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慕课模式本土化发展策略
2020-09-17屈喜龙
彭 慧 屈喜龙
(1、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慕课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据其自身所具有个性化、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迅速在我国教育环节拓展开来,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效果,推广普及高等教育,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由于慕课模式本身源自国外教育层面,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对于本土化发展研究不足,造成学生群体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确保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做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就目前的研究水平来说,虽然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在整体上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本土化的途径和要点上,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识还不够深入,本文正是结合本土化研究的现状和相关方面的需求,对这两方面进行体系化的研究,希望能够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更多学者对本土化发展的重视,加大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加快慕课模式本土化速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概念解析
(一)慕课
慕课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也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音译,最早提出“慕课”译法的是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随后在我国教育学界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得以大范围推广[1]。慕课概念和应用形式的最早提出最早来自2008年的加拿大,在2011年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联合开发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上线之后,慕课在全球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就我国来说,慕课发展的形式可以追溯到2003年教育部引导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但是其形式和内涵相对于现行的慕课教育模式有着较大区别,直至2011年网易云课堂的上线,代表着慕课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进入到实质化的发展阶段。近些年来,随着慕课平台建设数量增加和推广力度的加大,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入慕课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本土化
本土化的概念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从广义上来说,包括风俗本土化、习惯本土化和教育本土化。本土化并不是狭隘地域特征概念,而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在开展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时,基于当地发展需求而采取的应对策略,因此也被称为是当地相应能力。将本土化概念引入到慕课模式中,是提升慕课教学与国内大学教学模式结合水平,适应我国学生学习现实需求,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慕课教学平台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目前慕课平台推广中,慕课的本土化进程还较为缓慢,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平台建设都还无法满足慕课推广的实际要求,强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总结和分析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网络教学发展的实际,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是慕课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慕课模式本土化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cnki.net)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同时以“慕课”和“本土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自2014年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共有101篇,其中2016年和2017年文献数量相对较多,随后有所下降,2019年又进入快速增长状态。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1)分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包括“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翻转课堂”“对策”等。这说明关于慕课模式本土化的研究整体上已经进入到实质性的操作阶段,理论研究内容已经能够和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深度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研究水平相对较高。按照研究机构来说,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三个高校分别是黑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较为遗憾的时,由于慕课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时限相对较短,在本土化研究方面的文献数量还比较少,无法满足本土化工作推进的实际需求。
图1 “慕课”“本土化”关键词共现网络
(二)慕课网站现状分析
作为慕课模式的雏形,前面所提及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中的各层级精品课,已经可以具有了慕课模式的多种功能,但是由于其是分布在各个高等院校的网站上,学习者在实际应用时无法达到便利性应用的条件,并且其缺少慕课模式中的交互性特征,在本研究中将其排除在慕课网站范围之外。在百度网站中以慕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大约能够抓取到2830万个网页,排除掉其中的广告页,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应用比较频繁的慕课网站约有上百个,运营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较广的有中国大学MOOC(慕课)、慕课网、慕课中国、北大慕课、学堂在线、华文慕课、广州大学MOOC平台、超星慕课、爱课程、好慕课、好大学在线、华师慕课等十多个平台[2]。这些网站平台较好地覆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涵盖了目前慕课模式能够应用的各门课程,为慕课模式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运行基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慕课推广还存在受众群体接受水平低、实施硬件基础薄弱、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学习过程中流失量大等问题。
(三)慕课百度指数分析
