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2020-09-16陈大明王永平周树云鲜思跃

乡村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陈大明 王永平 周树云 鲜思跃

[摘 要] 近年来,农业发展、生态治理及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结合地区实际,就云南省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休闲农业发展实践经验进行介绍。

[关键词] 休闲农业;生态治理;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3-08-4

如何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治理、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发展休闲农业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以云南省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案例,介绍乡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 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介绍

滇黔桂石漠化贫困区是我国14个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之一,而西畴县是最典型的石漠化贫困县,山区面积占99%,石漠化面积占75.4%,是集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边(边疆)、穷(贫困)、山(山区)和战(原战区)六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被澳大利亚岩溶专家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为解决石漠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之路,改变“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的现状,西畴县委、县政府在兴街镇三光片区800 hm2范围内开发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围绕“山、水、林、田、路、村、产业、扶贫、机制”等内容,重点实施“生态修复、水利设施、农田整治、道路建设、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机制建设”八大工程,全力打造成集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五小水利、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统筹发展、民族团结于一体的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西畴县创造了“山顶戴帽子(天然林保护)、山腰系带子(退耕还林)、山脚搭台子(坡改梯)、平地铺毯子(高标准农田治理)、入户修池子(沼气池和小水池)、村庄移位子(移民搬迁)”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以及“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经过多年治理,三光村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石漠化治理、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西畴精神学习实践的示范区。333.33 hm2以猕猴桃为主的高端水果种植园已经开始挂果(见图1和图2);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获得3A景区挂牌,成功申报为国家石漠化公园;乡村风貌治理使乡村变得干净、美丽、宜居;西畴精神展览馆已成为西畴精神的学习传承实践基地。因“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的三光村,已顺利脱贫,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万元,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三光村变成“群众聪明、干部清明、前途光明”的“三明”村,石漠变绿洲、石窝成桑田,实现了“山上绿起来、水土留下来、姑娘嫁进来”的美丽蝶变。

2 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休闲农业发展特点

2.1 发展高端水果产业

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高端水果产业,核心区流转土地超333.33 hm2,按照“产业园区+旅游基地”、四季有水果、月月有鲜花的理念进行开发建设。示范区引进猕猴桃品种14个,种植猕猴桃233.33 hm2,发展主栽品种6个,实现了8—11月均有猕猴桃采摘。同时,示范区建设了配套的冷库、包装分拣线、田间市场、猕猴桃观光走廊、猕猴桃科技展示中心和猕猴桃科普文化馆等产业链设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猕猴桃盛产期,将年产猕猴桃5 000 t,产值过亿元。除猕猴桃外,还发展了桃、李、梨、柿子、枣子、桑葚和柑橘等多种水果,3月采摘桑葚,4月采摘樱桃,5—6月采摘桃子和李子,10月采摘梨,12月采摘柿子,基本上实现全年有10个月的水果采摘期。水果全部采用绿色和有机标准进行种植,达到一流水果品质,让客户愿意亲近果园、放心享受高品质水果。

在发展水果产业的同时,示范区注重观花植物搭配种植。水果本身具备观花效果(如桃花),边角地和路边种植樱花、三角梅、四季玫瑰、芍药、金银花、蓝花楹和万寿菊等观花植物,形成了地里有水果、田边地角和路边有花卉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1]。

2.2 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把果园建设成生产园、观赏园、采摘园、科普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建设配套旅游设施和旅游观赏项目。

2.2.1 万亩石漠梯田。石漠化治理的一大成就是炸石、垒埂,建设“三保”(保肥、保水、保土)梯田台地(见图3)。大规模用石头垒成的石埂梯田,是具有震撼力的景点。西畴县的梯田石埂(约5万km)可以绕地球1圈,是世界奇迹之一。文山人称“红河有哈尼梯田、文山有石漠梯田”。

2.2.2 上山栈道。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区建立了3处上山观赏栈道(见图4),一处为观赏33.33 hm2桃花、梨花、李花;一处为近距离观赏园区猕猴桃;一处为最高点,观赏园区全景和欣赏雾海、日出、日落。

2.2.3 涂鸦基地。园区整理出来一片石头区域,各种石头和石壁林立,适合游客刻画涂抹,专供游客涂鸦。

2.2.4 园区观光文化走廊。园区建设了640 m的猕猴桃文化观赏长廊(见图5),穿猕猴桃园子而过,用石柱、雕塑点缀,布置西畴县农科文化知识和三光片区介绍展板,使游客边走边欣赏边学习。

2.2.5 猕猴桃科技中心。园区建设猕猴桃科技中心,包括检测化验室、智能化管理中心、专家工作站、产品展示中心和分选包装生产线等,在进行园区管理生产的同时,让游客可以通过观光走廊进行参观,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管理和产品生产管理过程。

