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导向的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型构建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20-09-17户文月
户文月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船舶与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延伸。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初衷是为了共享校企资源,避免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工作脱节,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工作技能,毕业后能够迅速胜任岗位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后期实践过程中,简化为企业下达订单需求,学校接单并单方面的一次性输出毕业生。校企由预期的平等共享状态变成“上下级”式的不平等地位,更具潜在威胁的是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1 旅游业及高职学生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外出游憩活动的增加,旅游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从 2010 年至 2018 年,国内旅游人次数以及出境旅游人次数呈现快速激增的增长趋势,详见表1。
表1 2010—2018 年旅游业发展指标
旅游收入方面,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逐年增加,2018 年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1 278亿元,入境旅游收入达到1 271.03亿元;餐饮与住宿业收益逐年增加,2018 年住宿业营业额达4 059.7亿元,餐饮业营业额达5 622.9亿元。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旅游业收入在 2017 年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到 10%的比例。
社会方面,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如图 1所示。2018 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750 万人左右,且人群主要就职于第三产业,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代表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同样有着众多的就业机会,涉及餐饮、住宿、娱乐演艺等多个业态。同时,旅游业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响应国家乡村扶贫政策,形成乡村旅游、民宿等新业态,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国家支柱型产业。
2019 年教育部下达高职扩招 100 万生源的通知,为高职院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优化学生的培养成为国家、社会、院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现阶段,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导向的研究,主要分成市场需求导向、适度超前和国际化导向三种观点[2]。高职院校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质量与企业需求的衔接,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后续进一步衍生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试图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共同培养适合社会的旅游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受到许多校企的欢迎。在此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图1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绘制)
2 旅游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延伸发展,是指职业学校依据企业及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设定与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制订一系列人才培养方案,并就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劳动用人合同,在师资、设施、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人才资源最优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劳动密集型旅游行业的关注,在学术研究方面,截至 2020年 1月 20 日,在知网检索条件“主题”栏中输入“订单式”共出现77 625条检索结果,其中在下属主题分布项中排名前 10 的分别是:校企合作、企业管理、高职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如图 2所示。进一步分析“订单式+旅游”相关研究,绘制“订单式+旅游”类论文主题和关键词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看出,旅游专业的校企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且以旅行社作为主要的合作企业。
图2 “订单式”类论文主题分布
图3 “订单式+旅游”类论文主题分布
图4 “订单式+旅游”文章关键词分布
在旅游订单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中,于良提出,旅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业界的支持与合作[3]。 随后,余昌国探讨了旅游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问题,提出旅游人才的供给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将严重影响国家战略的实现[4]。针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断层问题,Jianbo He在研究旅游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断层中建议通过引进企业教师改变现阶段高职院校单一的教师构成[5]。苏红霞提出旅游人才协同培养的运作模型,强调了学校、学生、家长、人才需求等4个维度的重要性[6]。虽然旅游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中均尝试不同的研究与实践,但整体上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仅仅是对其进行一些初级的研究,并没有建立起有深度的实施机制和长效机制,且忽视了学生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地位。本研究尝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校企生”三者之间关系的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规避现存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
3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和旅游产业之间呈现出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前进的耦合关系[7],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旅游相关企业、学校和校内学生三方面[8],现如今高职院校分别与所在区域的旅游企业,如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酒店等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尤其是学校与品牌连锁酒店的合作更为普遍。校企双方签订实习合同,安排学生大三期间前往顶岗实习,甚至这一实践环节作为学时被强制要求。校企双方共享教学资源,避免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工作技能要求脱节,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工作技能,毕业后能够迅速胜任工作岗位。在实施的过程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也进一步显现。