百度指数是体现百度网络搜索趋势的可视化分析网站,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能够为慕课模式本土化的科学推进提供应有的数据支持。以“慕课”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指数分析,在2013年慕课关键词导入以来,根据其人群画像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果:(1)依据地域分析,搜索来源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上海;搜索来源最多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武汉。(2)依照搜索来源人群的年龄层次划分,19岁以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40%,其后依照10岁为一个分布区间,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50岁以上的人数占到总人数不足1%。这说明青年人对于慕课模式的接受程度较高,慕课本土化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3)从我国高校数量分布和GDP排名来分析,慕课模式与这两个数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整体相关度不高。[3]总体来说,慕课平台的应用需求在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高,同样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借助于本土化进程改变这种状况,是未来相关课题研究的细化方向之一。
三、慕课本土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适应大学教学改革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体发展上实现了由“相对落后”到“规模第一”的转变;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变。但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改变现存运行体系中存在发展不平衡状态,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是摆在相关教育工作者眼前的紧迫问题[4]。提升慕课模式的本土化水平,引导高考落榜人员、在职群体等积极利用慕课平台强化自身高等教育水平,社会层面有条件地认可慕课学习成绩,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慕课模式中蕴含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特征,是这一途径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以此确保其能够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二)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教育目标,也是全面提升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些原则也是慕课模式本土化的原则要求。尤其是民族性原则,是教育内容充分体现民族特色,适应国情需要,体现中国特色的重要途径。在慕课模式应用过程中,必须在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指导下,结合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特征和社会发展对各个专业的需求,建立完善的本土化运行体系,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的需要,确保每个学习等级的学生都能够搜寻到与自身学习需求相符的课程内容,以此才能够真正体现慕课模式的本土化特征,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三)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
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永恒话题,也是提升教育改革质量的基本要求。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升、考核体系改革等都处于逐步深化过程中[5]。这些改革形式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将大学教育慕课模式不断朝着本土化方向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慕课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是这些改革内容深入落实的重要体现。也只有在慕课模式不断本土化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习兴趣,坚持利用慕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配合教师完成课堂分析,适应新型考核体系要求,真正培养出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慕课本土化发展的途径
(一)强化本土化资源建设
根据本研究中相关慕课平台进行观察,大多数慕课平台都能够依托高等院校或者相关教育机构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容体系,以应用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为广泛的中国大学MOOC网站为例,其基本分类除了国家精品外,还细分为外语、计算机、考研、理工补习、实用英语、考证就业及其他部分;此外还可以课程和学校分类快速选择自身学习内容。为满足高校慕课模式应用的需求,在网站还专门设置了“学校云”二级运行平台,通过收费认证的形式提供了全方位线上线下教学解决方案。在其他同类型的网站中,大多数也提供了类似的慕课组织模式。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大多数课程是以循环开课、定期考试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活动,同时辅以一定的小组讨论来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模式上来说,目前慕课的本土化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层面,能够达到多数学生课外学习的要求[6]。但是慕课平台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整体坚持率较低,能够最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整体占比较低。同时慕课资源对于数据硬件存储的投入较大,目前多数慕课教学内容也是以免费形式出现,但是在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情形下,如何确保平台长久运行,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二)强化高校名师参与力度
慕课模式本土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必须依赖于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在慕课教学内容不被大多数学生群体所接受的情形下,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在网络资源方面的极大浪费。要解决这一层面的问题,必须强化高校名师在慕课课程建设中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类和公共类课程而言,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相关的课程,虽然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整体上来说,所能够产生的教学效果基本是一致的。这时候就能够体现出名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名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场组织能力更强、扩散性思维应用水平更高、对于教学语言的应用水平更高,能够通过高水平的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慕课模式的开放性并不代表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放在平台上,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是提升慕课模式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三)加大平台建设推广力度
慕课平台在我国经过了数年的发展,由于其自身所拥有的特征能够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经历了前期沉淀之后,经过了爆发式的增长阶段,为大学生和年轻一代学习提供了便利性的条件。但是就目前我国慕课模式应用和发展而言,其整体推广还处于较低的层面。根据网易教育援引教育部的数据[7],截至2019年8月,我国慕课学习人数约为2.7亿人,其中0.8亿人为高等院校在校生,同期慕课平台提供的课程数量达到1.5万。依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致统计数据,自2015年至今,高等院校毕业总人数与在校生总和约为0.6亿人左右,即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慕课课程数量为1.3个,这一比例相对于目前高等院校在慕课平台建设与推广力度而言,还没有达到期望的水平。在慕课模式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加大慕课平台的建设推广力度,尤其是在高职高专类院校中加大推广应用水平,是下一步工作开展的重心。
