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品质养成的策略研究

2020-09-16林麟一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策略小学生

林麟一

摘要:素质教育尤为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品质养成。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故此,教育要顺乎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找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对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文章浅述个性培养、创造良好机会、营造教学氛围、发展学科融合以及多元教育方式这几个策略对小学生创造力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把学生从种种约束中解放出来,创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积极寻找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对策,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乃至训练创造思维、创造倾向?无论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印度这样的走向发达的国家,都有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起来,心理学研究至少提供了三种思路。第一种培养创造力潜力的思路是在教学中注重一些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重视培养好的思维习惯。第二种思路是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创设机会,根据他们的特长、兴趣,正视他们的自身能力,鼓励从各个层面、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现实、知识和意义进行独特的构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种思路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与之相关的习惯、性向、知识,从而促进创造力品质的养成。

综合以上观点,学生创造力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科技创新等方式,接下来笔者就这几方面谈谈创造力培养的几点策略。

一、注重个性发展,激活学生创造力自动化

所有的孩子都对世界饱含好奇,而这是创造力的雏形。他们有创造的天资、欲望,但由于现行制度、规矩的制约和束缚而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陷入“内卷化”,思维受到局限,既没有增进也没有积累,而是不断地内耗、内旋,进入恶性循环。一旦取消了约束,学生的创造欲望与创造才能就会充分地表现出来。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具备了创造能力,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好学科知识。具体来说,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形成创造的意识。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将班级事务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配,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学生在班级事务中理解创造在各个工作中都是需要的。各种发现和发明都需要创造力的支持,没有发明和创造,社会将停滞不前。所以,通过人们的创造性,劳动社会的精神文明才得以进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要从小学开始灌输,并要学习将这种意识应用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

二、创造良好机会,培养学生创新习惯

创造就是在原有的道路中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在寻求新的可能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困难和质疑。同时也是由于质疑的存在,才能塑造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激发学生质疑,在课堂中形成爱问的习惯,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更新原有的知识观念。当面对困难时,还要有无畏失败的勇氣,勇于在机遇中挑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意识、创造情感和创造行为为目标。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创设机会思考和创新,给每一个学生公平的机会展示和开发自己的创造力,给学生正面的鼓励以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善于结合社会发展,运用适当的科技创新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通过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大胆表达自我思想,在与他人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思维活跃性,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养成。

三、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力

实际上,创造力在和谐的环境下更加容易实现,教学环境的轻松愉悦更加能激发学生课堂中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如在语文教学中,枯燥地朗读一篇课文并不能激发学生了解文中思想的热情。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办法,将平淡的朗读变成有情境性的演出,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以主人公的心态思考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文中的更多可能。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创造力自然而然得到培养。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教师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创设一种思想自由、机会平等、友善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创造力品质的养成。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把自己作为课堂的绝对权威,而应注重课堂的民主,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展现自身才智,发挥个人特长,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发展学科融合,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课堂中学生“求异”的行为,教师不应该去打压,而应该善于发现更有价值的观点,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地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运用不同智能解决问题,发展思维,对学生多角度发展智力思维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中,如果做到将学科融会贯通,那对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是很有益处的。学科的融合教育既是对新时代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品质。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养成求异的思想,这样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是有相关的,虽然不是高智力水平就可有高创造力,但创造力发展的必需条件是智力水平要达到中等水平。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发展创造力的潜质。

五、运用多元教育,发掘学生创造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特点。个性心理的不同意味着学生必然存在各种差异,学生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独特化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不足,而且学生的能力也是多元化的。所以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运用单一的模式教学,采用机械简单的教学方法,应该从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性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做到尊重、接纳、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学中,鼓励学生特长和潜能的发展,针对学生不同性格特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正面引导积极向上、乐于创造的学习精神,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各有所长。教师应该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性格急躁的学生,多采用耐心和关爱的方法循循善诱,激发其温和的一面;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应该正面鼓励,给予他展示的机会增加其荣誉感和自尊感,以此促进其创造能力的继续发展。只有合适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洪松.解放学生探究的空间[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10).

[2]马巧慧.以系统生命教育化解农村教育的“内卷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

[3]张增常,朱元镇.创造力开发与培养[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4]张惠萍.把握课后练习特点 落实语文要素——以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为例[Jl.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3).

猜你喜欢

创造力培养策略小学生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