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杨毛”遇上“油糕”

2020-09-16宋晓芳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8期
关键词:杨花白粥落英

宋晓芳

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子饮露餐花,心瓣迤逦,广袖之外菊香脉脉,唇齿之间菊魂惹惹。那一瓣一瓣的好颜色,你且问他滋味几何。《山家清供》煮过一盏粥,甚是家常:“梅落英,净洗,用雪水煮;候白粥熟,同煮。”粥是白粥,只是那些情景太难得:晴日落梅,西山落雪,安心守候在灶火边。仍记得同窗莲姐,在五月校园寻寻觅觅,捧得一囊玫瑰苞蕾,细细侍弄,酿制玫瑰蜜饯。

从古至今,食花,实在算不得一件稀奇事。而有些花,甚至都算不上朵,不过是适逢盛时,不肯辜负好春好夏。比如,杨花。

杨树的花,你见过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很多时候,愈是平常,愈是所知甚少。杨树,雌雄异株,作雪飞的,是雌杨的种子。我所说的杨树花,老家叫做“杨毛”,来自雄株。熬过萧索苍茫,三月杨树始芽。毛茸茸,一夜之间膨起,椭圆形,浅灰。杨树花,花芽先于叶芽。细细穗红棕色的蕊,肉嘟嘟的毛虫,日日蠕长,只一两天便落满一地,我们就疯狂捡拾欢乐,一条一条捉进官升,捧回家,等待一场绝味花宴。

“杨毛”的吃法,一是凉拌。拣净淘洗,开水焯,过水凉。调食盐、陈醋、野蒜苗、胡麻油凉拌,色泽亮丽,鲜苦酸香,就着素糕吃,利喉。其实,杨毛未落时摘取方为上品,味尤鲜美。否则,需要一遍遍泡水祛除苦涩。

苦涩,也是一种回味。吃杨毛,其实是源于饥荒年代的口腹探索。乾隆五十八年,大灾荒,张问陶写了一首《拾杨稊》:“拾杨稊,老姐苦,绿瞳闪烁如饥鼠。人拢柳叶我无梯,人断柳皮我无斧。杨稊拾得连沙煮。”“杨稊”,便是杨树花。在“绿瞳闪烁如饥鼠”的年代,杨树花怜贫惜老,一心救济无人哺乳的岁月,尽管,它连正经的食谱都入不得,在《饥荒食谱》。

杨毛,还有另一种令人期待的吃法,就是做素馅油糕,这已经是接近“富贵”的吃法。大同人吃油糕,是个讲究。重大节日,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方得享此殊荣。“糕”者,高也。自家孩子过生日,寓意“步步高”;起房梁乔迁,期望“日日高”;婚丧嫁娶,更是必不可少。四十年前,杨花素馅油炸糕,这金贵的美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完美铺垫。

做“杨毛”素馅:焯熟的杨毛,用笼布兜了,攥干水分,切细末。土豆焖熟,剥皮入瓷盆,木锤乱捣泥,倒入红蠕蠕的杨毛末末,加小葱末,撒野韭菜丁,淋一匙麻油,精盐,花椒面,拌炒均匀,红红绿绿白白,各各若即若离。细嗅,素馅喷香,如崭新的秘密,亟待装进包袱里,包子饺子均可入,捏油糕上佳。

吃油糕,不必等搬上桌席,必得刚出锅,燙手烫嘴吃。通常,我会假装在锅口帮忙,眊一眊灶火,加一块炭,盯着油锅,五成热,七成热,麻油香捂也捂不住。拾起黄灿灿捏好的素糕,顺锅边出溜下去,滋啦一声油锅冒起碎泡泡,圆圆的糕慢慢漂起,岛一样露出脊背,滋出大泡泡小泡泡,间关莺语花底滑;大泡泡撑破,小泡泡崛起,蓝田日暖玉生烟;翻身,两面煎炸,满城尽带黄金甲。炸好的油糕,如一匹诱人的兽,满身金甲,滋滋叫着,伏在黑陶盆,香气凛冽。

当杨毛遇上油炸糕,就像刘姥姥遇见王熙凤,是不可测的妙趣横生。掐一只刚出锅的脆皮油炸糕,左手倒右手,咬一口,悉悉索索的酥香,牙舌黏连的软筋,心中就狠狠发誓:金不换。再咬一口,颜色舒展,粒状涩涩的杨毛,片状嫩嫩的菜丁,其间沙绵细腻无处不在的,是土豆泥。蛋白质的甜,叶绿素的鲜,纤维素的缠绵,上穷碧落下黄泉,不似在人间。

杨花不是朵,夸张不是我的错。其实,回望当年的贫瘠,确实并无食花之雅,连小雅都算不上。但一不小心,还是想念得一塌糊涂。不要以为只是有人眷念故土,当杨毛遇上油炸糕,就是刘姥姥遇见王熙凤,彼此的人生交汇转折,贫苦富贵,潦倒得意,都在时代命运的流转里。

魏文帝说,三世长者知衣服,五世长者知饮食。后来演变为“三世仕宦,方会穿衣吃饭”,这样的俗谚背后,隐藏着微妙的奥义:美食之美,是时代的成全,文明的涵养。在太平繁荣里陶冶几十年,我们的琢磨,已经超出了饥寒温饱,更多的是“美”与“味”,一份雪藏的期待,雪尽春来,自然而然。

当“杨毛”挂在枝头,最初是想成全一粒种子的飞翔;当它委婉落地,慨然赴身慰藉饥肠辘辘的民间;今日杨花,荆钗布裙,款款端上新时代的餐桌,自是大平常大珍馐,亦是大俗大雅大满足。

猜你喜欢

杨花白粥落英
重逢
黑熊沟
白粥能不能养胃?
夜晚是属于白粥的
雨中落樱
华宝山庄赏月橘
爱情抄底
“白粥养人”是误传
杨花柳絮
杨花萝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