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的影响

2020-09-17张越杰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中国畜牧业 2020年13期
关键词:犊牛牦牛母牛

文│张越杰(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肉牛牦牛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对分布于全国20个省(区、市)的综合试验站及其相关产业主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调研发现,疫情对肉牛牦牛产业发展既有短期的不利冲击,更有链条传导累积的中长期影响。建议相关部门着手解决投入要素和产品运输等短期现实问题,并利用产业链条长的缓冲空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解中长期的累积影响。

一、对产业要素投入和产品运输的短期冲击

根据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从饲料投入、人工投入、疫病防控、粪污处理、产品运输等方面考察了疫情及防控措施的短期冲击。调研发现,由于疫情差异及管辖部门不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要求的确保通往畜禽养殖场、畜产品屠宰加工和交易市场等关键场所道路通畅等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要素投入和产品运输受到了不利的短期冲击。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养殖主体的饲料供应出现了严重危机。调研发现,有80%的养殖场出现精饲料供应紧张的状况。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延伸,养殖场应对春节期间的饲料储备逐渐消耗殆尽,部分养殖者为了应对疫情防控已经采用减半饲料用量的应对措施,还有部分养殖者采用高价购买的方式应对精饲料断供危机,但交通管控和饲料企业的复工延迟等问题依然制约饲料供应。

2.较大规模肉牛养殖场和屠宰加工企业遭遇雇工短缺的严重冲击。屠宰加工是产业链雇佣人工最多的环节,正常年份屠宰加工企业的雇工从正月初八开始返回到企业复工。但受疫情和相关防控措施影响,外地工人不愿意复工,有80%被批准复工的屠宰加工企业面临工人严重短缺问题(截至2月19日)。育肥场和母牛养殖场主要雇佣本地工人,影响相对较小,但也有40%的肉牛育肥场和30%的母牛养殖场反映人工短缺。小规模散养户受到影响最小。

3.产业当期的疫病防控计划受限。牛疫病防控是肉牛牦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犊牛腹泻和口蹄疫等疫病是春季常见疫病,由于受交通管制和人员隔离的影响,此项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23%的母牛养殖场反映疫病防控因兽医人员流动受限制以及消毒防疫物资缺乏受到影响,有31%的育肥牛养殖场反映牛疫病防控受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少数育肥牛养殖场因防疫人员不能到位而推迟了本该在2月初进行的春季动物疫病防控计划。

4.产业当期的粪污清运与处理转化工作受阻。养殖粪污等废弃物的及时清运和处理转化是肉牛牦牛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环保要求。粪尿处理转化利用主要是经过堆积发酵还田或生产有机肥。由于受2月人工不足和道路管控影响,有30%的养殖场粪污清运与转化工作受阻。部分养殖场粪尿无法及时清运,粪污还田运送生产有机肥受阻,堆粪场积压的大量粪尿存在疫病风险并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5.产品运输受到较大限制。29%的母牛养殖从业者2月因犊牛运送受到限制而被迫延迟出栏计划。育肥牛养殖者是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较大的主体,不仅犊牛或架子牛购入补栏计划受到影响,而且达到屠宰标准的育肥牛出栏也受到影响。50%的育肥牛养殖者因无法购买到犊牛而被迫放弃2月补栏计划,56%的育肥场在2月初达到出栏标准的育肥牛被迫继续留在场内饲养,每天饲养成本约20元/头。屠宰加工企业育肥牛购买和牛肉销售受限制情况更为严重,所有企业均受到育肥牛购买难的困扰和产品运输的限制。

6.产业主体面临着较大资金短缺压力。受市场和产品运输的影响,2月所有产业主体资金回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养殖主体维持生产或扩大规模的资金出现了短缺。在调研产业主体需要的国家扶持政策时,当产业主体被问到“需要国家如何支持其发展”时,有50%的屠宰加工企业和一半以上的育肥场都希望得到资金和贷款贴息或延迟还款的支持。

二、中长期影响

1.因母牛养殖环节受影响而减少犊牛供应量。受到封村封路的影响,配种员无法及时赶到肉牛养殖户(场)去配种,从而耽误了本期发情母牛配种。约24%的母牛养殖场母牛发情配种工作受到影响。同时,饲料短缺和人工雇佣受限也影响到已孕母牛和出生犊牛的生长,再加上犊牛运输受限导致回流资金难的影响,母牛养殖状况明显弱于往年同期,犊牛供应势必呈现减少趋势。母牛养殖是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2.肉牛育肥补栏和出栏计划被打乱,必将加剧未来育肥牛市场的波动。相比往年同期,此次疫情过后的育肥牛市场将出现大量的育肥牛供应,主要是推迟出栏的育肥牛和下一批次出栏的育肥牛同时上市所致。犊牛市场供应量的减少将影响未来育肥牛供应量,而由于犊牛或架子牛市场购买运输受限且难度较大,一些育肥场放弃或延迟了2月补栏计划,再加上饲料和人工短缺导致的增重减缓问题,必然导致这一批次育肥牛出栏量的减少,二者叠加作用会减少中长期育肥牛供应量,市场供应将面临严重短缺。

