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视野下广场舞所呈现的大众审美特征
2020-09-16秦园园
秦园园
重庆市潼南区梓潼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一、广场舞基本概念
在科技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也开始呈现出高度的渴求状态,可以说广场舞的诞生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强烈追崇的产物之一。所谓广场舞是一种以“健身、娱乐为目的,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以舞蹈、体操等形式为载体” 的群众性的艺术活动项目。笔者从最近几年广场舞的表现形式、表演内容和受众人群等几个方面来看,现如今的广场舞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之上,它的音乐形式更加丰富多元、表演内容也更加复杂多样、年龄分层范围也开始向两极化逐渐扩大、延伸。所以笔者认为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或娱乐活动,它是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群众精神文明发展的象征。
二、广场舞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在《毛泽东与新中国初期群众文化建设》中提到:“群众文化是指由人民群众自己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和知识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从上述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围绕着文学艺术而发生的,由此我们也可以通俗地将之理解为,群众文化其实就是群众自发开展的一种具有艺术性的文化活动,而这种行为首先一定是非专业的,且具娱乐性和大众性的特征。广场舞作为展现群众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无论是从它的内容亦或形式上来讲,都具备了群众文化所阐述的特征,所以由此便可认为:广场舞与群众文化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广场舞是群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广场舞,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又会刺激、推动广场舞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三、广场舞文化中所呈现大众审美特征
所谓大众审美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从狭义上理解的话则是“人对一切事物本身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行为。” ,它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一举一动,不仅可以折射出大众对自身情感的表达和需求,还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大众地的思想认知和审美趣味。上文提到群众文化研究的对象是人,而广场舞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众的参与决定了它的大众性。而从广场舞本身来看,它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娱乐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群众性的行为,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广场舞中所呈现出的大众审美特征,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单一化的音乐表达
纵观所有的广场舞,我们不难发现动感的音乐节奏是其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舞蹈表演的首要因素。从专业的音乐角度分析来看,广场舞的曲目大多以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流行歌曲为主的,在歌曲旋律保持不变的基础之上,运用电子乐重新编曲,使音乐风格变成动感的电子舞曲从而进行表演。这类音乐节奏型通常是以4/2为主,通过单一且强有力的节拍使整个音乐十分动感、激情、昂扬。而从理论的角度来看,4/2节奏型表现形式为(强—弱、强—弱),这种具有单一性、重复性和摇摆感的节奏型,由于和人的心脏脉搏在频率上保持一致,所以直接打破了专业与非专业人群对音乐的感知力,使得舞者可以快速的适应音乐随着节奏从而进行自由、随性地舞蹈。从歌词内容来看,广场舞的歌词内容多见于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达,可谓是老少皆懂、妇孺皆知,例如歌曲《自由飞翔》、《小苹果》等,它们的歌词皆是如此简单直白且朗朗上口。所以这种单一化的音乐表达方式便透漏出了大众对于广场舞的审美一定是直接的、直观的,且呈现出唯一性和复制性的特点。
(二)生活化的舞蹈语言
从舞蹈的定义上来看,舞蹈可以分为艺术舞蹈和生活舞蹈,广场舞便属于生活舞蹈,一方面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不仅具有娱乐性和社交性,同时还具有群众性。而不同于其他舞种的是“业余性”是广场舞最大的特点,无论是从年龄阶层、还是职业性别,只要喜欢都可以参与其中。但无论是哪种舞蹈类型,从艺术的本质上来解读,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能够展示人民群众对情感的传达,体现大众的审美意识,深层次地来看也可以认为它是群众对于美好精神家园的一种追崇。
“舞蹈长于表现而拙于再现,往往直接表现和揭示内心,间接的反应社会生活。” 。从广场舞的艺术语言上来看,简单、明了、直观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生活化”舞蹈语言让广场舞的受众更加丰富多元。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能看到的广场舞其动作简单易学,生活化,艺术性不高,很多动作和中国传统民间小戏、民间舞蹈中的基础动作较为相似,所以广场舞这种表现形式生活痕迹厚重,艺术格调较低,以至于它的受众群体十分宽广、庞大。例如舞者可以即兴地跟着音乐摆动双手,通过运用扩胸、扭胯、跳动、走十字步等动作自行地完成一支舞蹈,趣味性和娱乐性十足,让舞者的心理得到满足、情感得到释放,这便是广场舞的魅力所在之处。另外,广场舞的另一大优势还在于它强有力地复制性和传染性,生活化的舞蹈演绎方式,可以迅速吸引、调动围观者参与其中为之上瘾。由此便可得出,广场舞的舞蹈语言它源于生活,更源于大众,由于它和生活十分贴近,所能够更快地被大众接纳、学习,从另一面讲这种舞蹈语言其实就是人们对碎片化生活的继续和延伸,它所展现出的美是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崇及热烈情感的抒发。
(三)自我化的情感表达
众所周知在艺术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始终离不开对“人”的关注和解读,特别是在魏晋时期以后,艺术由原始的神灵崇拜开始转向对人文主义的探讨和思考,这种以“人”为重心的探讨逐渐成为艺术审美的核心。从广场舞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它的发展、壮大恰巧体展现了社会大众对内心情感需求和审美趣味的表达,而这种对自我内心感情关注的表达方式正是广场舞迅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艺术哲学》中曾提到过自然界有它的气候,“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运用这种观点来看广场舞,首先它的受众是人民,展现的内核也是人民的精神面貌,所以这种世俗化、直白化、自我化的情感需求和情感宣泄,作为精神产物便在广场舞中得到了重生。正如许多群众无论是高兴或是悲伤,他们往往会通过广场舞这种媒介直接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感,它可以是一种情感的递进,也可以是情感的转变,总之目的是为了能让自我的情感得到有效地释放。所以广场舞一方面是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自我情感的肯定和认。这种群众性的活动,无论是从形式、内容,亦或思想内涵上来讲都具备了大众对自由、真挚和美好的审美要求,反过来讲这种审美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自我情感抒发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广场舞的音乐、舞蹈以及表演者的情感进行简要分析,可以得出广场舞中所呈现出的大众审美特征是具有单一化、生活化和自我化的,它的表达方式简洁直观,形式内容生活气息强,情感表达热情浓烈。总体上来讲,广场舞这种群众性的活动是大众质朴、真挚且热烈的审美意识展现,更是精神文化向前发展的一种直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