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里吹来的风
2020-09-16潘京
潘京
近年来,诗人马行一首又一首勘探短诗如一缕缕清风吹过诗坛,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短诗通过他不间断地对勘探生活的介入、思考、反观、记录,呈现出一个勘探人对荒野生活令人惊异的洞察力,其诗有着令人无法忽略的现场感。诗人对勘探队伍真实生活的描写,贯穿于诗人创作的始终。他曾经是一个地质勘探队员,这些诗是他在大地上行走的真实记录。同时,他还是一个诗人,这些诗更是他对石油大工业中这一特定群体带有使命感的诗写。
著名诗歌评论家燎原曾经说过:“当一个诗人将自己的生命史和心灵史作为一种直接的诗歌材料时,便意味着他在从事一次大的诗歌行动。”正是如此,马行在诗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建立起了自己的诗歌语言场域,这是一个既宏阔又细微的具有史诗意义的场域。同时,它的自我系统的开放性又打开了它不断生长的可能性。出生在黄河三角洲平原的诗人,少年时代就喜欢诗歌,诗歌创作自始至终伴随着他的学习和生活。他曾获中华宝石文学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出版诗集《慢轨》《从黄河入海口到塔克拉玛干》《地平线上的卡车》《海拔3650米以上》。作为一名野外地质勘探队员,在胜利油田物探版图上他曾经有10年以上的野外工作经验。对于这段野外生活经历,他不是像许多人那样期待着跳脱,而是一次又一次选择它。城市的喧闹与空洞已经无法挽留他,他属于远方,属于青藏、沙漠、戈壁滩、雪山,他迷恋着那种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我曾经问他,你是如何选择勘探这个主题作为自己诗歌的切入点的,他沉思良久,回答道:“那不是我的选择,勘探是我的生活,我只是记录了自己的生活而已。”或许,是命运选择了他,是命运以诗歌的方式唤醒了他的生命与灵魂,让他能够在那里诗意地行走与歌唱。即使现在他已经离开了勘探队,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心心念念都留在了那里。他不断地从城市返回大漠,不断地追随着远行在戈壁大漠的勘探队伍,在那里沉淀自己。
他用文字捕捉着那些脚步、晨光、大山和逆光中的背影,他忘记自己已经离开了那里。就如他在一篇小文里写的那样:“别看我现在待在小城里,可我的所思所念,一直都在旷野。我仿佛就是勘探队的影子,西部无人区的影子。我赌注一样潜行在阿尔金山、罗布泊、羌塘、阿克赛钦、塔克拉玛干等无人区。我想找到戈壁石一样的生命之光,诗歌之光……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还是当年的那个地球物理观测员……我想把西部无人区,把勘探队勘探者,留在转瞬即逝的时光里。”(《跟着地球和诗歌去勘探》)那些勘探队员最艰苦的生活场景,在他的文字里成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纪念。那些在清晨突如其来的风暴,那些辽阔与微小的事物,那些生命感动中欲言又止的点点滴滴,构成他笔下一个又一个“史诗”一样的经典。如果没有这些诗,也许人们对那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永远都不会知晓,但是诗人记录了这一切……