3.屠宰加工环节的累积影响较大,加剧中长期国内牛肉供应短缺。疫情过后,推迟出栏的育肥牛和其下一阶段出栏的育肥牛共同供应屠宰加工市场,可能会导致国内牛肉供应突然增多。但从中长期来看,犊牛和育肥牛市场供应量减少、雇佣人工短缺和短期的牛肉市场运输受限导致的屠宰加工能力下降等累积作用,使得国内牛肉市场供应大幅度减少,从而加剧了国内牛肉的供求矛盾。

4.产业主体中长期将面临资金短缺压力,整体上压缩了牛肉产出的规模。5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屠宰加工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肉牛牦牛产业是一个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产业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如果母牛养殖、肉牛育肥和屠宰加工三个环节的资金短缺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会导致未来牛肉产出规模的压缩。

三、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引发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

1.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模式可能会得到积极推广。产业链纵向一体化节省了交易环节,有利于上下游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大多数屠宰加工企业相继建立自己的养殖基地就是典型有力的证明。此次疫情导致了一些母牛养殖者犊牛销售受阻,50%以上的肉牛育肥者补栏和出栏计划推迟,所有屠宰加工企业育肥牛市场收购活动难以开展。一些自繁自育的母牛养殖者或者肉牛育肥者受到的影响相对小,有自己养殖基地的屠宰加工企业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此次疫情必然给产业链各利益主体谋划未来发展以重要启示,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模式将会得到显著提升和推广。

2.消费者将改变对鲜冷牛肉及深加工产品的消费态度,有利于我国屠宰加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受传统消费习惯影响,我国热鲜牛肉消费远远多于冷鲜牛肉消费。疫情的发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众消费观念,消费者将更加注重食品质量安全,将加速或者倒逼肉牛屠宰加工方式的改变和水平的提高,加快牛肉加工企业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进程。

3.活牛交易管理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相关部门也认识到活畜交易科学规范管理的重要性,过去传统交易以及监管不严的交易都将被淘汰。肉牛牦牛产业涉及的活畜交易环节较多,规范活畜交易市场管理将极大地促进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四、保障我国肉牛牦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产业的不利影响,不仅要着手解决疫情对要素投入和产品运输的制约,还要充分利用产业链条长的优势减缓中长期的不利影响。建议产业自身和相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产业自身的疫情防控与其他疫病防控工作。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危害肉牛牦牛产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疫情应对知识普及工作,增加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各地主管部门应主动审核并协助养殖户(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加强科学防护和检疫流程,确保产业员工防护安全。同时,要抓紧补上产业各环节推迟的常规疫病防控工作,将疫病风险降到最低。

2.畅通肉牛养殖饲料的运输渠道。饲料供应特别是精饲料供应紧张是疫情期间肉牛养殖场遇到的最棘手问题,建议在保障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对于农牧业生产资料运输开通绿色通道,保证产业链上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等各类肉牛养殖的生长需要,最大限度降低产业链各主体的经济损失。

3.畅通产业相关产品的运输渠道。犊牛、架子牛、育肥牛、牛肉及其加工品是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产品,犊牛还是育肥牛生产环节的投入品。只有这些产品运输渠道畅通,整个产业链条才能活起来。因此,建议在满足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确保产品运输通道的畅通。

4.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屠宰加工企业是牛肉供给的末端,可以通过激活牛肉供给末端主体的生产来疏通产业链上游产品的生产,化解疫情导致的累积效应,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激活整个产业链条的正常高效运转。

5.加大对肉牛牦牛产业财政资金和金融保险支持。资金支持是激活当前整个肉牛产业链条高效运转的关键因素。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和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对规模养殖场给予适当的抗击疫情财政补贴,提供积极的财政金融及保险支持政策,通过对屠宰加工企业和养殖场提供财政资金奖补、减免相关税收、养殖低息贷款以及延长贷款归还时限等途径减缓产业链主体的资金压力,促使其尽快恢复生产。

猜你喜欢

犊牛牦牛母牛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犊牛肺炎巧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跟着牦牛去巡山
初生犊牛喂初乳注意事项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