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背景下高职研学导师人才培养探析

2020-09-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研学导游导师

孙 嫘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自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2-2020)》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以来,研学旅行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研学导师这一职业应运而生。2016年,国家文化与旅游部制定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对研学导师进行了界定,即“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教育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该《规范》明确了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中的主导作用。尽管目前我国研学旅行需求迅速释放,发展空间巨大,但专业的研学导师人才却尤为匮乏。这无疑对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研学导师的岗位内涵及能力要求

1.1 研学导师与导游的岗位内涵比较

作为跨界旅游产品和新兴业态,研学旅行与传统旅游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旅游是为了满足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广大旅游者求奇好新的需求而开展的一种以审美和愉悦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而研学旅行则是专门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由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组织安排,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活动[1]。尽管两者都是委托旅行社来提供服务,但由于本质属性不一样,前者是纯粹的旅游活动,后者是与旅行体验结合的教育活动,且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为传统旅游提供服务的导游和为研学旅行提供服务的研学导师,其岗位内涵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题组以工作界定为视角,结合《导游服务规范》和《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相关内容,重点选择了6个方面进行比较,详见表1。

表1 研学导师与导游的岗位内涵比较

相对导游的常规服务项目,研学导师增加了制定研学旅行教育方案和实施教育服务项目。从讲解内容上看,研学导师是围绕研学课程目标对相关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教授,以及对研学基地专项知识进行讲解,并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完成课程内容;而导游则是通过沿途风光介绍和景区景点讲解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和精神享受。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研学导师的职责重点在于“师”,即如何让学生“学得高效”;而在传统旅游活中,导游的职责重点则在于“游”,即如何引导游客“玩得尽兴”。从执业资格来看,研学导师不仅要获得导游资格证,还需要获得教师资格证。综上所述,研学导师的工作岗位内涵较导游而言,更广更深,其所对应的职业能力不仅要具备传统的导游能力,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

1.2 研学导师的能力要求

为了促进地方研学旅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笔者所在的武汉市率全国之先于2018年确立并发布了《武汉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标准》,该标准的第三部分为《导师评定与服务规范》,其中对研学导师资质、职业规范、专业素养、服务内容、评价与激励、评定与复核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2]。这无疑对研学导师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明确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课题组针对武汉市多家旅行社研学部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了研学导师岗位的工作描述和具体招聘要求,并结合《导师评定与服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对研学导师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整理和提炼。如图1所示,文章根据岗位内涵和特性将研学导师职业能力分为四个模块,即职业品质、导游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特殊专项能力,具体说明如下:

图1 研学导师职业能力结构

1) 职业品质。作为社会职业人士,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是最基本的职业品性。研学导师本身兼具“师”的责任,其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这一特殊人群,他们并不像成人游客具有较强的行为能力和自控能力,这就要求研学导师还要具备对未成年人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

2) 导游能力。研学旅行和传统旅游都属于参与者离开日常熟悉的生活环境前往异地的活动,二者都具备异地活动的特点,进而产生食、宿、行、游等物质需求和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3]。所以,研学导师需要具备传统导游能力。一般而言,导游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1)组织管理能力,即在研学活动中管理好团队中的大小事务,能与景区、研学基地、学校密切合作,并协调好各方人际关系;(2)导游讲解能力,即掌握导游基础知识,知晓旅游景点的相关知识,并能用清晰流利的语言进行讲解的能力;(3)导游服务能力,即在交通、住宿、餐饮、安全等方面对参加者提供服务,并能处理突发情况和意外事故的应变能力。

3) 教育教学能力。此模块是研学导师的核心职业能力,也是区别于传统导游人员的重要能力。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程序,可将其分为四个方面:(1)课程设计能力,即能针对6~18岁青少年进行研学产品的线路开发与设计,形成研学课程,并撰写教学大纲和教案;(2)课程实施能力,即具备亲和力和青少年心理学知识,能清晰流畅地讲解研学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并能组织和引导学员参与研学教育主题活动;(3)课程监控能力,即能及时关注学生反应和反馈,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细节问题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4)课程评价能力,即能有效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对学生行中表现和行后研学作业进行科学评价,并及时获取学生、教师和家长对研学教育的反馈。

4) 特殊专项能力。此能力模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引导观察与合作、安全知识与急救。由于研学旅行是以旅游资源为载体的动态教育教学过程,既包括研学课程中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的讲授,也包括旅途中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感知。所以,一方面,不仅需要研学导师具有课堂教学的能力,还需要在整个旅程中引导学生对外界观察,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主动学习。另一方面,研学旅行相对于普通课外活动,其复杂度和风险度较高,研学导师需要具备安全知识与急救能力,即具备意外事故应对的安全知识,并能对中暑、骨折、呼吸急促等部分意外事故实施急救。

