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物联网产业链为纽带的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探索

2020-09-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训院校高职

王 敏 马 敏 鲍 毅 贾 露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软件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001年,高职院校提出通过专业群建设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1-2]。高职跟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在教学上要把握理论的适度性、教学的实践性以及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建成完善的实训基地,形成实践教学优势;有利于提高双师素质, 稳定实训师资队伍,形成师资优势;有利于开展教学科研,提炼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优势;有利于专业灵活调整,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形成学生品牌优势。虽然多年前就开始探索专业群建设,但这一建设理念并没引起足够的关注,其成功经验也没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后简称意见)要求:到2022年列入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3-4]。随后全国各大职业院校纷纷启动了专业群建设工作,职业教育界专家及权威媒体也给双高建设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5-6],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各职业院校提供了科学的引导。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形态和载体,专业结构和水平体现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服务面向和服务水平,无论是高水平高职学校或是专业,其具体建设载体均定位到专业群。以专业群建设为着力点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到实处,是各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1 专业群建设构思

专业群建设并非空中楼阁,其建设必将以高职院校现有改革发展成果为基础,再融入一系列新的改革发展举措,才有可能实现建设目标。回顾近年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相关专业的建设过程及成果,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探索中,相关专业已形成了专业集群的建设模式。2016年启动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来,学校调整了院系及教研室设置,相近专业集群式发展的势态已初步形成,2019年结合教育部及专家指导意见,专业群建设步入更加规范和科学的轨道。

1.1 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制3年,其中以校内教学为主的2.5年要实现专业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全面提升难度较大,另外 0.5年的企业定岗实习,由于信息技术相关企业信息安全管控严格,企业实习准入标准较高,接纳学生岗位有限,实践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人才市场需求缺乏前瞻性;第二,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主流技术;第三,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如果仍然保持现有单一专业的建设模式,将很难在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选材难”的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1.2 专业群建设思路

专业群建设的思路是:通过教学诊断与改进加强内部质量控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为载体,融入新推进的“1+X”证书制度试点证书标准,选择同一产业链上技术占比较高的相关专业进行专业群建设。

5G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带动智慧城市、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物联网行业将会有较大的人才需求。通过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和“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的技术技能要求进行分析,发现一个完整的物联网工程项目离不开物联网传感和通信技术、软件技术作为支撑,而软件技术包括了PC端软件开发技术和移动设备端软件开发技术。结合专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组建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构思如图1所示,三个专业中建设成果突出、优势明显的是省级特色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因此,以省级特色专业“软件技术”专业为引领,带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协同发展,形成服务于物联网产业链的专业集群。在专业群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后,再逐步增设以软件技术为重要支撑、对应行业人才需求紧缺的新专业(方向),如智能技术方向、区块链技术方向等。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逐步将专业群建设成向各行业提供软件服务的专业集群,培养能为各行业提供软件技术解决方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图1 专业群建设构思

2 建设内容

以提升软件技术专业群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础共享、方向分立、应用融通”的课程及实训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共享型教学体系,建设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探索专业群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2.1 人才培养体制建设

加强与本地区信息技术类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在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制建设框架如图2所示,通过企业调研充分把握产业发展需求、企业用人需求、岗位能力标准及职业资格标准,同时参照职业技能大赛赛项规程和“1+X”证书制度标准,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证书标准、赛项技能要求对接;严格内部质量控制,在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坚持教学诊断与改进,并坚持一年一度专业诊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图2 人才培养体制建设框架

2.2 课程体系建设

进一步梳理各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专业群内各专业间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根据行业应用需求设置课程,按照各专业核心岗位的工作内容确立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并逐步完善满足专业群共同需求的基础课程、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专业群全面发展的“项目化”课程及平台,形成专业群内“底层共享—中间分立—高层融通”的分层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在底层,鉴于各专业对应的工程应用项目均涉及Web前端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故借鉴Web前端开发“1+X”证书的标准,在第一学年开设Web前端开发相关课程及各专业共同的基础课程;在中层,即第二学年开设各专业对应岗位的核心专业课程;在高层,前半学年进行校内模拟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后半年通过顶岗实习提升职业素养、进一步积累项目经验,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图3 专业群“共享-分立-融通”的分层课程体系

