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2020-09-17孙建平胡文海陈若尘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皖北安徽省县域

孙建平 胡文海 陈若尘

(1.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2.池州市规划勘测设计总院,安徽 池州 247100)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优于另一些区域, 导致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 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空间尺度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包括以地带、地区、省和县(市)等为研究单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县域作为分析单元剖析区域经济差异, 能够有效地为区域发展与规划提供依据[1]。 方文婷等(2017)分析了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2],马友平等(2018)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3]。 研究方法上, 主要由传统的统计方法逐渐向探索性空间数据研究方法ESDA 转变,王惊雷等(2017)基于基尼系数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发展差异[4],罗悦等(2019)基于标准差椭圆分析了陕南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5],汪晓文等(2019)基于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研究甘肃省县域经济极化差异[6],胡雪瑶等(2019)基于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7],荣成等(2019)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结合GIS 技术,测度了贵州省9 个市州域10 年来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8],孙忠秋等(2016)基于ESDA 的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分析[9],王姣娥等(2016)分析了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演化及空间分异模式[10]。冉泽泽(2017)基于ESDA 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段核心节点城市的空间经济差异[11]。以空间相关性分析为焦点的ESDA 技术能够从空间视角揭露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机理,发现对象间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异常关系,是对传统统计方法的有效补充。

安徽省是衔接我国东部和中部、 南方和北方的过渡地带,地区差距突出。 近年来,安徽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然而资源禀赋、交通区位、 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均衡致使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稳健发展。 因此,研究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各区域稳定、快速、协调发展。 鉴于此,文章将ESDA 技术与传统统计方法相结合, 探求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发展规律。

二、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安徽省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的重要省份。 2017 年,安徽省GDP 总量达27,518.7 亿元,比2016 年增长8.5%,增速位于全国第5 位。 人均GDP 为43,401 元,其中人均GDP 最高的合肥市区 (126,972 元) 是最低的临泉县 (11,612 元)的11.93 倍。 由此可见,安徽省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显著。

文章以安徽省77 个县级行政区(16 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和44 个县)为研究单元,选取2008-2017 年数据,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

以县域人均GDP 为研究指标,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空间数据采用Shapefile 格式的安徽省最新版县级行政区划数据。 采用ArcGIS 以及GeoD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方法

1.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Cv)是概率分布离散程度的一个归一化量度,其定义为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常用来比较数据的离散程度。 公式为:

式中: yi指第i 个研究单元的人均GDP,y 指整个区间的人均GDP,n 指研究单元个数。

2.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衡量不同区或单位收入差距的指标,能够测度区域内差异(TW)和区域间差异(TB)对区域整体差异的贡献度。 文章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可对泰尔指数(T)做一阶段分解,将全省的总体差异分解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和三大区域内各县域之间的差异。 公式为:

其中,

式中:Yk指第k 个地区人口数占安徽省总人口数的比例,Vk指第k 个地区GDP 总量占安徽省GDP总量的比例,k 指第g 个地区中的县域个数, Yki指第g 个地区的第i 个县域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数的比例,Vki指第k 个地区中的第i 个县域GDP 占该地区GDP 总量的比例。

3.相对发展率

相对发展率(Nich)是反映相对增长量的指标,表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各个区域内人均GDP 变化与整个区域的人均GDP 变化的比率关系。

式中:Y1i、Y2i分别指第i 个县域在时间1 和时间2 的人均GDP,Y1、Y2分别指整个研究区域在时间1和时间2 的人均GDP。

4.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ESDA

ESDA 是一种空间相关性测度工具,着重于概括空间数据的性质,探索空间数据的模式,以发现数据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分析对象范围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

(1)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是分析某现象的整体分布情况,判定在空间上是否存在集聚性。 文章采用Moran's I指数为测算指标。 公式为:

其中,

式中:n 指研究单元总数,zi,zj指第i 个和第j 个研究单元的属性与其平均值的差, Wi,j指研究单元i和j 的空间权重矩阵,S0是空间权重的集合。

(2)局部空间自相关

Moran's I 指数是对整个研究区域空间相关性的判定, 如果要衡量局部研究单元与相邻要素的空间关联模式和差异程度则需进行局部自相关分析,文章选用Local Moran's I 指数来进行度量。 公式为:

式中: zi,zj指第i 个和第j 个研究单元的属性与其平均值的差,Wi,j指空间权重矩阵。 文章在95%置信度下计算Local Moran's I 指数。

三、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分析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