2 研学导师人才的培养现状

尽管我国的研学旅行研究始于2013 年,但对于研学导游、研学旅行导师的关注仅起步于2018年,且对研学旅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无针对性的研究[4]。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全国多家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了解到现阶段研学人才的培养主要有如下两大途径:

2.1 旅行社对导游人员进行“研学导师”培训

目前,研学旅行市场的从业人员主要以旅行社传统导游为主。从产业属性来说,研学旅行属于旅游业中的新兴业态;从执业要求来说,研学导师与传统导游有着一定的交集,且对实战经验要求较高;从人才供给来看,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基于《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和《导师服务规范》的人才培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面对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旅行社多方权衡,选择了最为便捷的途径,即针对现有的导游人员进行研学导师岗位的知识补充培训。待相关培训考核结束后,导游人员便可以以研学导师的身份来开展业务。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优点是周期短、针对性强,成本低,能迅速缓解研学旅行市场人力匮乏的问题。但是,这种企业短期培训的方式往往忽略了研学导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对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足,又或是力不从心,从而使得人才培养缺乏专业性和标准化,最终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研学导师人才的强烈需求。

2.2 依托高职院校学历教育进行专门人才培养

从研学导师岗位内涵来看,其对技能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所以现阶段在学历教育中主要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主。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研学导师方向或者成立研学导师班,并不断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改革和创新研究。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如何建立研学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在课程内容和实施中融入研学导师所需的核心能力,如何打造优秀师资团队,已成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考点。尽管高职教育在研学人才的培养中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其长期以来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实践成果,让行业充满信心。不少旅行社纷纷表示,从长远来看,依托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专业的研学导师是解决研学市场人才匮乏的根本之路。

3 高职研学导师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3.1 明确研学专业方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旅游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环境,已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这无疑为研学导师人才的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旅游管理大类下的专业方向,研学导师的培养可继续深化校企共育模式,借助旅游管理专业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行业资源优势,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研学导师方向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研学导师职业内涵和工作要求的分析与研究来确定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职研学导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品德高尚、耐心细致的职业气质,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较高人文素养,熟悉中小学生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旅游学科基础知识和团队服务技巧,能够从事研学线路开发、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相关研学指导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再结合职业素养、能力和专业知识等方面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2 构建“旅游+教育”跨界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属于体验式教育和旅游业跨界融合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其专业课程体系应具备“旅游+教育”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课程设置应以研学导师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跨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研学导师岗位内涵以及能力素质需求分析,笔者认为可设置四大课程模块:(1)职业素养模块,包括职业道德、礼仪、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和通识能力;(2)导游能力模块,包括旅游基础知识、导游带团知识和政策法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导游讲解和导游服务能力;(3)教育教学能力模块,包括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知识、研学旅行相关理论,旨在培养学生能准确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创设不同研学情景,开展不同研学活动的能力;(4)特殊专项能力模块,包括旅游应急安全知识、体验式学习的相关理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急救能力、风险判断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课程体系在原有旅游管理学科知识体系中,交叉融入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突出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跨界能力的培养。

3.3 校企产教深度融合, 共建研学人才输送和培养基地

高职院校应联合文旅企业,共建人才输送和培养基地,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和订单班形式建立研学导师生源基地,同时借助合作企业资源优势,引入真实的研学旅行实训项目和师资,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分阶段建立校外实习机制。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可以通过赴旅行社和基地进行短期研学跟岗实习,了解研学旅行的业务运作,体验研学导师的日常工作,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不断提升研学导师素养;在大三阶段,通过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着重培养学生在研学产品设计、研学课程讲解和研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此外,文旅企业和研学基地还可以依托高职教育教学资源优势,联合部分高职院校打造地方研学人才培训基地,为新员工入职、老员工转岗或技能提升提供社会培训项目。

3.4 加强师资培养,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导师”教师团队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研学人才培养中,“双导师”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深度校企融合,共建一批专兼结合的“双导师”教师团队。由于研学导师是集教育、旅游和心理辅导等多项技能为一身的跨界型职业,这就使得“双导师”制的教学特点与研学导师职业能力结构高度契合。具有高职旅游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可以发挥其“教育和心理”方面的优势,给予学生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开发、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教育情怀、掌握教育理论和规律。来自研学业务机构的企业导师则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旅游和研学”方面的优势,在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中给予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带团技巧,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研学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这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也可以发挥其在各自领域中的资源优势,帮助对方补齐短板。例如,专职教师可以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提升研学实践能力,而企业导师也可以邀请专业教师一同进行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丰富产品内涵,提升产品质量。

猜你喜欢

研学导游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研学之旅
V eraW an g
黄希川
网约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