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培养
2020-09-16单增义
■单增义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学生要“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对地理信息进行提取、比较、分析、归纳,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笔者结合课标要求,申报了省级重点课题“基于结构化思维的中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培养路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结构化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一、结构化思维与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概念
结构化思维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结构化思维着眼整体,体现了知识间的逻辑关联,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与路径。结构化思维表达的四个原则为:自上而下,层次清晰,结构简明,重点突出。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恰当的提取、整理、分析与评判。地理信息加工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学科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地理课程的空间性、综合性、生活性、动态性等特征的把握。地理课程结构化分析的工具主要是思维导图和图表。思维导图一般有树状图、括号图、流程图、圆形包含图等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思维导图,都要做到内容要素不重复、结构清晰、知识间的联系一目了然,以便于学生分析与记忆。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步骤
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一般经过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与信息分析三个步骤,三个步骤之间是循序渐进的关系。其中,信息收集是基础,信息整理是关键,信息分析是目的。信息的分析与评判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1.地理信息的收集。
地理信息的来源多样,有的来自教材,有的来自地理调查,还有的来自网络……随着地理信息源的多样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与利用信息的意识,让他们学会有目的地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尤其要善于发现隐性信息。例如,在阅读“日本大地震”时,要提取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及防护措施等信息;在判读“区域地形图”时,不仅要找出五种基本地形,还要判断出地势特征对农业、河流、人口分布的影响。同时,地理实践活动还要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学会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在野外获取地理信息。
2.地理信息的整理。
地理信息的整理环节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地理信息的结构特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编排和可视化表达。学生要学会按照规律,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重组与转换,使之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从而便于分析。教师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图文信息转换能力。比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树状图,把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分别展现出来;在学习经纬线时,可以采用列表对比法;在分析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可以使用流程图法。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当堂动手绘图,并在展示交流中修改完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
3.地理信息的分析。
地理信息分析能力包括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空间联系的评价与推论,是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高级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结构化思维,分析、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总结其分布的空间规律,并对其发展及演化过程进行预测,做出推论。
三、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策略
1.倡导开放式教学。
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地理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开放式教学能扩大信息源的范围,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
(1)课堂活动过程的开放。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探究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指定小组长为河长,以河长考察黄河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这种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发现与整理地理信息的主动性。
(2)地理学习空间的开放。教师可以结合乡土地理特点,带领学生走出去,进行调查实践。在调研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多样化手段获取与整理信息。例如,充分利用谷歌地球、北斗导航等软件获取信息源,手持定位仪进行“定位越野”活动;通过参观、调研徐州气象台、柳新镇环境观测站等活动,获取相关地理信息;等等。学生收集信息后,教师要督促他们进行交流分享,去粗取精,然后再对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成因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就能得到切实提高。
2.加强读图技能训练。
加强学生的读图技能训练,一般也从两个方面着手:
(1)培养地图判读能力。教材中的地图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地形图、气候图、剖面图、景观图、示意图、遥感图等。地图判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记图、用图、填图、绘图、判断、计算等方式,推论地理事物规律及其空间联系的能力。教师要先从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与习惯出发,再进一步传授读图方法,培养读图技能,教会学生使用结构化思维提炼、整理、分析、运用信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地图知识链”。地图判读一般包括读图名、看图例、抓主干、得结论等步骤。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南亚“三大地形区”进行地图判读时,要先引导学生看图例,找到三大地形区的位置后,再判断其大致海拔高度,最后总结出南亚地形与地势的特征。
(2)培养图文转换能力。 图文转换就是根据学习与理解的需要,把文本信息图表化或图表信息解析化。从结构化思维的视角看,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对文本信息、图表信息、景观信息进行相互转换,以便准确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采取手绘地球仪及列表对照的方法,厘清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区别;可以利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增强对五种基本地形形成原理的认识;可以结合“东南亚地形分布图及世界气候类型图”,完成“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的填表;等等。
3.完善地理信息资源。
地理信息资源,一是指学校的地理课程资源,如地理教室、地理实验室、各类教学光盘、软件、教具、学具、模型与挂图等;二是指社会地理课程资源,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的科技馆、气象台、环保所等场所资源,以及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夏令营等活动资源;三是指计算机网络资源,如文字、图像、视频、相关网站等电子资料。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突出科学性、思想性与启发性。地理信息资源的完善,需要运用结构化思维理念,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应用。
4.研制和运用评价标准。
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加工要遵循科学性、实效性、可视化原则。我们采取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统计、甄别与呈现,以便探究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推导相关结论。这一切都要有科学的标准来量化,以克服盲目性,增强达成度。因此,地理教师需要研制信息收集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三类评价标准。在制订标准时,要注意全面考虑。比如,制订地理信息收集能力的标准,要从信息意识、获取途径、提高分辨力、搜集信息源等方面综合考虑。
5.开发思维导图。
结构化思维能从整体角度出发,自上而下地构建知识间的层级关系,体现逻辑关联和逻辑思维路线。为了更好地发挥结构化思维的作用,我们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大力开发思维导图工具。思维导图的类型多种多样。括号图与树状图等形式,可以恰当地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如学习“我们怎样学地理”一课,学生就可以采用树状图绘制思维导图(图1);而学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成因与治理”一课,则可以用流程图体现其因果关系;分析巴西东南部人口最稠密的原因,则可以用圆圈图发散思维——用一个大圆表示巴西,下属四个小圆表示气候、交通、开发历史、农业生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绘制思维导图,并进行分享交流,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思维水平的提升。
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加工。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对提高其地理学科水平至关重要,也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结构化思维,在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等各个环节都做到“全、实、精”,从而优化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信息的呈现与应用更具科学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