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体化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0-09-16周丽
周丽
甘肃省陇南市一中
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1]。学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建立正确劳动意识,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需要构建育人为本、高效公平、开放有序的德育工作体系,为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育人为本的一体化德育新格局”是现阶段教育部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需要积极推动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改革劳动教育开展方法,创新劳动实践活动,建立各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从而形成特色劳动教育实践途径。为此,本文将分析德育一体化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
一、劳动教育内涵
基于学科角度来看,劳动教育属于一门独立学科,具有特殊教育目标,涵盖特定教育任务,也是德智体美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任务来看,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具有密切关系,也是完成其他四项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载体。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相关途径和方法开展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例如,利用劳动教育课程、家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环境中培养劳动情感,感受劳动价值,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人生观。
二、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劳动教育观念浅薄
学生时代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建立正确观念的重要时期。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校仍未重视劳动教育。不管是学校领导者、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学生成绩排在首位,只要分数够高其他都无所谓。甚至觉得进行劳动活动耽误学生学习时间,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学校未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设立劳动教育课程,或者仅流于表面形式,劳动教育课时通常被其他课程占用。同时,一些教师虽然进行了劳动教育,但实质通过劳动惩罚学生,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还有部分教师将劳动作为班级休闲方式,偶尔组织学生进行一定劳动来减轻学习压力。但是这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这是因为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受到乐享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造成不愿意劳动的现象。同时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更多注意力集中在提升学生成绩上,所以不够关注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开展条件不足
当前,许多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缺少相应的场所,配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劳动教育无法离开实践教室和实训基地作为支撑,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在劳动教育时不能真实感受劳动过程,这些状况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学校更为凸显。由于地区的差异,造成各个学校劳动教育场所和条件有所区别,发达地区相较于偏远地区的设施更为完善,极大程度阻碍教育公平。而究其原因主要和两方面因素有关,第一,一些学校校长不重视劳动教育,不愿将学校场所改造为劳动教育场所。第二,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资金相对不足,学校无法承担场所建设带来的资金压力,当地政府和企业也未给予学校足够支持。第三,学校中存在一些潜在的资源,但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三、德育一体化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课程建设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通用技术课程,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途径。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开展高质量、足够时间的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同时,学校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整合学校内外多种教育资源,根据学生不同年龄认知特征、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开发出更多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例如,学校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手段,在数字化教室中建立“云厨房”,让学生和各种美食近距离接触,学习美食的制作方法、步骤,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形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此外,还可以在实践课程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活动,结合学生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劳动课程中进行劳动教育,从各件小事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能力。
(二)基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丰富劳动教育途径
近些年,国家对于劳动教育愈发重视,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将劳动教育归入到学生行为规范守则中,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理论依据[2]。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班会活动,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在关于劳动的主题教育中,教师设定丰富的主题活动内容,通过谈话让学生认知劳动的价值和必要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进行劳动的方法;通过营造良好劳动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劳动责任意识,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学校值周活动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值周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学校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值周活动,重视每位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闪光点,将其作为典例形成示范效应,提高学生责任感,树立自律意识,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学校产生示范辐射作用。除了学校开展的校内劳动教育外,还应该体现家庭劳动教育作用。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独立生活能力。
(三)基于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感受劳动教育内涵
学校应基于当地丰富、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资源,并通过各种形式、方法在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形成课内外劳动教育体系[3]。积极开发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例如上海市黄浦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梦课堂”,还有一些“叙友茶庄-超级茶博士”、“红房子西菜馆-小小调酒师”等热门实践基地,得到学生的热烈反响。通过这种形式提升了学生参与兴趣,在完成劳动教育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阅历,丰富生活技能,感受自身劳动成果,获得劳动所带来的满足感,从而建立良好劳动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感受田间生活,体验村民日常生活,了解村民为农业发展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体验劳动的价值,建立尊重、热爱劳动的思想,传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四)基于学生综合评价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客观、有效的评价能够引导劳动教育良好落实,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相关评价体系,是实现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根据教育部门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学生综合评价平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纳入劳动教育这一指标。因此,学校可基于相关评价体系,构建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主要指社会实践等内容,二级指标将其进一步细化,涵盖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基地活动、校内劳动活动以及家庭劳动活动等。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组织对学生在参与上述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记录,随后进行整合,做出整体评价,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化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正确认知劳动教育,不断探索劳动教育实践途径,在学校内外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促进劳动教育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