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的佛道哲学对其书法创作影响刍议

2020-09-16刘永军

艺术品 2020年6期
关键词:佛家道家苏轼

文/刘永军

一、苏轼的佛道哲学思想缘起

苏轼出生于宋朝兴盛时期,当时的宋朝是一个宗教发展相对繁荣的朝代,唐代曾经一度禁佛,到了宋代,朝廷开始重视宗教文化的发展。北宋时,基本上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当时宋朝历代皇帝虽以道教为国教,却对佛教采取了保护的政策,著名的《高僧传》就成著于宋朝。苏轼出生的年代正值宋朝发展稳定时期,也是宗教文化多元化与宗教信仰相对自由的时期。加上苏轼家风淳厚,父亲与母

亲都是文化名人,他从小学习刻苦,到了加冠之年已经博览群书。汪洋恣肆的宋朝山河风光和三教融合的宗教发展背景对苏轼的性格、出世哲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都有着深入的影响。具体来讲苏轼的佛道哲学缘起于以下几个方面:

宋 苏轼 渡海帖 33cm×48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苏轼早年的教育影响

苏轼能够成为一代文豪和书画家,主要原因是其能够很好地将佛家思想和道家的养生无为的哲学理念巧妙地渗透在其生活与政治发展中。在苏轼早年,他的家庭教育环境就让他早早接触了佛教文化。苏轼的父母都笃行宗教信仰,其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程家对佛教文化很崇尚,程氏在她父亲的教导下也是佛教徒,而苏轼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成长教育基本上是由母亲一手完成的。苏轼之母忌惮杀生,所以凡是有灵性的小动物进入庭院,母嘱咐子女和下人绝不能杀生,这样的教育行为对苏轼本人的影响很大。所以苏轼历来主张花鸟鱼虫皆有灵性,其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中也颇有生命观和灵性观的体现,而万物有灵,尊重生命都是佛教思想的主张。苏轼成年后曾作《记先夫人不残鸟雀》来怀念母亲的“佛性与善行”。另外苏轼的父亲苏洵同样是一位佛教徒,他与当时巴蜀著名的僧侣都有来往,著名的禅师圆通居讷就是其中的一位,圆通居讷的“中正不倚,动静尊严,加以道学行谊,言简尽理”的佛道思想和苏洵的教育思想高度吻合,这也为苏洵教导苏轼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加之苏轼的兄弟中有一人出家为僧,此人就是惟简,该人成为著名古刹的主持,在苏轼的人生发展中惟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轼经常与其谈论人生哲学和佛家禅语,惟简圆寂的时候,苏轼专门为其撰写了《四菩萨阁记》,可见苏轼对佛学的造诣。另外苏轼的同朝好友王介是宋朝官员中佛学与文学融合造诣较高的一位杰出代表。《王中甫诗集》包含了深厚的佛学思想和处事原则,作为与苏轼等人共同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成员,王介与苏轼的关系甚密,其佛学文化与出世观念深深地影响着苏轼。

宋 苏轼 跋吏部陈公诗帖 27.8cm×60.6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苏轼政治变迁的潜在影响

苏轼从出生到进入仕途基本上是一路顺风,他的才情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赏识,这个阶段正好是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旧党当道的时期,苏轼荣升凤翔府判官。这一时期他的人生理想丰满,政治抱负如淘淘江河,而且“以民为本”“除弊而兴利”的政治思想占据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但是到王安石新变法得到宋神宗的支持以后,苏轼、欧阳修等反对变法的旧派人物与新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新派成功获胜,苏轼由于直谏和反对变法的意志过于外露受到朝廷新派的反对与打压。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自此苏轼的政治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断遭到贬谪,携带家小四处漂泊,一生颠沛流离。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为反对变法被迫调职远到杭州,正是在这一时期,苏轼得益于苏杭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加上官职无实权,他开始寄情山水,游道访僧。在为民发展和丰富多彩的民政生活中,佛家禅心和道家出世理念在他的文学创作、书法创作还有其他的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与发展。北宋神宗熙宁七年,正值苏轼38岁年华,这一年他因为与当朝政见不合再次被调离杭州辗转来到山东密州,在密州的三年,苏轼看到饿殍遍地,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苏轼内心深爱人民,但是迫于政治压力和地方经济交通以及自然环境等问题,很难在短时间里改变现状,于是他内心备受挫折,这个时候“救世救民、普渡众生的佛家思想”及“去甚,去奢,去泰”的道家思想在其心理认知中不断萌生,一方面他希望能够得到朝廷重用,能够以政治抱负来为民请命,服务地方黎民百姓。而另外一方面由于政治打击和不得志,他又无可奈何,于是以宇宙自然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宽慰自己的心灵,这时也是其佛道思想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矛盾对抗时期。元丰二年也就是苏轼43岁的时候,因为乌台诗案,他身陷囹圄差点丧命。但就是乌台诗案成了他人生转折的关键,这里的转折主要指的是“他人生价值观”的转变,这个时期他的一些至亲已经去世,而他回顾自己半生以来经历的数次贬谪和生离死别后大彻大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深入研习佛经和佛学经典,遍游佛学古刹,不断参悟佛学禅语,道家的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认知理念也是他人生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之后苏轼的人生观彻底转型,苏轼也由一个积极倡导儒家入世人生观的世俗官员转型到无物无我、心性明静的佛道名士。他的人生观蜕变,逐渐倾向于用禅学理念来观察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解脱自己,释放自己。可以说这个时期,学禅、信佛成为苏轼生活的重点,他把眼睛放在佛教与禅理上,开始远离世事的纷扰,不断寻求内心的安静,寻找精神的自由,这不仅仅是苏轼年龄增长的缘故,而是佛道哲学观逐渐占据苏轼的心头,并引导着苏轼开始他新的生活、。

