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报刊文章论点摘编

2020-09-15付国英

邓小平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邓小平与新中国七十年

石仲泉在《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2期撰文认为,邓小平是20世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三位历史伟人之一,他参与了对民族复兴有着巨大影响的三个历史性事件,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对新中国70年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作为新中国奠基事业的亲历者,邓小平参与决策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特殊岁月,他复出后全面整顿,同“四人帮”坚决斗争,为“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是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长期积累的远见卓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开始了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是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以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断坚持和发展下,将这个伟大事业引领进了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邓小平、陈云和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伟大开创

赵士刚在《党的文献》2020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改革开放起步时期,邓小平和陈云同舟共济、默契配合,他们的思想和意志形成了方向一致且互补的合力。这种合力反映了这一时期党心民心之所向,成为党内的主导力量,也正是这种主导力量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使我国成功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道路。这种合力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邓小平和陈云在改革开放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的“实事求是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以陈云、叶剑英、李先念等为重要成员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正式开启。在邓小平、陈云等的共同探索和推动下,我们党在理论,上为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飞跃进行了充足的准备。而这时期的改革实践也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了充分的铺垫。针对如何扩大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往,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来,邓小平、陈云同样配合默契,指引着我国走上了对外经济开放的正确道路。他们正是以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创了引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改革开放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进逻辑

姚宏志、罗先奎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进逻辑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考察40多年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演进逻辑根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变历程及内涵变迁,同时为新概念、新思想补充源源不竭的营养。这一演进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不I断深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这一演进逻辑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其历史成就和现实效果以及未来前景和使命担当的信心。

邓小平人民观的内在逻辑及历史影响

李宁、杨丽在《学习论坛》2020年第1期撰文认为,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特殊历史时期,以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准确评判革命领袖的历史功绩,凸显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他客观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成绩和出现的曲折,认为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重要体现。这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内涵的进一步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是对人民与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新认识。结合新的历史任务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丰富了革命的时代内涵,明确了改革和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推动生产力革命,使人们生活得到持续改善。邓小平人民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是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发展思路,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论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精髓

马福运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2期撰文认为,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精髓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紧跟形势,服务大局。邓小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充分考虑当时历史条件,紧密围绕党、军队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以“抗战胜利”为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坚决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努力推动各条战线“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强调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立足实践,求真务实。邓小平认为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戒空谈,务求实效,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生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工作要实事求是,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坚持原则,讲究方法。结合形势发展与中心工作,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四是突出地位,敢破敢立。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努力破除思想政治工作中“左”的错误认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形成各要素综合作用的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邓小平四川藏区民主改革思想与实践

秦和平在《民族学刊》2019年第6期撰文认为,民主改革是20世纪中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协商方式,领导部分边疆民族地区进步人士及劳动人民开展以废除奴隶制I或农奴制、消除剥削压迫、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造。邓小平对四川藏区民主改革的推行起了决定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政西南的邓小平依据民主主义的任务,结合西南地区民族地区实际,提出采取协商方式、实行宽大措施开展土地改革的构想。再经总结,提升为民主改革(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直接过渡),载之于宪法,成为共产党的“既定方针”,改造部分民族旧社会形态。在民主改革过程中,即使采取协商方式开展改革,也有可能遭到反对甚至叛乱。对此邓小平确定“政治争取为主、与军事打击结合”的方针,组织群众、平息叛乱,保障改革、坚决改革。在四川藏区民主改革的具体过程中,邓小平及时作出指示,引导改革顺利开展,确定“发动群众、上层协商”的改革方针,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改造方式。邓小平推动及解决川、滇、藏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决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改变部分民族地区所有制形态的措施,构成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程——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I和中央全会决策文件为分析对象

张勇在《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2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I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通过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决策是其实现领导和执政的最基本、最重要途径。纵观改革开放40余年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历次中央全会的决策,其发展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演进特征,这既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任期制度有关,也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所具有的阶段性相连。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决策的历程,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经历了“定方向,选路线”、“举旗帜,建体制”、“立目标,促和谐”、“繪蓝图,深改革”四个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具有承上启下的战略生“节点”意义,既是对既有探索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为今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本行动指南。

(付国英搜集整理)

猜你喜欢

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