《勘探队之晨》是一首描写勘探队日常工作的短诗,具有极强的现场感:“请走出帐篷/请把昨天的卡车发动/请相信,山谷里吹来的风/是一个传说/然而此刻,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请把帐篷收起/把水壶,把大衣,把那本掉了封皮的《惠特曼诗选》/统统塞进背包/这里没有成也无败/无得也无失/唯天空渐渐转亮,把雪山大漠,风雷闪电/再次交给我们”。这是一个接到命令即刻就要出发的早晨,勘探队员们还未及欣赏帐篷外那座被林间的鸟儿唤醒的寂静山谷,就匆匆地把卸下不久的一切按照命令重新塞回行囊,准备出发了。这个时刻,远方的家人与城市或许还沉浸在睡眠之中。诗人通过一首诗记下勘探队这个平凡的早晨,勘探队员们的旷野生活真的与浪漫很远,与从容很远。
“请相信,山谷里吹来的风是一个传说”。我几乎是被这句迷人的诗行引导着走向这首诗的纵深之境的,诗以四重画面的起承转合对勘探行程中的艰苦之境做了诗意解读。起笔三个连续的“请”字,写出野外勘探生活身不由己的境地,以“林中的鸟” “黎明”等意象点染出旷野的别样晨景。第三小节中诗人写到了勘探人日常的生活用品——“帐篷”“水壶”“大衣”,还有一本“掉了皮”的《惠特曼诗选》。詩人貌似实写,其实潜在地给出了每一个物象的寓意,通过这些具体物象,把野外生活的艰苦、寂寞、动荡、梦想等信息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结尾用笔轻中有重,举重若轻。无论是空谷之晨短暂的寂静与鸟鸣,还是生命之途无尽的“雪山大漠”“电闪雷鸣”,无所谓得失、无关乎成败,有的只是身处其中无声的接纳和平实的付出。马行这首诗,让我想起老画家黄永玉的一句话,我爱这世界的美好,也爱这世界的苦难!这是人生的大境界。
像诗人众多的诗歌一样,马行的《塔里木》这首短诗依旧写勘探途中的空阔之境,写空阔之中的悲怆与怅然若失,那些失却的美好的人和事像一种永恒的记忆,在心灵深处被收藏。许多年里不断读他的诗,不断品味到他笔下大地的苍茫、情感的厚重与生命的细微。看那空阔,看那苍茫,那不仅仅是塔里木的,更是生命固有的空阔之境。“她永不会来,一个时代的空旷/也永不会再来。只剩下微风,在沙山上轻轻拨弄一粒沙/傍晚时分,第二粒,第三粒沙/化作晚霞,化作水彩飞溅,洒在越野车/我的背包之上/塔里木,请你忍住,别哭!/你看那夕阳啊,那一大滴天空的泪花已从额上向你滴落”。在这空旷的视域中,风是美的、夕阳是美的、沙是美的,行走的背包是美的,孤寂的泪滴也是美的。这是一个正在阅读空旷,领略苍茫,并且期望通过诗歌,把生命与大地的苍茫之美传达给人们的人。许多阅读马行诗歌的人,会发现马行笔下的“空”,对于这样的“空”他们或许并不完全理解。因为,你不曾在风暴中几天几夜穿行于无人的旷野。当一个人在无边的孤寂中,只有风沙、行囊、天边的晚霞为伴,而“她永不会来”“一个时代的空旷/也永不会再来”,你或许才能理解那巨大的“空”里包含了什么。
《大芦苇荡》这首诗呈现的画面,由安然到惊悸,其嬗变的速度有些令人猝不及防:“一辆辆勘探卡车,惊飞鸟儿/勘探队员江小梅,施工设备放一旁,胳膊支着脑袋/斜卧在芦苇丛中打瞌睡,袖珍收音机/歌声沙沙的。勘探卡车/开过来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芦苇/随着车轮碾轧,纷纷倒伏。勘探卡车开过去了/江小梅,就像一个乐符/戛然而止。十多年了,大芦苇荡内/再也不会有江小梅,但只要风一吹,所有活着的/芦苇,依然在那儿/——沙沙响”。只一瞬间,天地万象从浩浩荡荡变得空空荡荡,把人的心整个掏空了。这是一个发生在石油会战初期的真实故事,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浩瀚无际的苇荡、沉浸在其中的勘探队员江小梅,或许是太过疲累,抑或是对收音机里的歌声太入迷,她丝毫都没有觉察到四周那些惊起、并急速划过天空的飞鸟。那一刻,她或许正停留在脑海中一个很美的画面里,那里正有一首歌吸引着她的注意力。轰隆隆的勘探卡车过来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芦苇/随着车轮碾轧,纷纷倒伏” “江小梅,就像一个音符/戛然而止”。画面的展开,仿佛一首正在演奏的交响乐,猛然间,一切戛然而止,长长的休止,大地无声无息。伴随着这寂静,一种心灵的震痛,从四面八方潮汐般漫漶而来,瞬间,在诗中永恒。