二、苏轼佛道哲学的核心

苏轼的佛道哲学不是割裂开来讲的,而要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探究这一思想发展,苏轼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的称号均有记载。苏轼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是其把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思想融于一身。本文没有过多探究儒家思想,是因为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决定了他不惑之年后逐渐退出积极入世的儒家治学、治世思想,而佛家的禅宗和道家的道通思想逐步融合在苏轼的身上,逐渐引导苏轼转向追求平淡、追求静思的佛道人生理念,下文是在剖析苏轼众多的艺术作品后所凝炼的其佛道哲学的核心要素:

宋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28.3cm×306.3cm 白麻纸 吉林省博物馆藏

宋 苏轼 赤壁赋 24.57cm×251cm 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佛家的“空无”思想

佛家僧侣讲求四大皆空,就是要用一种超脱世俗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生活和现实,根据释迦牟尼的禅语,空无就是“无常”,就是告诫后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很多事情是天生就有的,是无法用人力或者其他外力来改变的,佛家教育大众要戒除各种欲念,例如金钱、美色、名利等。苏轼入世后,参与了朝廷的纷争,青年时期的苏轼满腹经纶抱负远大,对政治发展非常看重,当时主要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占据核心地位。乌台诗案后,他似乎看清了政治与人生,逐渐用佛家的空无思想和静心无欲思想来处事和生活。用佛家的禅语来形容苏轼的佛家空无思想就是“般若空”。般若空思想主要体现在苏轼的诗词当中,例如“我老人间万事休,君亦洗心从佛祖”,从中可以看到苏轼的空无思想,这种般若空是一种人生高度的认识,是北宋禅宗智慧的体现,苏轼曾经说过:“静固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内心空灵透彻,不为尘世烦琐羁绊,就能够在胸怀中容纳天下万物,就会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般若空是佛教禅宗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超脱世俗,精心看世界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正是佛家禅语体现人内心澄静、心无杂念的境界。苏轼的很多作品,尤其是在诗词和书画艺术创作中他的禅宗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以《答径山琳长老》为例来说明。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这首诗中佛法自然与佛缘注定以及无身亦无疾的观念其实都是“佛家空无思想”的体现。佛教倡导的是要清静六根,无欲无求,且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一个空,假使做到了心是空的,那么就可以抵制世间一切的诱惑,这也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可见苏轼已经能够站在“空无”境界利用禅语来阐释自己当时的生活认知。

(二)佛家的“救世”思想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利用“佛学”来化解世俗人身上的戾气。佛家的救世思想就是教育人们要基于善心来处世,要本着为民谋幸福的理念来做官。苏轼在被贬谪期间,每到一个地方都非常关心民生疾苦,历史记载有“苏子以民为本”。苏轼爱民如子,是受到父母佛学思想的影响和整个家族的陶冶,他坚持不杀生,与民众共患难,努力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来改善民生。他在《和子由闻子瞻将如(入)终南太平宫谿堂读书》中写道:

桥山日月迫,府县烦差抽。王事谁敢愬,民劳吏更羞。

中间罹旱暵,欲学唤雨鸠。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

渭水涸无泥,菑堰旋插修。对之食不饱,余事更遑求。

这首诗凸显了苏轼以民生疾苦为疾苦,为了百姓生机,减轻百姓负担连饭急得都吃不下。这是救民于水火的切实表现,更是其佛家救世思想的有机体现。

(三)道家的“洗除玄览”

苏轼在中期和后期的艺术文学创作中往往是佛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有机融合,准确地讲是儒、道、佛三家统一。其中最显著的是佛道哲学带给苏轼的重大影响。在道家文化中,返照内心的清明,摒除内心的杂念,做到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主旨。所以老子便提出了“洗除玄览”。这个概念被苏轼很好地吸纳了,而且道家静与道的统一在其文学创作理念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苏轼的内心深处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他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以后,开始借助禅道思想反省和认识自己。在《送参廖师》中“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这些充满禅理的诗句向世人表达了他追求宁静、空灵与道法自然的道家理念。这也正是苏轼道家“洗除玄览”哲学观在其诗词中的体现。

(四)道家的“高风绝尘”

