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状况研究
2020-09-16赵帆刘娅
赵 帆 刘 娅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
在科技发展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2015 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表明,科技合作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重点。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众多学者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态势展开研究。 魏澄荣[1]指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具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独特功能,并进一步具体分析了“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三种主要模式与实现路径。
一些学者将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引入科学计量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在科学计量学中,学术论文作为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科研工作状况与成效的客观反映[2]。 而合著论文作为承载科研合作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吴建南、金卓[3,4]等通过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合著论文,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态势,并分析其科技合作特点。 除学术论文以外,专利分析也是科学计量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 叶阳平[5]等通过对中国和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专利与合著论文的对比研究,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现状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东盟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和优先领域[6]。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 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随之提出了“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联系愈发紧密。 学者针对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问题展开研究。 从学科角度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中国与东盟在农业领域[7],除此以外还有研究涉及海洋学领域[8]。 从地区角度来看,现有大量研究关注云南、广西、广东[9-11]等省份。
目前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现状,以合著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展开的研究并不多。 望俊成、杜云生[12,13]等分别对1995—2011 年和1981—2012 年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著论文进行分析,探究其科技合作状况。王佳迪等[14]关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渔业领域的科技合作情况,对相关合著论文进行研究。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已经走过“十二五”,进入新阶段,在该战略引领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科技合作已成为二者关系的新亮点,了解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现状及特点,对政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状况的研究已经展开,但缺少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背景,从文献计量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与东盟科技的合作状况。
本研究基于“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科技合著论文展开文献计量分析,通过对合著论文的探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科技合作总体态势的变化、特点及现状,并对未来我国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合作布局决策给出参考,为我国与东盟今后科技合作进一步开展的决策制定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
本文以Web of Science 平台提供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拓展版(SCIE)作为数据源。 设定国家字段中包含中国且同时包含东盟成员国中的任意一个国家,即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著论文。确定检索式为:CU = China and CU = (Brunei or Cambodia or Indonesia or Laos or Malaysia or Myanmar or Philippines or Singapore or Thailand or Vietnam)。 检索时间跨度为 2011—2019 年,发表语言为English,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 数据收集于2020 年1 月10 日。 将检索到的结果以纯文本格式保存,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共得到39698 篇文献,记作数据集1。 其中有高影响力论文(包括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1644 篇。
为更好探明我国与各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情况,利用逻辑词“and”分别连接中国与各东盟成员国组成检索式,例如CU =China and CU =Brunei,其余检索设置与数据集1 保持一致,进行10次检索。 将此次检索结果同样以纯文本格式保存,记作数据集2。
在数据集1 中,部分合著论文仅包含东盟十国中的一个国家,不论其是否还包含其他国家,在本文中都将其看作是一篇“两国合作”论文,(例如一篇中国、美国与新加坡的合著论文),而有的合著论文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东盟成员国,相对应地,在本文中定义其为“多国合作”论文。 利用逻辑词“and”和“not”组合成检索式,检索我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两国合作”论文,例如CU =China and CU=Brunei)not CU =(Cambodia or Indonesia or Laos or Malaysia or Myanmar or Philippines or Singapore or Thailand or Vietnam),其余检索设置与数据集1 保持一致,进行10 次检索,得到我国与东盟各国家的“两国合作”论文,将此次检索结果以纯文本格式保存,记作数据集3。
2 中国与东盟合著论文总体状况
2.1 发文规模
2011—2019 年间,中国和东盟国家的SCI 合著论文共有39698 篇。 年发文量基本保持线性增长。 2011 年双方合著论文数量为2084 篇,2019年已达到7557 篇,增长了2.6 倍(图1)。
从发文量的年增长速度来看,除2017 年以外,其他年份相对前一年的增长率均在14%以上,2013 年和2015 年是两个发文量显著增长的年份,年增长率分别为24.5%和20.4%。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发文量在这两个年份的高速增长并非偶然。 《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于2012年9 月在首届中国-东盟科技部长会议上被正式启动;2013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
