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2020-09-17徐远驰莫惠芬莫沛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小针刀臀部腰椎间盘

徐远驰,莫惠芬,莫沛仪

(东莞市桥头医院中医科 广东 东莞 52352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以腰臀部疼痛伴下肢疼痛麻木为主症,致病机制复杂的综合征。临床治疗上非手术治疗为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据统计80%~90%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甚至痊愈[1]。小针刀是一种见效快,疗效持久,治疗方便的非手术疗法,被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近年来超声在疼痛学领域的发展异军突起,为医者带来更全面、准确的病情,并能引导治疗。为探索提高小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笔者尝试运用超声引导小针刀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设立A组常规小针刀治疗组,B组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组分别观察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为30例。其中,A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30~56岁,平均年龄为44.4±7.8岁,病程为7天~1年;B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5~60岁,平均年龄为42.8±9.6岁,病程为7天~3年。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设计:(1)有典型腰臀部痛伴单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常因急性腰扭伤或慢性劳损诱发;(2)体查可见腰部活动一定程度受限,腰部压痛或叩击痛疼痛,可向患侧下肢传导。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腱反射减弱或改变不明显;(3)CT或MRI检查可见椎间盘突出。

纳入标准:不限男女,年龄区间:25~60岁,无心脏病,糖尿病,癫痫,结核,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血压控制在160/110mmHg以下,90/60mmHg以上。经过CT或MRI扫描确定有腰椎间盘突征像,且突出程度小于5mm,病例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腰臀部疼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肿瘤、结合、腰椎滑脱、严重骨质疏松症和椎管内神经占位性病变等原因引起的腰腿痛;有晕针史或者疼痛耐受程度较低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A组:应用常规小针刀治疗。针对不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选用相应的“回”字形针刀整体松解。患者俯卧位,体表定位突出椎间盘上下节段腰椎的棘突及棘间,横突(以相应棘突中点旁开3cm为准);常规皮肤消毒,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先用小针刀松解棘上韧带炎和棘间韧带,均行十字点切。然后松解横突及椎间孔外口。横突松解包括横突尖和横突上下缘的松解及横突根部的松解。小针刀操作完毕后按压进针区域2分钟,最后消毒、贴瓶口贴。每周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B组:应用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操作前准备:不影响扫描成像又能起到标记作用的前提下在腹部探头正中间横向固定一条金属丝。操作过程:第一,调整患者至俯卧体位,充分暴露腰部,使用超声探头在肩胛下角线与髂嵴相交点纵向扫描找到髂嵴最高点,然后调转探头改为横向扫描,移向腰椎棘突,过程中看到的第一个骨性标志为第四腰椎横突尖[2],此时将金属丝在屏幕的显影通过滑动探头移动到第四腰椎横突尖正上方,用标记笔在皮肤上标记。第二,以标记点为基准扫描突出腰椎节段周边区域,重点观察肌肉、韧带和筋膜在骨骼上的附着部位。损伤区呈低回声,肌肉纹理排列紊乱,逐渐发生纤维化和瘢痕化,损伤时间不同,肌肉可见不均质的高或低回声[3]。发现损伤部位后再体表用标记笔标记。第三,皮肤消毒,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对各个标记点用小针刀松解。小针刀操作以十字点切为主,横突尖的病变运用铲剥松解。第四,出针后使用无菌纱布按压治疗点2分钟。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一周一次,根据病情变化治疗1~3次。

1.3 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腰臀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等临床体征基本消失,腰部活动功能不受限,3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患者腰臀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改善,腰部功能活动轻微受限,3个月内复发1次;无效:患者腰臀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等临床体征无明显缓解,腰部活动功能受限。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应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患者的情感、一般感情指数、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的对比,B组相较于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经过治疗后,B组相较于A组,SF-36评分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F-36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患者SF-36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情感 一般感情指数 健康指数 生活满意度A组 30 35.7±5.2 4.7±1.3 8.6±2.1 5.2±1.7 B 组 30 51.6±4.7 7.2±1.9 12.0±2.4 8.9±1.5 t 9.364 6.781 5.024 4.249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多发病,主要的发病机制有:神经机械压迫机制,炎症化学性刺激机制和自身免疫反应机制[4]。每个发病机制都有其特点,但是人的发病过程中不存在只有一种机制,而是几种机制交织在一起,互相关联,互相制约。其中炎症化学性刺激机制是贯穿腰椎间盘突出症整个病程,最核心的理论是炎症化学因子,炎症介质刺激敏感神经传入纤维,刺激神经根或者神经根鞘,导致神经根放射痛,而且这种机制即使在没有突出椎间盘的直接压迫下同样可以引起症状[5]。正是因为临床中炎症化学性刺激机制占主导地位,所以非手术治疗有效率可以到达80~90%。小针刀经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见效快,效率高,疼痛轻等特点。但是常规小针刀存在不足,治疗在不可视情况下操作,对治疗点的把握不够精准,容易出现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到位的情况。肌骨超声的引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使用超声扫描腰骶部,发现病变部位并进行定位;其次必要时刻全程监测针刀操作,引导针刀准确治疗,避免遗漏病变部位;最后超声可指导针刀避开较大的神经血管,规避风险。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同时,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病痛。

综上所述,将肌骨超声引入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过程中,能够切合疾病的发病机制,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率。同时更加持久地缓解患者的病痛,减轻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虽然目前技术还不够完善,但是值得花费精力去研究和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小针刀臀部腰椎间盘
厉害了,我的小针刀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小针刀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对称
手到病除
激活臀部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肌肉注射给药致臀部大出血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