“高风绝尘”是乌台诗案后,他在《黄子思诗集》中提出的,高风绝尘是苏轼对李太白、杜子美、苏武、李陵、曹植、刘祯、陶潜、谢眺等人的文采与为人处世的豁达和超凡脱俗品质的赞美和欣赏。经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价值观逐渐发生了转变。“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这是苏轼赞美古人,同时也提醒自己要用释然旷达的道家胸怀来面对自己人生的转折,让自己经历挫折但不颓废,经历打击但却能继续保持一颗“高风绝尘”的“雅士之风和澄静之心”。这里的“高风绝尘”一方面指的是一种文学创作的神韵和境界;另一方面指的是道家出世原则,具体来讲是超脱世俗的高风亮节。

宋 苏轼 归安丘园帖 25.6cm×31.1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苏轼 获见帖 27.7cm×38.4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道家的“清空幽逸”

“清空幽逸”是苏轼在融合佛道思想后,充分凸显的一种紧贴道家文化理念的“人生思想境界”,这种境界主要体现在他的各类艺术作品中。例如其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绘人生思考和自然风光的,人、景、情三方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这些是苏轼中后期作品的主要特色,是道家“清幽、空灵和飘逸”的集合。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其道家思想下蕴含的清空之美,这在他的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可以找到。

宋 苏轼 寒食诗 33.5cm×170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苏轼 李白仙诗帖 34cm×106.1cm 纸本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三、苏轼佛道哲学核心思想对其书法创作的影响

佛道哲学思想是苏轼才情发展到至美境界的核心养分,也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人生理念与艺术创作发生转变的标志,这些转变深深地影响着苏轼在书法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

(一)佛道空无下重在自由的书法创作

“无意于佳”“不践古人”是苏轼一直在书法创作中追求的理念,由于受到佛道空无思想的影响,苏轼的书法创作在学习古人的同时,把自己内心的感知和体验都融入其中。这种自由就是要让心神宁静,心中能够容纳万物,能够自然地发挥自身优势,追求一种在艺术创作中不受框架限制的独特风格。《东坡题跋》就很好地阐释了苏轼书法创作的空无境界。苏轼行书《李白上清宝鼎诗二首卷》中所展示的书法文字挥洒自由,俊朗娟秀却凸显雄浑之力,非常清晰地展示了苏轼书法创作的精神自由和笔法自由。这种粗细融合、扁平融合、错综排列的特点充分表明苏轼在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上崇尚自由,以自由明道理,以自由显沉稳,以自由表情感的总体创作风格。

(二)禅道道法下重在写意的书法创作

苏轼在中后期的书法创作中提出了“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书法创作理念。其理念的核心是书法创作不要过分拘泥于外在的美感和创作的技法,而是要在自身素养和品德文化的引导下自然天成地创作出具有写意神韵的作品,所以书法的创作重在写意。写意的实质则是要根据创作者对创作内容的理解与情感,加上长期积累下来的书法创作实践技能,塑造出兼具神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便是写意。苏轼后期作品中的写意价值越来越明显。通过欣赏其后期创作的书法,能够体会到苏轼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感叹和对世俗生活的理解,如《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苏轼 郁孤台法帖 局部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30.7cm×45.3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道家清空下重在意趣的书法创作

这里的意趣一方面指的是宋代书法的总体特点尚意;另一方面指的是书法创作中凸显的情感意义和人生志趣。苏轼的书法创作由于受到道家“清空幽逸”(清空)的影响,其很多书法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意趣。苏轼敢于打破唐代文人书法创作的一些本有范式,按照自己的创作技法进行情感抒怀以及意趣的表达。苏轼敢于大胆创新,汲取道家清空理念,善于利用民风、山水和为官之道等进行书法创作,把尚意的创作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苏轼也因此成为古人书法尚意实践的引领者和开拓者。谈及意趣,不得不反观唐宋以来的书法发展史,唐代的书法形式严格,讲求书法创作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和规则,不能不尊古人的规范和书法创作格局,这就是唐代书法创作的“尚法”。到了宋代,由于佛、道、儒三家并存,苏轼正是兼具这三者精神的受益者,他认为真正的书法创造应该和道法自然一样在不违背基本规律的情况下,要有一颗清空的心灵,要容纳万物情趣,在相应的书法规范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把情感与志趣渗透在书法创作中,所以尚意是对尚法的改造、创新。是苏轼所说的要让一幅书法作品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所闻、所见、所感。苏轼曾在《论书》中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要素,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缺少。由此“书法创作意趣”论对书法创作灵魂的价值可见一斑。

(四)“高风绝尘”下重在神韵的书法创作

高风绝尘的核心理念是要秉承古人雅士之遗风,要结合自己的人生境遇和生命历程凸显文人的气魄和对自然人生的追求,高风绝尘凸显的是一种在尘世烦扰下却能保持个性,保持艺术创作神韵的品格。由于受到道家“高风绝尘”境界的牵引,苏轼的书法雄浑而充满道法自然的神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轼的《天际乌云帖》,该帖的书法全局凸显出字态凝重而饶有韵致,笔画圆浑朴茂,笔力雄浑却运笔自然,洒脱有神,“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余宛转,缅缅如萦茧之丝气显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猜你喜欢

佛家道家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漫画道家思想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