图1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总体规模Fig.1 Overall Scale of Co-authored Paper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2011-2019)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与东盟国家科技合著论文的总体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8 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8 年我国国际合著论文总量为11.08 万篇[15],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著论文在其中占比仅5.77%,占比仍然较低。东盟目前还未成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合作对象。
从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两国合著论文量(表1)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著论文在规模上存在不均衡的特点,与东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其中,我国与新加坡之间的科技合作最为密切,两国间的合著论文总量27504 篇,占中国与东盟合著论文总量的69%,是排在第二位的马来西亚合著论文量的5倍。 可能的原因有如下三点,首先是新加坡作为东盟中唯一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好;其次,不论是中新两国政府之间的科技合作,还是两国民间的科技合作,都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中新双方早在1992 年就签署了《中新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成立中新科技合作联委会;最后,在新加坡生活的华人数量众多,也为两国间的科技创新与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共同体内部,中国与老挝两国间的科技合作较少,2011—2019 年间两国合著论文仅83 篇。
表1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合著论文规模Tab.1 Scale of Co-authored Paper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2011-2019)
2.2 发文质量
《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制出版的,用于对期刊影响力进行评价。 它根据期刊在所属学科领域影响因子的排名将期刊从高到低分为4 个区,Q1 区期刊影响因子最高。 一般地,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学术影响力较大[5]。本文采用2018 年的JCR 分区标准。
检索中国与东盟十国的科技合作论文,结果显示合著论文共涉及到4600 多种期刊,主要集中在工程学、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载文量排名前10 的期刊如表2 所示。 其中有七种期刊位于JCR 的Q1 分区,其余三种期刊属于 Q2 分区。 可见,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科技合著论文涉及的期刊质量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合著论文具备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表2 中的10 种期刊共刊载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3943 篇,占总量的10%,这进一步表明合著论文具备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表2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主要刊载期刊Tab.2 Journal Publishing Co-authored Papers by China and ASEAN(2011-2019)
每三年为一个时间段,分析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载文量排名前5 期刊的变化,如表 3 所示。 2011—2013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载文量前五的期刊中仅有2 个Q1 分区期刊且有一个Q4 分区期刊,而在2017—2019年,载文量前五的期刊均为Q1 分区期刊,可见,2011—2019 年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质量有显著提高。
2.3 基金资助来源
科研项目资助基金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国家政府部门或者基金组织对某一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16]。
2011—2019 年间,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基金资助合著论文数量如图2 所示。 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科技合著论文的资助数量最多,是最主要的国内基金资助来源,资助论文数量达到19327 篇,占全部合著论文总数的49.0%。 来自东盟成员国的基金资助机构主要是新加坡教育部,资助论文数量2019 篇。 可以发现,来自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内部的基金资助机构主要来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
表3 2011—2019 年中国和东盟国家合著论文主要刊载期刊变化Tab.3 Change of Major Journal Publishing Co-authored Papers by China and ASEAN(2011-2019)
除了来自“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内部的科研基金资助以外,一些属于非共同体内部国家的机构也在资金方面对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工作给予了支持,这些来自国际的基金资助更多地集中于美国、巴西、一些欧洲国家,例如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学技术设施委员会、能源部,巴西的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意大利核物理研究所,德国的联邦教育部、科学基金会,欧洲研究理事会、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等。 由此可见,有不少国际力量参与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中来,为其提供支持。
图2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的主要基金资助来源Fig.2 Sources of Funding for Co-authored Paper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2011-2019)
图3 2011—2019 年新加坡教育部资助合著论文量Fig.3 Annual Volume of Co-authored Papers Sponsored by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1-2019)
由图3 可以发现,2011—2019 年间新加坡教育部资助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著论文量逐年增加,从 2011 年的 99 篇,到 2019 年增至 435 篇,增加了3.4 倍。 2019 年是新加坡教育部资助合著论文量大幅增长的一年,与2018 年相比增长率为33.4%。 可见,新加坡教育部对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十分重视,投入资助基金在逐年增加,由新加坡教育部资助的合著论文在中新合著论文总量中的占比也基本呈逐年增大的趋势,新加坡教育部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加坡政府对于中新两国间科技合作的积极响应。