《第27号女工》写得极为生动,如一个摄影镜头把人物、事件、过程记录得细致入微。它仿佛就发生在你的面前,仿佛是你亲身经历过的某个瞬间:
越过那片工区,我又看见了你,工具包斜挎在
肩上
宽檐草帽,忽隐忽现
越来越清晰的戈壁滩,越来越近的小旋风
你的性格是灰色的工衣,你的娇美是一只雪白
的沙狐
你让戈壁滩的荒凉和辽阔
变得神秘
现在,你只是第27号女工
你的身边戈壁石一样散布着数百名勘探工人
你内急
搁浅的小鱼一样急
你多想制造一个大海,把身子藏起
你双手掩面
蹲在了戈壁滩上,你让载重卡车群,集体减速
在你四周,一束束闪躲的目光
坏啊,坏得很干净
而我,扭过头去,不看你
什么也不看
我只是在想,想你身边的一块小石头,想一朵
害羞的小野菊
想你,让整个戈壁滩再一次
一览无余
马行的诗歌在审美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此在性,语言的现场感极强。已然沉寂于岁月深处的那些人和事,当他(她、它)们再次出现在他的笔下时,那画面竟有一种令人惊诧的真实感,诗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旷野之中,行走在风中与烈日下的27号女勘探队员“工具包斜挎在肩上/宽檐草帽”。她的出现,让整个戈壁都清晰起来,像刮起了一阵小旋风。她的美,在诗人的眼中是朦胧的诗意的。诗人写她的性格,是通过她的“灰色的工衣”。灰色宁静、沉稳,不张扬。诗人的推想,让一个普通女工的形象丰满起来。身处大漠,诗人对27号女工美的感触是独特的,她的身影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是娇小的,烈日下,她依旧雪白,如同大漠里“雪白的沙狐”。当她与大漠的荒凉与辽阔镶嵌在一起,一切都是神秘的。而此刻,在“散布着数百名勘探工人”的大戈壁上,她突然的“内急”把读者引回到现实里,多么令人紧张又啼笑的场面,诗人描写她的急,像“搁浅的小鱼一样急”“你多想制造一个大海把身子藏起”。诗人通过一系列的联想,把27号女工的窘迫,诗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双手掩面/蹲在了戈壁滩上,你让载重卡车群,集体减速”。那一泻千里的美,再也无法遮掩,“双手掩面”犹如一幅永恒的画面,在茫茫戈壁上被“一览无余”地定格,而那些勘探队员狂野的目光“坏啊,坏得很干净”。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把一个女勘探队员在戈壁上独特的生活意象,诗意地捕捉下来,记录下来,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符号”。
《在罗布泊》这首诗写了勘探队遭遇到一场大风:“都三天了/大风还在刮/大风刮走勘探队队长,刮走技术员/刮走骆驼/指北针还在,方向却不见了/找不到车辆/找不到水/大风还在刮/刮走了生/又刮死/大风把灵魂刮到半空/大风还在刮/我不再是勘探队员/也不是马行/我空荡/我无边无际,我就是/罗布泊”。一场好悲壮的大风!好悲壮的罗布泊!好悲壮的大——风——歌!它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涌动着大风的力量。风的沙,风的吟,风的方向,风的无边无际,风的苍茫!它是一场拷问的风,刮走生死的风!空茫天地,只剩下一首关于大风的诗,大风的魂……大风刮走了勘探队队长、刮走了技术员、刮走了骆驼,没有了指北针,没有了水,没有了车辆。然而,大风刮不走勘探队员的灵魂,它只能让他们更深入地融入它,融入大风的罗布泊。因为,在勘探队员的人生中,风就是方向,风就是较量,风就是他们勇气的解说词!