(四)提高学分互认水平
由于慕课模式推广应用时限较短,各高等院校之间在教学考核标准上不够统一,目前慕课课程的学分互认水平还比较低,这也是限制慕课模式本土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发展要求来说,对于这一问题要采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慕课课程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公认,但是片面追求课程统一,则会造成应用人员经济负担加重,教学内容失去灵活性等负面问题。因此在不断扩大慕课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提高学分互认水平,稳步推进慕课的本土化进程,是目前推广应用的基本要求。
(五)完善慕课专业体系
在慕课平台不断完善,慕课资源不断丰富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可以适时推出相关基于慕课的专业教学体系,也就是依托学校原有教学资源,利用慕课平台建立起涵盖专业所有课程在内的专业体系,在基于开放性入学体系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技术应用,将课堂真正拓展到校园之外的时空中。在学生依照相应的课程标准完成所有的学科学习之后,学校可以根据慕课平台上产生的成绩数据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在评价结果达到高等教育标准和学校考核标准的情形下,可以依照相关规定给学生颁发对应的毕业证书[8]。在辅以学术诚信平台建设和其他相关政策深入落实的支撑下,慕课专业体系会逐步趋于完善,这不仅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更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其运行体系得以完善的情形下,必将会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提升慕课本土化水平要点
(一)因课程而异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显示,目前我国大学运行体系可以分为13个学科、92个大学专业类、506种大学专业,相对于1.5万个慕课课程来说,除去一些非大学专业课程,平均每个专业所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不足30个。这与实际教学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更是造成了相应的课程资源特色不足。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来说,慕课模式整体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在课程资源提供上还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具体来说就是一些相对热门的课程所提供的资源比较丰富,并且教学内容和考核重点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是对于一些冷门或者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资源相对较为缺乏,甚至还没有能够提供教学资源[9]。因此要想真正推动我国慕课模式的本土化进程,建立具有特色性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下一步慕课平台建设的重难点。
(二)提升平台应用的便利性
学习者在应用过程中依然遭受到较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的整体效率。要提升平台应用的便利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能够对教学资源有着深入了解,为学生指定更加适合学习需求的课程资源,减少学生由于选择不当造成的时间成本浪费,避免出现学习内容与实际进度要求不符的情形。二是要强化课程资源特色建设,加大精品公开课的推广力度,确保课程资源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真正满足学生慕课学习的质量需求。三是要能够适时出台慕课课程质量整体评价体系,建立末位淘汰制度,对于无法满足应用者学习要求,整体评价较低的教学资源,要实行适当的退出机制。
(三)提升教学交互设计水平
交互性不足是限制慕课模式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虽然大多数课程资源在制作流程中,会在教学流程中增加问题回答环节,在课后会设置讨论板块,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和交流频率。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模式而言,慕课模式的交互性依然存在较大不足,从本质上而言,学习过程对于面对面交流的依赖性较强,这也是慕课模式的劣势。要提升教学交互设计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深度,采用线下学习,线上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二是借助于VR等现代信息手段,提升交流效果。但是这两种方式对教师群体的人力资源成本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慕课模式发展的前期阶段还无法达到实际应用的需求。
(四)提升慕课与教学改革结合深度
提升慕课与教学改革的结合深度,将慕课模式积极导入到现有教学活动中,是提升慕课本土化的重要途径。在慕课模式应用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的群体都是来自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在其应用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开展学习,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在目前慕课应用形式中,主要是以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为主,也就是采用线上学习,线下讨论和指导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10]。这种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慕课模式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教师群体同样需要强化自身对于相关知识的认识深度,确保学生讨论和总结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课堂走势,避免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方向偏差而出现教学质量提升不足等负面问题。除此之外,在教学体系改革方面,教师也应当积极引入慕课模式,引导学生在知识扩充方面积极利用慕课平台开展自学活动,从而为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 语
就整体上来说,慕课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本土化发展历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与我国大学教育发展的传统体制具有一定的关系,也和慕课模式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缺陷有较强的关联性。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充分重视慕课模式在大学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充分认识现阶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自身理论知识学习,借助于慕课平台发展的重要契机,强化在慕课内容制作方面的实践能力,将更多的教学内容以慕课形式展现出来,为学生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世界范围内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来说,慕课模式的应用必将会愈加广泛,对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等教育覆盖范围的拓展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慕课模式在本土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能够积极利用慕课平台,还要能够深入发现慕课平台应用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慕课制作者提供实践和应用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不断改善,确保慕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能够更加贴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以此确保慕课模式本土化发展,从而全面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