2.4 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
2.4.1 重点研究领域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著论文涉及到131个研究领域,排名前10 名的研究领域如表4 所示,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较大一部分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传统学科。 除此以外,2012 年启动的“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提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将开展深入合作的10 个重点技术领域,表4 中提到的工程学、材料科学、电信学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均包含其中。
表4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主要研究领域Tab.4 Research Fields of Co-authored Papers by China and ASEAN(2011-2019)
为进一步确定我国与东盟各国科技合作在研究领域上的侧重点差异,按照Web of Science 的学科分类标准对论文进行学科分类。 选取2011—2019 年与中国合著论文规模在1000 篇以上的六个东盟国家进行分析,我国与其合著论文总量排名前5 名的学科分布情况如表5 所示。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展开合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应用物理、粒子与场物理、天体与天体物理学以及跨学科物理等方面的合著论文产量较高。 除此以外,表5 还反映出东盟国家各自不同的学科优势。 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国与其合著论文的学科多集中于高新技术方面,例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跨学科材料科学和电子与电气工程方面占有较大优势;有的国家在对自然环境以及生物资源方面的研究有所长,例如泰国在真菌学以及植物科学领域研究较多,而越南与我国的合著论文较多地涉及到环境科学;将农业作为我国对其优先投资领域之一的菲律宾,农学成为其与我国的合著论文中研究方向排名第三的学科;印度尼西亚与我国的合著论文有较大比重分布于医学领域,主要集中于感染性疾病学以及普通内科医学。
表5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合著论文多于1000 篇)合著论文主要研究学科Tab.5 Research Discipline of Co-authored Papers by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2011-2019)
2.4.2 研究热点
为更好探明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 对1644 篇高影响力论文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经过调整,最终得到17 个主要聚类结果(表6)。
表6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高影响力合著论文研究热点Tab.6 Research Focus of Co-authored Papers with High Influenc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2011-2019)
由表6 可以发现,2011—2019 年间中国与东盟的合著论文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材料科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粒子物理学、机器学习等领域,包括超级电容器、新材料电池、心血管疾病、原子力显微技术、强子-强子散射等。 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型纳米材料是一个显著的研究热点,例如对纳米机构、纳米颗粒以及纳米二硫化钼的研究。
2.4.3 研究前沿
CiteSpace 提供了突现词分析功能。 突现词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次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根据对突现词词频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趋势[17]。 以1644 篇高影响力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 CiteSpace 突现词分析的功能,得到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的12 个前沿主题(表7)。
表7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高影响力合著论文研究前沿Tab.7 Research Fronts of Co-authored Papers with High Influenc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2011-2019)
表7 可知,中国与东盟合著论文的研究前沿包括医学领域的微球药剂、癌症、高血压疾病研究,物理学领域的强子-强子散射的实验研究,材料科学和能源应用领域的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电催化、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的相关研究,生物学领域对于生物新属种的研究以及对于美国、非洲地区的相关研究。
2.5 国家合作模式
前文提到,有的合著论文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东盟成员国,在本文中被定义为多国合作论文,一篇多国合作论文代表了一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内部的多边合作。 基于数据检索结果,将数据集2 中的论文总量记为A,数据集1 中的论文总量记为B,则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内部的多边合作率(C)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2011—2019 年各年份我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的多国合作情况如图4 所示。 除2013 年合著论文的多国合作率从2012 年的7.37%降至6.81%外,其余年份合著论文的多国合作率均为上升态势,并且在2016 年出现大幅提升。 2011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的多国合作率为7.05%,2019 年已增长至11.79%。
图4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多国合作率Fig.4 Multi-country Cooperation Rate of Co-authored Paper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2011-2019)
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多边合作是大势所趋。但在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全部合著论文中,多国合著论文仅占总规模的9.99%。 这反映出中国在与东盟成员国的合作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双边合作的模式,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内部多国合作的强度仍较低。 但图4 也表明,多边合作不足的局面近年来得到逐步改善。
为进一步观察我国在与东盟各成员国合作模式的差异,将数据集2 中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合著论文量记为D,数据集3 中我国与东盟各国的两国合作论文量记为E,则我国与东盟各国家的多边合作率(F)都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由表8 可知,我国与新加坡之间的科技合作的多边合作率最低,仅有3.5%,新加坡是东盟十国中唯一与我国合著论文多边合作率低于10%的国家。 与我国合著论文的多边合作率在50%以上的国家数有4 个,其中柬埔寨与我国合著论文的多边合作率居十国之首,达64.13%。