《在巴哈古丽的毡房前》这首小诗,只有两句:
天山到底有多重
雄鹰两只翅膀,天平一样,停在半空
这首小诗的创作灵感诗人曾经提起过多次。在天山脚下,诗人邂逅了女子巴哈古丽,在诗人的描述中巴哈古丽是一个美如天仙的藏族女子。在茫茫的天山脚下诗人与她萍水相逢,她请诗人参观她的毡房,那是一座外表普通、里面金碧辉煌的蒙古包,诗人仿佛经历了一次幻境奇游,巴哈古丽的神秘与美丽给诗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离开后,他创作了许多以这次经历为背景的小诗,《在巴哈古丽的毡房前》只是其中的一首。这是一首令人对美产生无限遐想的诗。在诗中,巴哈古丽究竟有多么美,诗人没有直接说,而是问“天山到底有多重”,诗人把她与天山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并且用雄鹰的两只翅膀去衡量。“天山”“雄鹰”这两个意象,使巴哈古丽有了分量,大自然的美与巴哈古丽的美在诗人的心中是同等的。就像雄鹰的两只翅膀,一样重要,一样有分量。
在《坐在塔克拉玛干的沙山上》这首诗中,出现了特别长的诗句,像一个长长的镜头跟随着记忆的画面慢慢打开:
我坐在胡杨树的枯枝上,胡杨树坐在塔克拉玛
干的沙山上
沙子一堆堆,一缕缕,有的是骆驼
有的是王妃,有的是楼兰
还有一些,落寞,感伤
如果不是凝固的月光,就该是我丢失的一些时光
起风了,沙子纷纷直起身
恍惚中,它们又成为沙漠勘探队中,我最熟悉
的一台台设备
一个个队员
恍惚中,有镇江越野、德国卡车
有发电机、油罐,有测量员周忠军,记录员黄
晓芳
还有指北针的小箭头
轻轻抖动
岁月缓缓地在记忆中被打开:“我坐在胡杨树的枯枝上,胡杨树坐在塔克拉玛干的沙山上” 。如果你去过塔克拉玛干,如果你熟知胡杨,你一定能感受到这个具有永恒意味的诗句。活着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腐的大漠胡杨,它们此刻就是诗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那是“骆驼”、是“王妃”、是“楼兰”,是诗人的“落寞”与“感伤”。令诗人“落寞”与“感伤”的是什么?诗人也在叩问:“如果不是凝固的月光,就该是我丢失的一些时光。”它们不是高大的骆驼,不是香艳的王妃,也不是神秘的楼兰,它们是“一台台设备”、一个个勘探“队员”,是“镇江越野”、是“德国卡车”、是“发电机、油罐”、是“测量员周忠军”,是“记录员黄晓芳”,是在诗人记忆的末端那些无名者的脸庞,是他长久沉想中的回忆,是大漠星空下永远的寂静。
诗人以最简洁的笔触,唤醒你心中的诗意。让这些平凡的名字与星罗棋布的历史和传说交织在同一片空灵的天空,如流星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芒。诗人的目光停留在内心的最深处。在记忆的最深处 “起风了,沙子纷纷直起身”,沙子直起身,是这凝固的大漠复活了,一同复活了的还有他的记忆——这些本已经消失在塔克拉玛干、消失在岁月最深处的记忆,此刻就如同“指北针的小箭头,轻轻抖动”。
以一首诗打通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视阈,打通遗忘与记忆、高贵与平凡、消弭与命名的通道。以一个诗人的身份,以一个诗人的使命为它们重新命名!是谁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当历史沉默的时候,诗人必须开口”?诗人马行说:“我要感谢勘探和远方,让我避开了社会上以及文学領域中流行的东西,让我明白,诗歌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生命、情感、信仰的‘自在。”关于诗歌他有自己的信念,那就是:“诗歌不仅仅是诗歌,也是无限可能的能量,更是天地之间关乎美与慈悲的伟大祈祷。”他说:“我就是荒山大漠的起点。”这是我听到的,他关于自己诗歌写作的最“狂”的一句话。是的,当语言攥住心灵,当行踪追上灵魂,当时间与空间的迷雾消失在他的身后,他就是荒山大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