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金缮修复之美
——手艺人赵云龙的修物笔记

2020-09-16侯文佳

艺术品 2020年6期
关键词:器物瓷器陶瓷

文/侯文佳

编者按:随着近期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关于宋代的器物陈列和文化美学不断涌入观众视野,其中瓷器的出镜率颇高,有简约素雅的白釉温酒壶,还有温润如玉的青瓷茶盏……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之一,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凝聚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对于美的认知。但是陶瓷质硬易损,早期的民间修补主要为了恢复使用功能,后随着修复工艺水平的提高,陶瓷修复也附加了修复者的审美,上升到了艺术层面。

赵云龙

土生土长的鞍山人。200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2012年回到鞍山,开创了“半步锔”工作室,专门从事瓷器修复工作。

待修复瓷器

侯文佳(以下简称“佳”):您的“半步锔”主要修复哪一类的瓷器?您所理解的“修复”是什么?

赵云龙(以下简称“赵”):陶瓷最大的缺点就是易碎,脆性大,耐冲击能力也低。看着心爱又“无用”的瓷器给使用带来不便,丢弃又不舍,许多来“半步锔”的客人都是为了某一种旧物或者特殊的文化情怀。我们主要修复茶具等各类陶瓷器以及周边的竹木牙角。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修复的工费超过器物自身的价值。现在有一些不太懂修复艺术的人,他到店里首先会问:这东西能不能修?修好了能不能看出来?说句实在话,只要客户一问这样的问题,我们会基本判断客户不太理解这个行业,所以我们很难给他们提供修复服务。其实修复和画画一样,这想要和实物画得一模一样是一个道理。修器物并不是为了恢复它的原始状态,或者是使用功能。如果想要“修旧如旧”或者完全恢复原始状态,可以归类为文物修复或者商业修复,但是这跟锔瓷和金缮修复是两个概念,根本不是一码事。实际上我们修瓷器,是创造它一种新的美感,破损之后经过修复产生原有器物并不具备的艺术力量,背后融入了修复者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审美。所以,我理解的修复可以用“新生”一词概括。

永庆同春款粉彩瓶 金缮蝴蝶纹饰

锔瓷修复过程

佳:修复陶瓷是一项传统技艺,伴随着陶瓷的生产而发展。锔瓷与金缮是修补瓷器的主要方法。您能简要从目前的现代修复角度,结合具体的瓷器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的概念以及涵盖的技艺步骤和特点吗?

赵:修复古陶瓷,具体产生年代已经难以考证,有文献资料介绍,锔瓷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相关发现,实际情况仍需进一步考证。目前,我们最直观能看到的是在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锔匠做活的场景,也就是说锔活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宋代,很多窑口采用芒口覆烧工艺,口部无釉,为后期使用金银或铜扣边预留空间,这也成为当时的社会审美时尚。明清时期曾在贵族阶层一度流行,一些口沿损伤的陶瓷大多用此方法遮掩修复。这种金属锤碟技术就称“锔活”,主要是利用金属的弹性和延展性来达到对陶瓷功能性的修复。关于金缮,现在比较官方的说法是在宋末元初左右,在日本产生的这么一个修复方式,主要修复方法是用天然大漆黏接,然后贴金,现在又衍生出了一部分彩绘。漆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七千年前就有木胎朱漆碗的出现,唐代在漆器表面贴金银片用以装饰,明代有用大漆修缮古器旧物的明确记载,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详细记载了陶瓷补金的修补工艺,即将金粉与漆调和后对陶瓷断裂、缺失处进行补配,或在漆修补的基础上再在陶瓷破损处撒、贴金粉金箔,这是日本所称的“金缮”。实际上,金缮属于中国髹漆的泥金彩漆工艺的部分工序,唐代髹漆工艺与陶瓷制作工艺传入日本后,被日本匠师吸收、利用、发展,形成具备日本文化特色的金缮艺术。

锔瓷钻孔

锔瓷制作锔钉

锔瓷修复壶把

锔钉锡补瓷盏

佳:修复工艺的修复实质上是一种基于残缺美的二次艺术创作。与其他修复技术门类相比,锔瓷与金缮从不掩盖残缺,不仅在破碎的瓷片上留下清晰的修复印记,还将这种修复印记与器物完美融合,甚至用贵重的“黄金”来附增价值,您能谈谈这种修复背后的审美价值吗?