1.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波动性缩小

表1 安徽省2008—2017 年县域经济差异对比

如表1 所示,2008-2017 年,各县域人均GDP 的标准差逐年增加, 说明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增大。 而变异系数整体上呈波动性缩小态势,反映县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呈逐渐减小的状态。 2008-2012 年相对差异缩小速度相对迟缓, 而2012-2013 年明显缩小,变异系数相比2008 年降幅达到了12%,2013-2016 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2017 年相对差异有所扩大,整体比2008 年减少了13%。

2.县域经济集聚性波动增强后趋于平稳

计算2008-2017 年人均GDP 的Moran's I 指数,如表1 所示,其中2008-2017 年Moran's I 指数全部大于0,介于0.10-0.33 之间,置信度为95%,表明县域经济存在空间正相关, 即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高-高或低-低) 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 且Moran's I 指数在2008-2017 年整体呈递增趋势,说明随时间的推移这种集聚作用在逐渐增强;2012 到2013 年波动较大, 说明空间集聚作用明显增强;2013-2017 年, 该指数整体变化不大,2014-2015 年有小幅度增加, 说明集聚作用逐渐趋于平稳,2015-2017 年有小幅度降低, 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扩散作用可能在增强,县域经济差异有扩大的可能性。

3.区域内和区域间经济差异均有波动,皖中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最为显著

对泰尔指数进行一阶段分解, 将安徽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差异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两大部分,如表2 所示。 区域内经济差异更为显著,其中皖中地区内部差异最大, 所占比重长期位居区域经济差异的首位,呈现递增态势,2015 年以来所占比率均超过40%;皖南地区内部差异次之,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皖北地区内部差异最小,且呈现微弱缩小态势, 说明地区内的经济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且在逐年缩小;从区域间差异来看,2008 年以来,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呈现递增态势,所占比重也从24.04%上升到29.53%。 总体而言,皖中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最为显著。 说明合肥等核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周边城市,造成皖中内部经济差异过大。

表2 安徽省2008—2017 年县域经济差异泰尔指数分解

(二)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

1.两级分化现象呈增强趋势

选用2008 年和2017 年数据, 以安徽省人均GDP 的0.5 倍、0.75 倍、1.0 倍、1.25 倍和1.5 倍为节点进行等级划分,绘制人均GDP 等级分布图,如图1所示。 其中位于第一等级(小于0.5 倍人均GDP)的县域由5 个增加至11 个,位于第六等级(大于1.5 倍人均GDP)的县域由11 个增加至到13 个,说明了安徽省两级分化现象存在增强趋势。 该两个等级的县域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连续性,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作用可能增强。

图1 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空间分布

2.较发达县域主要集中在皖中、皖南北部地区

2008 年, 有29 个县域人均GDP 高于安徽省平均值,其中皖南地区16 个,皖中地区9 个,皖北地区4 个,2017 年,有22 个县域人均GDP 高于安徽省平均值,其中皖南地区11 个,皖中地区8 个,皖北地区3 个,发达县域大部分位于皖江城市带范围内。 该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皖江城市带地区产业基础好, 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 特别是合肥经济圈和马芜铜经济圈内的区县,是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3.欠发达县域主要集中在皖北和皖南、皖中西部地区

如图1(b)所示,皖北地区除蚌埠市区、淮北市区、凤台县外,其余的21 个县域人均GDP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 涡阳县、 临泉县等8 个县域人均GDP 不足安徽省人均GDP 的0.5 倍, 其主要原因是皖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密度大、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脆弱,且核心城市市区的规模不够大,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无力带动周围县域的发展。安徽西部是与河南、湖北、江西等省份交界区域,远离经济中心,出现欠发达县域的集中分布,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低谷。 且金寨县、霍邱县、寿县、望江县等县域处于大别山区,交通不便,核心城市带动力不足,导致经济发展落后。 因而从欠发达县域的具体空间布局来看,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和皖中和皖南的西部地区,尤其是在部分省份交界区域布局较为集中,出现经济落后走廊。