3.1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优势
3.1.1资源共享 首先,知识共享。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经历知识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质量,保证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旅游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课堂教学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但其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进步,而企业是最快获取行业前沿知识的地方,双方通过知识共享,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保持行业信息的畅通与敏感,避免在象牙塔里自娱自乐,与世隔绝。其次,师资共享。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完备的知识体系与教学经验,可以进入旅游企业对员工进行理论上的培训;旅游企业人员具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可以将这些真实的经历与体验应用到教学中,可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同时对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和启发性。
3.1.2培养定向 订单式人才培养由于在前期校企已经签订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在后期会依据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活动,使毕业生在校习得的技能与工作岗位要求“零距离”,将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要求的“职工”,实现“适销对路”的效果,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保障学生学有所用。
3.1.3利益共赢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校企共赢。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组织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学校作为教学组织追求的是办学最优化。企业利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借助高校的教学、师资资源,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使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具备企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最低成本的基础上为企业培养满足需求的劳动力,Yaowu Shen在研究中证实,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9]。一方面,企业的设施设备及工作场景是学校无法提供的教学资源,校企通过学生定岗实习,可以进行学习场景的转变;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弥补了自身教学场地、设施不足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了实操实练的机会;再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为企业带来新的劳动力可缓解酒店用工荒的问题。
3.2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校企双方的关系,忽视了人才培养的主体——学生,且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演变成旅游企业根据自身对人才的设定向学校下达人才培养订单,学校接单后按订单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最后在毕业季将所培养的人才交予企业验收,验收合格即被企业录用,不合格则被淘汰的一种简易的模型。
3.2.1学校资源配备不足 首先,师资资源不足。订单式人才培养对师资能力提高了要求,现阶段高校双师型人才欠缺,能够胜任订单式课程教学的教师较少,在师资配备上不足。虽然现阶段高校已陆续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定岗或实习,但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教师在挂职期间并不能真正掌握岗位的核心技能。其次,培养方案、教材双轨制。高校与企业虽然在前期会签订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后续实施过程中会形成双轨制的教学,出现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的弊端。教材匹配度不高,教材在时效性上有所欠缺,无法紧跟企业需求,导致后续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原先设定的要求存在出入。最后,学校实训环境欠缺。虽然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都建有导游模拟实训室、酒店客房实训室、邮轮客舱实训室等,但其与真实的旅游企业工作环境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3.2.2学生就业面狭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企业的需求,为企业特定培养人才的方式。所培养出的学生为了契合企业的需求,具备了“专长性”,但相应会减少“普适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宽度,导致学生毕业后对其他企业的需求不匹配,缩小了学生的就业选择面,影响其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订单式培养是将学生培养成某企业的职工,而不是行业人才。学校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给予其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去发现自己,认识自我,而不是进一步规范固化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3.2.3学生地位弱化 订单式培养的初衷是为了共享校企资源,但在后期实施过程中,变成单方面的毕业生输出,校企地位不平等,学生地位被忽视,真正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高校是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学生学习方案,在校学习内容均围绕企业下达的要求进行,固化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
旅游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初衷,是为业界量身打造更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方面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高校是要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学会思考,而不是为某一特定的行业、企业培养职工。现阶段旅游企业在强调人性化管理,在工作中强调人性化服务,在旅游开发研究中植入人性化视角研究,在行业内强调人性化的旅游,甚至认为整个旅游行业是人性化的生存[10]。但却对整个行业中的核心环节“人”进行订单化的培养。一是违背人的本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不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
3.2.4校企合作脱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预期将高校与企业双方资源共享,形式校企双导师制,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培养。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企业参与度并不高,只是作为前期的需求下单人与后期的“产品”验收人,中间存在脱节现场,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只在最终毕业环节进行“劳动成果”验收,最终导致高校与企业合作松散,最后人才培养的结果并不能满足企业真实的需求。
4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完善对策
4.1 完善基础条件,加强院校自身建设
