模式难以成规模,而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除了让当地农户有稳定的租金收入,农户还能实现近地就业。在土地流转下可以开发蚕桑生态养殖园,全力打造蚕桑文化产业,将休闲农庄、采摘园,打造为特色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培育养蚕专业大户、蚕桑合作社,让传统养殖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蚕业过渡,切实解决“桑园无人管、有桑不养蚕”的实际问题,在保障龙头企业充足原材料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同时让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目前该州养蚕农机主要是微耕机和切桑机,据调研得知农机在该州尚未普及。要将农户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学习蚕桑专业技术,提高收入,相关负责部门应完善农机购买补贴制度,在农机购置补贴中综合考虑桑树种植面积、蚕桑产品产量、购机需求等因素,通过农机的补贴,让蚕桑养殖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二)延长产业链,提高蚕桑产品的附加值

坚持产业扶贫,要延长蚕桑产业链,建立“桑-蚕-附属产品”的全产业链;增加蚕桑产品经济附加值,减少蚕桑资源浪费,提升蚕桑产业链价值。蚕枝蘑菇、蚕桑酒、蚕桑豆腐和桑葚膏等蚕桑衍生品近年来广受游客的追捧。

1.提升桑叶利用价值

桑树可以做桑叶菜、桑叶茶、喂蚕,此外桑叶经过粉碎加工后发酵做成饲料,桑叶发酵饲料在各地的畜禽养殖基地进行了示范。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表明:桑饲料不仅含有丰富的粗蛋白、氨基酸还含有独特的杀菌素,桑饲料生态猪的抗病毒能力强,猪肉更加安全、健康、营养、肉质鲜;在喂养禽类动物中,利用桑叶作为饲料添加剂,蛋的产量更高、口感更好。桑饲料,可以利用现有桑枝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更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增加营养价值,生产绿色健康禽类肉、畜类肉。

2.利用桑枝种植香菇

用桑枝培育食用菌,不仅可以延长桑蚕产业链实现增收,还可以减少桑枝的焚烧处理,保护生态环境。桑枝食用菌是绿色健康食品,口感鲜美,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立足桑枝资源将桑枝粉成木屑,栽培食用菌大棚,加大对平菇、猴头菇、金针菇、木耳等桑枝食用菌的开发利用,实现桑枝食用菌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

3.提升桑葚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桑葚果实附加价值,桑果除了采摘销售新鲜桑葚外,还可以加工成桑葚干、桑葚果汁、桑葚果酱、桑葚醋等产品。由于蚕桑产业工业园区尚未完成建设,化解滞销带来的坏果损失风险和被迫降价风险,蚕桑合作社需要增设冻库和烘干设备。此外当地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是加工茧丝,桑葚产品精加工业务涉及较少;该州仅有一家桑葚膏加工公司,带动能力有限。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更多桑葚精加工企业,促进蚕桑产业园区建设,让当地农户就地销售桑葚产品,减少流通成本,全面立体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

4.延长蚕桑下游产业链条

除了培育蚕桑养殖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园区还需要招商引资,引入蚕桑产业的下游加工企业,如:缫丝、织绸、印染、服饰类的企业。凉山州有彝族文化瑰宝,相关部门可以引导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生产企业入驻蚕桑产业园,以蚕桑产业为支撑,开发全产业链,打造和培育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凉山州现代农业园区,最终形成以蚕桑产业为主,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融合发展格局,实现蚕桑产业化向工业化方向转变,提升蚕桑产业化的经营水平,以大带小助力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三)套种桑园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单产

传统桑树种植模式单种桑树,土地有闲置期,土地单产低下。采用“6125”套种,以“桑+矮秆农作物”套种发展“林下经济”,林下农作物比桑树低矮不影响桑树吸收光照,同时提高土地的单产降低农场的生产成本,增加农场经济效益,为贫困农户的收入兜底。但是每个地方适合套种的经济作物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套种经济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保证种植收益。

此外自非洲猪瘟以来猪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鸡肉作为其替代品需求量大。除了开展林下低矮农作物经济,还可以开展林下土鸡养殖,相关部门招商引资,由投资企业为农户提供鸡苗、饲料给农户,吸纳贫困农户进行养殖售卖,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桑园经济效益,推进精准脱贫工作落实。

(四)引进专业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定期聘请林业科技特派专家,深入凉山州开展集体蚕桑养殖技术培训。培训内容要贴近生产实际,通过手把手教学,让农户对蚕桑养殖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农户的科学管理水平,解决桑树在种植上和管理上的难题,为农户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培养一批有创业精神的扶贫致富带头人,激励农二代返乡创业。每年举办蚕桑种植增收培训班,鼓励返乡创业农二代、蚕桑合作社组织带头人、蚕桑养殖大户、扶贫专干等积极参训,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最后,加强与开设蚕桑专业课程的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和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的深度联系和合作,设立引进蚕桑人才制度,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吸纳人才。

(五)重点培养龙头企业,做强品牌

据凉山州对龙头企业的规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500户以上,从农户、合作社等基地采购蚕桑原材料60%以上。以蚕茧龙头企业作为依托,有益于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充分调动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相关部门不仅要培育蚕桑龙头企业,也要培育蚕桑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辐射点,带动蚕桑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凉山州特色的驰名蚕桑品牌;另外,州财政要制定科学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考评激励制度,对于贡献率大的龙头企业及时给予奖励。

(六)拓展销售渠道

2020年3月15日,湖北省秭归县副县长为当地脐橙直播带货,吸引了125万人次观看,销售6万余斤脐橙,销售量同比增长60%。凉山州可以从中借鉴经验,利用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的电商直播资源,让蚕桑产品登上直播间。由于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以及市场主体代表对蚕桑产品最为了解,可以与金牌主播组成“明星阵容”,为特色蚕桑产品代言,吸引消费者流量。此外,现场可以设置特色蚕桑产品制作环节,丰富销售方式,扩大蚕桑产品的销售,保护相关企业和蚕农的利益。除直播带货外,结合“对接合作助销”,相关部门积极寻找大型综合超市与助农产品对接,推广销售当地的特色蚕桑产品,带动贫困农户增加收,促进凉山州蚕桑产品的销售和品牌推广。

猜你喜欢

桑枝蚕茧凉山州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