2.2.6 猕猴桃科普文化。猕猴桃是一种新型水果,许多人并不了解猕猴桃,为加强宣传和科普,让旅客、消费者对猕猴桃有全面的了解,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基地设立了猕猴桃科普文化展厅(800 m2),全方位介绍了猕猴桃的起源、分布、生产栽培技术、产品体系、营养价值、科技支撑、扶贫模式、存储方法和食用方法等。在展厅设立了西畴县农特产品展销大厅,让旅客了解西畴县农产品,可以品尝和购买,并配套电商服务,购买后快递送到家。

2.3 发掘、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是苗族的传统节日“花山节”,斗牛、斗鸟是重要的节日活动。三光片区有一个苗族村寨“老黑箐村”,该村结合三光片区旅游打造设立了花山节,建设了活动场所,每年节日期间每天吸引近万人前来参加节日活动。

2.4 展示脱贫攻坚精神

2.4.1 石漠化展览馆。为弘扬“西畴精神”,宣传介绍石漠化治理成就和西畴县脱贫攻坚情况,在基地建设了超1 000 m2的西畴石漠化展览馆(见图6),并把石漠化展览馆列入文山党校干部培训学习点,由西畴县委党校管理。

2.4.2 西畴精神实践体验基地。在基地開辟了一块西畴精神实践体验基地,游客可以体验挖石头、垒石埂、造梯田、植树造林的艰辛,同时可以从事农事体验活动,给猕猴桃施肥、浇水、绑枝、拔草和采野菜等。

2.4.3 西畴精神讲习所。园区规划了一个占地4.67 hm2的西畴精神讲习所,作为新时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

2.5 开发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基地开发游客参与的活动内容,如举办水果采摘活动、采三七花、挖三七、捡鸡蛋等。

2.6 引导群众参与

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农村旅馆、农家乐、特色商店等。目前,三光片区已有旅馆4家、接待房间100余间、农家乐6家、特色小商铺10余家。

2.7 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政府整合资金开展了农村风貌整治,三片区核心区6个村的农村房屋统一铺设小清瓦、进行黄色外墙粉刷,整修村庄道路,加强村庄绿化,把村庄打造成美丽、干净、有文化特色的新农村[2]。

3 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市场化运作不到位

随着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国家石漠化公园批复、3A景区挂牌、千亩猕猴桃投产,三光片区已具备较多旅游亮点和旅游资源。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文山浩弘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三光片区的旅游开发经营公司。但由于多种原因,旅游公司处于初建阶段,没有开展经营工作,游客自发前来、自由活动,无专门公司组织、服务、引导,也没有实行收费。

3.2 旅游产品缺乏

前期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村庄整治、农业产业开发,没有专门开发旅游产品,现有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留不住旅客,如缺少玩乐产品、中高档住宿产品等。

3.3 服务管理不到位

三光片区旅游公司还没有开展经营活动,对旅客没有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4 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4.1 继续完善旅游设施

按照景区的基本要求,完善旅游设施,如主要完善旅客接待中心、治安亭、大门,加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为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3]。

4.2 增加旅游产品

由于西畴县地处比较偏远,旅游业刚刚起步,当前阶段应以吸引本地游客为主(文山州430万人)。开发一批旅游产品,使本地旅客能带孩子亲近自然、带老人呼吸新鲜空气等,方可使本地旅客经常性光顾,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还想来。因此,要打造儿童游玩设施、餐饮住宿休闲设施(如半山旅馆)、体验活动设施(如露天烧烤、热气球、溜索等)、野营营地设施等[4]。

4.3 实施龙头企业市场化运作

通过招商引资、旅游投资公司参与等多种模式,启动旅游公司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活动,实现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带动当地旅游发展。

4.4 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

国家石漠化公园已经获得批准,要及时按照国家石漠化公园的规划,开发建设国家石漠化公园;按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争取4A级景区挂牌[5]。

4.5 与文山大旅游结合

积极融入文山大旅游规划,把三光石漠化休闲农业景区作为文山重要的旅游节点,规划普者黑、西畴三光、麻栗坡老山、天保口岸和广南坝美的文山旅游大环线。

4.6 景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同步实施

兴街镇作为文山第二大小城镇,今后是重要的交通交汇点,沿边高速(猴桥—富宁)与文麻高速交汇,沿边铁路也过兴街。兴街镇离三光核心区仅仅7 km,把兴街规划好、建设好,才能更好地支撑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亚玲.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9(22):64.

[2]陈先吉.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思考:以安徽省太湖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84-86.

[3]乔维德.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路径[J].滨州职业学院通讯,2019(Z2):75-77.

[4]乌兰.基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政府职能[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9(6):105-111.

[5]覃嘉佳,曹端荣,熊春梅,等.当前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之思考[J].农家参谋,2019(23):41.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