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引领学生社会情感学习
2020-09-16李福灼吴际
文/李福灼 吴际
社会情感学习,旨在回应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一定程度上“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从而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成人。要达成这一目的,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既是课程的实施者、推动者,又是课程的实验对象,在提升自我社会情感能力的同时,也要培育与发展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为此,教师须扮演好如下角色: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引领者。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是有情感修养的人,儿童每天都在亲身感受老师对其行为举止产生的细腻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用人道精神进行教育的强大基础。”然而,受到过去唯智主义教育的影响,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存在“先天不足”与“后天停滞”现象,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只重传授知识,忽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漠视学生情感需求。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积极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格,才是教师发挥育人职能最为核心的素养,才能更有效促进学生“全人”发展。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形成的助推者。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的榜样感召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社会情感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者,更是示范者;在校园氛围的创设中,教师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以及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互动,让学生对学校和班级产生安全感与信任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情感力量的支持;在家校社区合作中,教师是学校、家庭和社区联系的情感维系者,推动家校社区关系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践行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育与发展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自己首先须是一名践行者,提升自我的社会情感能力,成为学生的榜样示范。为此,教师应全面看待自身优点与缺点,悦纳自我;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主动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富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理解和包容学生;发现和赏识学生身上的优点;善于倾听,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认知与接纳自己所在的集体,遵守集体规范,积极维护集体荣誉;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教师要扮演好以上这些角色,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班级管理、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优化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首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建立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其次,为学生营造温馨、友好、民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被重视、安全并信任教师,使学生愿意自由表达情绪,遇到困难时乐于向他人寻求帮助。由此,教室里少了刻板的学生守则,多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的班级章程;教室的墙面上张贴了令人感到亲切的学生作品与实时反映学生情绪变化的心情树,班级氛围变得更加有凝聚力。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逐渐理解并践行包括全纳、平等、尊重、理解等富有情感的行为,尝试接纳学生的喜悦、失落、犹疑等,这些教育姿态营造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引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热爱学习。教师须敏锐觉察到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扮演好学生情绪的疏导者、自尊的维护者、成功的欣赏者、富有激情的鼓舞者。
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须为课堂注入情感力量,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欣赏与鼓励学生,提高学生成就感;运用校本教材,对社会情感学习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社会情感能力态度,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把社会情感的理念知识方法内化到学科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教师要尝试搭建新型家校合作模式,让家长充分融入学校管理,与学校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如通过社会情感学习课堂,设计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采用教育戏剧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并分享剧目背后的故事;让家长通过参与活动畅谈心情和体会,进行总结反思,增进亲子交流,达到改善家校沟通的目的,使家校合作从简单参与变为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
社会情感学习,能有效推进学校教师的成长与蜕变,并给学校、学生及家长、社区带来一系列积极变化。如果社会情感学习的相关内容,能够被纳入未来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中,将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出更多富有社会情感能力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