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国潮』
2020-09-17
中国传统文化“复活”不难,难的是传统审美价值的回归
近年来,“国潮”的影响力已经由时装领域扩展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一方面,品牌利用“国潮”风格的产品获得更高利润;另一方面,“真假国潮”也成为当下人热议的话题。
国潮之源
广义的“国潮”指的是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设计产品所引领的时代潮流。笔者认为,“国潮”起源于2018年5月天猫推出的“国潮来了”营销计划,其目的在于扶持本土老字号品牌。随后,中国李宁、太平鸟等服装品牌在纽约时装周,发布的运动“国潮”风格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宏观上,“国潮”现象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元素结合当代社会语境,与现代流行文化的必然产物。所以“国潮”从本质上并不同于国风,而是西方潮流文化与中国元素融合的创新产物。
消费市场中,“国潮”针对的是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根据《2018潮流文化发展白皮书》的数据显示,“90后”“95后”正在成为潮流品牌消费的主力军。这些消费者注重个性化的生活理念和开放的时尚态度,同时喜欢街头文化和新鲜感的夸张设计,他们对本国文化及其内在精神有极强的归属感,“国潮”的出现填补了他们心理上的空白。
“国潮”风格服装的不断发展延伸,已经从初期的模仿借鉴过渡到融合创造。如果说当初中国李宁的“国潮”运动风格爆红是“点”的流行,那么现在已经进入到了“面”的扩展,一些以“国潮”风格自居的服装品牌相继成立,但是市场上类似品牌的产品质量却良莠不齐。
有人认为,“国潮”服装风格是建立在西方流行体系中的中国化创新,这种风格服装的母体是西方潮牌服饰。这种说法的重点不在于中国传统精神,而在于它能够满足当代人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同时具有本国文化归属感。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明辨真假
与“国潮”有关的服装设计存在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带有中国风的时尚是给西方时装套了一层东方“外衣”,“国潮”也有“真”“假”之分。
>>乌丫2019/2020年春夏时装作品
>>中国李宁2019年春夏在巴黎时装周上的产品发布
“假国潮”从服装表面的款式设计中笔者归纳出以下几个“国潮”特征:丰富的中国符号元素、夸张的服饰色彩、街头休闲的运动风格。“假国潮”的品牌产品往往会披上“国潮”的外壳以假乱真,精其表象而失其本意。这些品牌为了“国潮”而“国潮”,他们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元素进行粗犷的年轻化转变,将英文和中文交替放置营造潮流感以此来迎合年轻的消费者。
“假国潮”的服装品牌会刻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甚至将其作为单一的品牌DNA来进行宣传,营销意义大于传承意义。
“真国潮”又有哪些不同呢?
“真国潮”服装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设计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运动风格或者中国传统符号,它的核心在于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领域当代化自然表达的过程中能够满足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取向。
从2019年中国李宁在纽约时装周上发布的产品中笔者发现,有些服装的颜色运用了中国国旗的红黄二色,图案元素也接近20世纪八十年代的艺术风格。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符号长期局限于武术、剪纸、脸谱等少数刻板的传统形象,“真国潮”打破格局,本土文化形象元素重新回到人们视野当中。
“国潮”之趋
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时装创新产品与设计方法不胜枚举,从20世纪初东方穿衣哲学的提出,到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新中装国服的出现,再到“国潮”风格服装的盛行,每一次对中国元素的设计创新都是对本土文化的觉醒和探索。人们开始关心未来的“国潮”服装将走向何方。
未来的“国潮”服装一定是开放的革新。年轻消费者对时尚的理解和生活方式也在变化,固守曾经的辉煌势必成为过气网红。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国内时装品牌开始重新定义属于自己的“国潮”风格产品,“李宁”“运动”“中国符号元素”不再是“国潮”的代名词。
上海的乌丫(UOOYAA)时装品牌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以充满玩味的设计方式表达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并且巧妙融入中国元素。品牌在2019、2020年分别采用“唐人街”“巾帼不让”作为灵感主题,服装的设计细节中有中山装、中国女排等元素,虽然是中国故事,但服装中大量使用了西式蕾丝、抽褶等现代流行元素。乌丫混搭青春前卫风格,开启了“国潮”服装的另一种设计路径—西方的形与中国的意。
未来的“国潮”服装需要跨界联名。时尚“国潮”运动始于时装领域,但很快就扩展到博物馆的文化创意、汽车和手机行业等。跨界联名一直是青年消费者追捧的时尚潮流方式,不同品牌和行业的跨界联名会加快未来“国潮”文化的普及。
中国本土时尚审美体系,曾经长时间被西式服饰文化占据,“国潮”的出现,给未来中国服装设计师提供了改变现状的突破口,未来的“国潮”风格服饰一定会形成属于国人的原始时尚设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