赵:中国的金缮修复者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讲究天作之合,在修复过程中更多的是去探究、映衬器物本身就具有的美,是一种将错就错的美。很像对联创作,上联好比是既定的题目,是自然形成的残缺,然后经由人为的修补,寻找与上联相通的美感,完成下联创作。除了金缮的技术以外,还要求修补者的人文修养,包含诗情画意的审美能力。我觉得真正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于在审美,这个修复者要能读懂瓷器。就好比你去解很多年前别人留下的残棋,要解这个棋局,你首先要懂这个棋局。你要懂这个瓷器,除了要知道如何修,如何修好,还要了解当初制作这个器物的人,当时在做这件东西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举例来说,提到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宋代的瓷器,最大的特征就是 “素”,一件瓷器基本只有一个色调,颜色也主要以白色、影青、青色、褐色为主。青瓷的色泽像翡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泽则像光洁的玉,釉质温润感很强,光泽柔和“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在修的时候,无论是打锔钉还是做金缮,对锔钉的形状、比例,包括表面的这种质感,对金缮的线质、贴金的效果,包括设计图案的面积,图案和瓷器的气质都要相互映照,整体风格都要相互吻合,也就是说修补的地方在年代感、图样和工艺表现等各个方面都要尽可能贴合。所以,我认为修复包含了技术和审美两方面,其中审美又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要懂修复的审美;二是要懂陶瓷的审美。这就要求修复者既要懂修复的技术,又要理解制造者的心态,顺着创作的思路解“对联”,就一定能把题给解透了,这样修复出来的瓷器才是合情合理、富有美感的。

金缮祥云纹饰修复建盏

金缮祥云修复公道杯

佳:请您谈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修复创新之间应该遵循怎样的度?您的修复风格和理念是什么?

赵:关于这个传统手工艺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所有的传统工艺都必然会面临创新。不只是传统手工艺,还包括国画、书法、戏曲等传统艺术。我们目力所及能见到的所有的传统艺术,实际上都在潜移默化、一点儿一点儿地在演变,不断适应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节奏,所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是不变的。但是变化得有个度,怎么变是适合的,怎么变是不合适的,我觉得可以引用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戏曲改革理论。就是任何变化不能脱离本质,不能走样儿。比如说锔瓷的定义是什么?我们今天约定俗成的定义是利用金属的弹性和延展性来达到对瓷器的修复目的,然后加入修复者的审美,对残缺器物进行的二次创造,这是锔瓷。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带入很多新的工具和技术。比如说打孔。现在我们真正干活儿的人,不会再用金刚钻、手拉钻这些老祖宗的工具,现在都用电动钻等。这些电动工具转速快、稳定性强,我们当然要用更好的工具,但是我们无论是用了电烙铁还是电钻,还是什么样的工具,我们没有改变的是,锔瓷利用金属的弹性和延展性来达到修复目的这个本质,这样的变化和进步是良性的。反过来,现在有一部分人把胶水带入陶瓷的修复里来,这件事本身不是坏事,但是这种方法是否还符合锔瓷的定义,这就是两码事了。当锔钉用胶水黏补后,就可以没有弹性了,包口也可以没有延展性,如果包不严,用胶水黏一下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属本身的弹性和延展性就变得不再重要,虽然可以进行陶瓷修补,甚至修补得可以非常漂亮,但已经完全脱离锔瓷的修补定义了。

佳:陶瓷修复不仅是技术活,而且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娴熟的技艺手法、足够的耐心和审美的旨趣。每一次修补,是一次考验,也是一场修行。您如何看待陶瓷修复行业?

赵:我觉得修复修的是器物,更是修心的过程,是修复者人文修养的体现。我目前所看到的修复行业里,人文修养足够高的人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这很可能与修复这个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我们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不欣赏残缺美。大门大户家用残破了的东西很快会被丢弃或淘汰掉,修修补补只有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很少会有人去探究修复瓷器的审美高度,至于工艺精不精湛、修复水平是否高超可能只有在皇家贵族的造办处里会有要求。比如相关记录有雍正时期,宫里有一件宋代的青瓷小盏坏了,雍正皇帝亲手批条,说于什么地方,打几颗金钉儿,这都是皇上亲自过问,着造办处办理。但这只是个例,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个行业真正走向良性发展,向高端靠拢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光景。可能是因为发展的时间较短,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还没有进入到这个行业里。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我发现已经有好多美院毕业的学生,还有原来在文化行业里的工作者,在逐步地进入这个行业,带入了很多新鲜的思维和解决方案,我也是其中一员,相信这个金缮和锔瓷修复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金缮祥云紫砂壶盖

猜你喜欢

器物瓷器陶瓷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