2.3 实训体系建设

结合“基础共享、方向分立、应用融通”的课程体系,对应构建实训体系如图4所示。基础性实训以专业群内各专业岗位的通用技能训练为目标,在现有实习实训资源基础上优化专业群共用的“基础性”实训体系;模块化实训以适应专业群内各专业面向的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为目标,重构各专业“模块化”实训体系;项目化实训以训练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针对专业群面向的产业链,与实体企业合作,建设专业群可共享的校内、校外企业级“项目化”实训体系,逐步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训体系,配套建设相应类别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2.4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依据本专业群课程及实训体系建设思路,逐步积累信息化媒体素材、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通过教师积累及企业资源采用或共建的方式建设信息化资源库,包括专业群可共享的基础资源库和项目化资源库、试题库和各专业特色资源库,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2.5 “双师型”团队建设

采用引进、培养和聘用并举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把“企业经验、专业对口、职业素养”作为引进教师的必备条件,通过教学研究、公开课、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提升企业引进工程师的教师素质,通过企业培训、校企合作、顶岗实践等途径培育教师的工程师素质。此外,通过校企“互聘、互兼”的合作模式,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

图4 专业群“共享-分立-融通”的实训体系

3 建设成效

近三年,专业群中各专业加强人才培养中的内部质量保证,切实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故各专业分别依据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赛项、软件测试赛项的规程加强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9年开始,融入Web前端开发“1+X”证书标准,结合专业群建设目标加大了专业群建设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的改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建设成效。

3.1 “双师型”师资队伍初见成效

坚持培养、引进与聘用共同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本专业群聘用了企业兼职教师38人,其中聘有楚天技能名师1名,三年间新增了15名教师,其中教授 2 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6名,新进教师均具备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专业群“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1%。建设中注重选派教学一线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技能培训等能力提升培训,教师的创新能力、项目研发能力、教学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初步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2 实习实训条件逐渐改善

自2017年以来,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投资,专业群已拥有21间校内实训室和2个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有10间基础实训室、8间行业技术应用实训室、3间创新创业实训室,实训设备除电脑设备以外,还有模拟行业应用的移动应用开发电子沙盘、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硬件设备和云管理平台、软件测试专用教学平台、VR软件开发体验设备及套件等典型场景应用设施,能满足专业群业进行行业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的探索,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用,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3.3 教学方式方法形成特色

专业群各专业曾与湖北省内知名IT培训机构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培训机构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相较于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区别,总体效果优于原有高职院校教学模式。2017年开始,专业群专任教师开始深入企业课堂学习企业的授课和管理模式,2018年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教师合作授课、共同备课,实现了与企业教师并驾齐驱,共创“有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方面,全面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各课程小组共享案例资源,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已蔚然成风;在信息化手段运用方面,校内专任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有效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蓝墨云班课”等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在课程建设方面,除积累了大量的案例资源外,教师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建设了以夯实专业基础为目标的题库资源平台,该平台既能用于日常教学,又能用于基础知识的无纸化考试,有效促进了学生课外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专业群已全面形成“全机房小班授课,边教边练边检查,全信息化教学管理”全面质量控制的特色教学模式。

3.4 教学资源建设稳步推进

优质的案例教学资源是教学的重要保障,专业群教师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优质教学资源融入教学,一方面结合教学需求自行建设部分特色教学资源,建设了以培养软件技术人才核心技能为目标的优良和缺陷案例(双案例)资源库。为扭转高职教育“重实践轻理论”的局面,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了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目标的试题库,开发了在线题库平台,该平台不仅能用于考试测验,还能用于学生日常学习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各课程负责人正在逐步积累和完善分管课程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并将逐步通过各教学平台共享资源。

3.5 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效显著,共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累计获奖200余项,赛项指导教师全心投入并善用技巧,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创新人才选拔和训练的育人机制。教师成功申报了多项教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30余篇,初步建成了以教师为引领,学生参与的教科研创新团队。

4 结语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走得较艰难的道路。信息技术开发类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不同于工厂化生产企业,合作中难于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共赢合作模式。现有合作企业中以实体企业为背景的教学仪器设备企业和教育培训企业占比较高,企业在合作中依赖于设备推销和教学服务获取利益,这样的合作模式对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有限的。未来将巩固现有专业群建设成效,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期盼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引领下,模拟产业链实体企业建设一定规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实训服务,开创信息技术开发类企业与院校合作的新模式,实现长期稳定的校企共赢合作模式,促进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实训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