为顺利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吸引优秀的企业进行合作,高校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一是建设优质的教师队伍,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二是加强专业建设,根据国家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设置一批特色专业,配置一流的教学设施,用优质的师资队伍吸引名企参与订单式培养;三是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建设一批能够围绕研究企业实际需求、解企业之所急的师资队伍,在课程教学设置、教材选用、教学评价等层面进行探索,搭建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增强企业合作意愿。
4.2 做好风险防范,合作企业慎重选择
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以保证学生的顺利就业。一是考虑企业的市场品牌知名度,选择具有连锁经营的企业,增加学生的就业范围。二是选择不同业态的合作企业,高校应综合考虑市场、国家政策、学生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抉择合作企业的类型。如在选择景区进行合作时,需比较不同的景区类型及其经营现状,维护学生未来就业工作利益。在选择酒店企业时,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城市高星级酒店,需要结合酒店行业发展现状及消费者喜好的特征,如表 2 所示的具有特色的民宿。高校在与酒店企业进行合作时,应适当考虑民宿品牌的住宿业作为合作选择对象。
表2 2019 年“五一”小长假热门住宿主题
4.3 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身发展
在制定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应将学生看作一个简单的物品。物品是没有意识被动的,只有等待被买,但人是主动的,会主动选择,甚至会跳出原先设定的买主,转向其他买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及企业在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时,以学生为中心,从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建立与市场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理念及方式。因此,在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及签订实习就业协议时,高职院校应把学生利益摆在首位。学生是校企合作的前提与基础,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订单培养的意愿,只有在学生愿意且自主投入到培养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制定的一系列培养方案才能开展。此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并不意味着校企间职责的完成,双方应关注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后续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给予帮助,同时便于学校不断改进优化培养方案,检查其理论与实操价值。
4.4 完善职业规划,设置循环式培养方案
为避免校企合作的脱节现象以及人才培养单一模式的验收方式,校企在合作前期应制定完善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置循环式、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循环式验收方式。其依据是“三明治”教育,即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有一段时间去校外企业参加实际工作,然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订单式人才培养不应是学生毕业后的一次最终输出,而应是“教学—输出—反炉—输出”循环式的一种培养,如图5所示。
图5 “校企生”三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型
依据循环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形成“校企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流程,第一、第二学期,学校应依据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前期的知识技能培养,陪着学生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第三学期则进企业进行实操检验,一方面应用前期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便于检验前期的学习培养成果。同时,在这一学期,企业可以安排职场导师对学生进行实际工作岗位知识的补充讲解。第四、五学期回校进行技能的提升。经过前两个主要阶段操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行业知识技能与实操经验,这一阶段主要作为技能补充阶段,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做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可以给予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如自己是否适合该行业、是否愿意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这样,就可以使那些缺乏职业理念、无法坚持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及早地另做规划。第六学期再次回到企业,进行入岗前的正式工作。在整个阶段的培养过程中,“校企生”三方共同参与,每一环节均有学生参与,校企分别承担实践者和监督者,既可保障校企双方的资源投入,又可避免双头领导的弊端。
这一培养模式一方面使得校企双方合作更加紧密,因为双方始终作用于学生的培养中,所以避免了企业只参与头尾的弊端。另一方面,使校企学生可以验证自身的成果是否偏移预期。最后,有利于增大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避免在毕业后因实际与预期的差距导致离职。
5 结语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初衷是积极的,为解决高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脱节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每个新的理念与模型的推出必然会遇到一系列障碍,产生一系列的不足。文章在分析现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构建“校企生”三方共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型,并对原有订单式培养一次性交接进行改进,提出迭代循环式的培养模式,即“教学—输出—反炉—输出”递进循环式的培养模型,依据循环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构建出“校企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流程模型。
文章构建的校企生三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型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上,首先,该模型丰富并拓展现有旅游管理专业订单人才培养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其次,该模型进一步丰富了现阶段有关旅游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式,对实践操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实践价值上,首先,凸显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其次,为后续校企合作以及旅游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同时,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与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本研究主要是以高职院校为例,构建了三年制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生”三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型,没有涉及本科旅游院校。其次,本研究构建的模型相对简单,停留在初步的思路构建阶段,后续仍需进一步探讨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以丰富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