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心理干预的要点分析

2020-09-17邱立燕李兴芳潘小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9期
关键词:心率动态情绪

邱立燕,李兴芳,罗 慧,潘小芳

(信宜市人民医院 广东 信宜 525300)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受环境因素所限,患者在接受诊断的过程中有极高的几率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继而影响临床诊断效果,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期影响,因此,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展开一项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一直都是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1]。基于此,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心理干预的相关要点,故抽取493例患者展开针对性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2月期间接受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为临床研究,共计493例,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共246例,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11例,年龄26~57岁,平均年龄(38.72±11.23)岁,扫描部位:头部56例、颈部39例、胸部65例、腹部86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共247例,其中男性136例,女性111例,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9.16±11.85)岁,扫描部位:头部58例、颈部38例、胸部63例、腹部8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相关标准,扫描期间存在明显焦虑、恐惧、紧张情绪,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四肢出汗等症状,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严重心脏功能疾病者、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者、免疫功能障碍者、存在认知、行为、精神障碍者。其一般资料经临床对比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满足对比需求。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给予常规心理干预+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展开全面的认知干预,结合多种方式(包括视频、图片、健康宣教手册、现场讲解)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必要性、重要性、安全性,消除其抵触情绪。进入诊断室前,护理人员需提前告知患者,引导其熟悉内部环境,做好噪音预防,如佩戴耳罩,做好造影剂的辐射预防,详细介绍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全过程,可提前引导患者观摩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过程,提升其认知能力。(2)完全情绪干预,检查前护理人员需认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针对患者存在的紧张、焦虑等情绪,需及时进行情绪疏导与心理干预,以热情、友善的态度对待患者,促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消除其对于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安全性的焦虑,提升其自信心;同时需积极鼓励患者,协助患者摆放良好的体位,询问患者内心感受;在仪器运转过程中,需保持与患者的交流,检查患者静脉通道是否畅通,观察患者是否耐受推注压力等,实时告知患者剩余时间,保障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顺利进行。(3)做好良好的行为干预,检测室内温湿度,控制温湿度适宜,并更换冰冷色的光源,选择柔和的暖色灯,更换室内装饰,从而消除患者压迫感与紧迫感,检测过程中,可播放舒缓、轻快的音乐,避免躁动情绪的发生,选择耳塞、棉球堵住患者耳道,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若见其存在不良反应,需及时与其进行沟通,告知其需尽量放松,调整呼吸。(4)完善社会支持,在执行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前需引导陪同的家属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鼓励,告知患者其自身家庭定位,通过亲情的方式,提升其面对诊断的自信,针对恐惧感较强的患者,可允准家属陪同,告知家属需全程陪同患者进行聊天,从而分散其注意力,消除其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改善效果,选择SAS(焦虑评分量表)、SDS(抑郁评分量表)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心率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检测期间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率,包括躁动、沮丧、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其SAS、SDS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 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组别 n SAS SD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47 45.37±6.2922.07±2.60 48.09±6.2422.28±2.16对照组 246 45.26±6.2133.58±4.37 47.93±6.0936.24±5.14 t - 0.091 12.970 0.037 11.249 P - 0.142 0.001 0.715 0.001

2.2 两组患者平均心率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平均心率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平均心率水平对比()

组别 n 心率(次/min)观察组 247 64.28±3.55对照组 246 76.23±4.38 t-6.964 P-0.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检测期间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为4.45%,对照组为17.07%,组间对比,观察组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检测期间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诊断方式,其本质上是经静脉注射某种造影药物后再作一次MR扫描[2];临床研究发现,虽然MRI能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具有良好的对比度,但对于某些病变还是不能清晰显示病变与组织间的对比,仍需进行增强扫描才能形成良好的对比度[3]。经多年发展,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额临床应用范围已十分广泛,且仍在不断扩展与深化过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因其独有的特殊性,在扫描过程中,患者身处的环境十分密闭,扫描过程中伴随有较大的射频噪音干扰,且耗时较长,因此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诊断的顺利进行[4-5]。本次研究发现,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过程中,展开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6]。

综上所述,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加强认知干预、情绪干预、行为干预等措施,是保障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顺利进行的有效前景,可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猜你喜欢

心率动态情绪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心率多少才健康
国内动态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动态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