表8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合著论文多边合作率Tab.8 Multi-country Cooperation Rate of Co-authored Paper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2011-2019)
2.6 参与机构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10 位的参与机构情况如图5 所示,主要参与机构以各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 除此以外,合著论文量排在前10 名的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也表明了国际力量在中国和东盟科技合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图5 2011—2019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合著论文主要参与机构Fig.5 Major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of Co-authored Paper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2011-2019)
3 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我国始终坚持科技对外开放,高度重视并且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逐步与东盟国家之间形成了务实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科技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不断加强科技合作,提高中国和东盟的科技实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助力各国产业发展水平的跃升,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探索科技合作新形式,拓宽科技合作领域
目前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势头良好,科技合著论文总规模和影响力都在逐步提升,但其在我国国际合著论文总量中的占比较低。 目前中国与东盟合著论文的10 个重点研究领域与“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提出的10 个重点技术领域重合度较低。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我国应继续坚持科技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和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共享,搭建多层次科研合作平台,探索与东盟各国科技园区合作的开展形式。 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科技合作新形式,加速推动科技项目向产业成果的转移;积极拓宽科技合作领域,鼓励和引导重点技术领域科技合作项目的开展,以增强地区竞争力,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成长,建设更为紧密和繁荣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并助力中国“一带一路”建设。
2)结合自身需求寻找合作对象,挖掘重点领域合作潜力
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科技合作在规模和学科领域上具有不均衡的特点,规模基本与东盟各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一致,并呈现了不同的学科倾向。考虑东盟各国科技发展水平、自身学科优势以及我国的发展需要,在接下来的科技合作布局中,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拓宽科技合作领域,提升科技合作水平,不断挖掘中国与新、马两国在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框架下的巨大科技合作潜力,在充分巩固现有科技合作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与两国在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重点包括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电催化和光催化、太阳能电池等相关研究,在重点领域广泛布局联合实验室。
3)积极开拓合作渠道,鼓励引导非政府主体积极参与科技合作
研究显示,目前各国政府、官方部门以及高校科研机构仍然是中国与东盟开展科技合作的主体。 在接下来的科技合作开展工作中,应鼓励合作国家之间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和机构加入科技合作。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机会,吸引国内和东盟的科技企业、行业协会、高校院所等踊跃参与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积极开拓合作渠道,实现合作形式多样化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促进科技合作在多途径和多领域的完善开展。
4)借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国际科技合作关系
来自美国、巴西、意大利和德国等国家的基金资助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著论文,在我国与东盟国家科技合著论文的参与机构中,同样出现了许多非东盟国家的国际机构。 由此可见,目前已经有不少国际力量参与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中来,为其提供支持。 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框架下,我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可以寻求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加入,推动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助力“一带一路”成为科技合作之路。 同时应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国际力量的合作强度,积极吸收美国、意大利等科研创新强国的科技合作力量加入,不断提升科技合作的国际化程度,积极开拓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关系,助力中国-东盟科技合作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
5)利用“辐射”效应,推动多国合作研究广泛开展
目前,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论文合著模式多为两国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在与新加坡的合作中最为明显,这与中新两国长久以来的合作基础和新加坡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与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但在科技全球化趋势下,多边合作才是大势所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科技合作正在逐步顺应该趋势,多国合著论文的规模正在逐年扩大。 今后我国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中应主动寻求建立更多的多边合作关系,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科技创新要素流动聚集,推动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利用我国自身优势凝聚各国力量,利用“辐射”效应,以两国合作带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重点领域的多国合作,这对于帮助各国完成跨学科领域研究、破解科技难题、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以及应对全球性问题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