4.高增长型县域呈现向合肥与皖南东北部地区集聚,低增长型县域呈现向皖北地区集聚的趋势

计算安徽省2008-2017 年各县域人均GDP 的相对发展率(Nich)值,如图2 所示。 可以看出,Nich值大于等于1.5 的县域有12 个, 皖北1 个(蚌埠市区),皖中5 个(合肥市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滁州市区),皖南6 个(芜湖市区、芜湖县、繁昌县、当涂县、铜陵市区和宁国市),主要集中在合肥市与皖南东北部地区。小于0.5 的有13 个,皖北9 个(临泉县、寿县、颍上县、太和县、利辛县、灵璧县、涡阳县、阜南县和泗县),皖中4 个(金寨县、霍邱县、望江县和太湖县),呈明显集聚状态。 而大部分(52)县域的Nich 值介于0.5 与1.5 之间, 其中0.5≤Nich <1 的县域共有42 个,皖北分布12 个,皖中分布17 个,皖南分布13 个;1≤Nich <1.5 的县域共有10 个皖北2个(淮北市区、界首市),皖中3 个(安庆市区,天长市,霍山县),皖南5 个(南陵县、马鞍山市区、黄山市区、广德县、贵池区)。 皖北近90%的县域相对发展率小于1,呈现低增长型县域集聚状态。

图2 安徽省县域经济Nich 值空间分布

图3 安徽省人均GDP增速Local Moran's I 图

此外,依据各县域Nich 值绘制2008-2017 年安徽省县域人均GDP 增速的Local Moran's I 图, 如图3 所示,可看出皖中的合肥市区与肥东县,皖南东北部的芜湖市区、芜湖县、当涂县与南陵县形成高增长县域的显著集聚区;皖北谯城区、涡阳县、利辛县、阜阳市区、阜南县、凤台县、颍上县、霍邱县陷入低速增长县域的显著集聚区。

四、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关联类型及演化态势

选取2008 年与2017 年安徽省各县域人均GDP计算Local Moran's I 指数,在绘制成图4。 可以看出:安徽省县域经济的正相关性明显增强,位于高高集聚区(扩散型)与低低集聚区(传染型)县域从2008 年至2017 年由13 个增至16 个, 其中扩散型县域由2 个增加至6 个,分别为:合肥市区、肥东区、芜湖市区、当涂县、芜湖县和南陵县,主要分布在皖江城市带范围内,且合肥市和芜湖市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具有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良好的主导产业支撑。 对于此类县域,需要继续保持其良好的发展势头,提高其核心带动力。 传染型县域总数有所减少,但变化不显著,主要分布在皖北西部,远离经济中心,并且交通区位、人才缺失等因素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难题。 比较图3 和图4(b)发现,谯城区、涡阳县、阜阳市区、利辛县、阜南县、颍上县和霍邱县同时属于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 低速增长的显著集聚区,对于此特殊区域,需要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引进人才、培育优势竞争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等。位于低高集聚区与高低集聚区县域的个数整体变化不大。 总体上经济发达县域仍然占少数,所选2 个时间断面位于高高集聚区、高低集聚区区县域的个数总体上少于位于低低集聚区、低高集聚区的个数。 通过图4 可以看出, 西北地区逐渐沦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洼地”,经济的增长核心逐渐转向皖江城市带地区。

图4 安徽县域经济空间关联类型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文章分析了2008-2017 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演化态势。 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安徽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态势,相对差异波动性缩小。 皖中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最为显著。

第二,安徽省县域经济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两级分化现象呈增加趋势。 较发达县域主要聚集在皖江城市带地区。 欠发达县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在部分省份交界区域布局较为集中, 出现经济落后走廊。 这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第三,2008 年以来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显著,合肥市区、肥东县、芜湖市区、当涂县、芜湖县和南陵县形成高水平县域的显著集聚区。 而皖北西部的谯城区、涡阳县、阜阳市区、利辛县、阜南县、颍上县和霍邱县属于低水平低增长县域的显著集聚区。

(二)讨论

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增长核心逐渐转向皖江城市带地区,西北地区逐渐沦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洼地”。未来安徽省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面临较大压力,要以《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国家、地方战略方针为契机,因地制宜,依托不同县域的资源禀赋选择应符合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打破区域限制,促使各县域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集聚力。

第一,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格局上必须正确对待区域差异问题,优化经济结构,达到和全面平衡发展。

第二,制定扶持政策,缩小县域经济发展差距。需要在政策上加强对欠发达县域的扶持力度, 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培育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 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

第三, 深化合作和扩大开放。 不断丰富合作形式,创新合作方式,加强安徽省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努力拓展开放平台,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猜你喜欢

皖北安徽省县域
摄影·美好安徽
成长相册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