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将军号的地域与时代特征

2020-09-15孙瑞

读天下 2020年17期
关键词:北魏魏晋南北朝特征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品位分等”的文武散阶制度开始萌生、发展。在散阶制的发展中,将军号进展最快,至少在萧梁和北魏,它们已呈现为严整有序的阶官序列了。时至西魏、北周之际,军号复得发挥“拉动”作用,把诸大夫、东西省文散官也“拉”入了“本阶”境界。再后的演进中,军号还构成了唐代武散阶的来源。在讨论中古品位制度的时候,军阶是个不可遗略的话题。

关键词:将军号;魏晋南北朝;梁朝;北魏;特征

一、将军号的时代特征

(一)魏晋南朝将军号的散阶化

汉末动乱以来,军号再度迅速增殖。狼烟四起之世,克敌制胜离不开将士们效死用命,酬功奖劳就少不得名位的褒赏,这时军号的普授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将领们的军号高下构成了其军衔,军号的变换呈现为军阶的迁升。魏晋时的军阶与军职的分化是一个过程,其时当然也有仅以将军头衔领兵出征的将帅,不过总的来说,军中另有编制,军职另有其名。正常情况下将军号少位高,称“将军”的一般都是一军统帅;而魏晋以降军号泛滥,中下级军官拥有军号者与日俱增,这就促使着军号向衔号演变了。魏晋时代出现了牙门将、骑督、千人督、部曲督、部曲将等领兵军职,南北朝又逐渐形成队,幢、军的军队编制。这些军职才是真正的领兵者,军号却不过是军职的加衔而已。

再看地方军政长官加军号的情况。《通典》卷三二《职官十四·州牧刺史》:“自魏以来,庶姓为州而无将军者,谓之单车刺史。”据魏晋官品,单车刺史五品,领兵刺史四品。领兵刺史如果再加封“都督军事”,就成了三品官,加“都督诸军事”则为二品官。晋武帝曾因海内混一,以为天下太平了,一度便想改变刺史加军号领兵的局面,可是不过数十年晋惠帝便复其旧。《资治通鉴》卷八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胡三省注:“魏初置诸督诸军,东南以备吴,西以备蜀,北以备胡,随其资望轻重而加以征、镇、安、平之号。”由于传统上将军才是领兵之官,所以“都督”最初等于是“将军”的加衔;然而随都督制的发达和将号的虚衔化,二者的轻重逐渐反转,都督喧宾夺主,越来越成为本职;而征、镇、安、平等军号经常升降变换,反倒使军号变成都督的位阶了。

西晋以来,将军号作为加官,开始单纯用作荣誉称号。东晋以后,在经常发布戒严令的社会里,郡太守一般也加将军号。《通典》卷三三“郡太守”条记载:“晋郡守皆加将军,无者为耻。”引文夹注里记载了王导任丹阳太守时推辞所加辅国将军(三品)的故事。就在这个时候,将军号开始滥授,特别是从行赏的意义对军功者授予将军号,引起将军队伍的膨胀。晋代制定的将军号,魏代相同,从二品的骠骑将军到五品的凌江将军,宋代在其后增设四十种将军号,称作“杂号”,或者“小号”。这些将军号滥授到何种程度,从前面引述宋末荆州都督沈攸之举兵时其下属参军中竟然有五个辅国将军,即可察知。将军如此泛滥,就完全变成徒有其名,所以称作“虚号”。成为后世所谓武散官的起源。大略来说,“将军”之号向将校以及各类官僚的普授、滥授,便是其虚衔化、位阶化的最主要动因。

二、将军号的地域特征

(一)南朝将军号特征——以梁朝为例

在梁朝制度里,将军分为内号将军和外号将军,内号属于中央政府的一部分,是指挥天子直属部队的将军,恰如司隶校尉干管辖的三辅地方官享受与内官同等待遇一般。还有就是对内官文臣所授予的加官。与此相对,外号是地方都督、刺史以下带将军号指挥地方兵卒,或者应该有指挥权的文武官员。内号将军名列流内十八班之内,在朝廷举行仪式等场合,他们按照各班所在位置列席。

列入其他系统的将军中,有四中将军,亦即中军将军、中卫将军、中抚将军、中权将军,注记为内,出于方便列入表中,其实就是内号将军。八旗将军之中的左右前后四镇,以及八安将军之内的前后左右四安情况相同。镇卫、骠骑、车骑等将军适用于内外,既有内号,也有外号。此外,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的东西南北将军以下,概属外号。

梁朝的将军号,光是流内就有十品,二十四班,一百二十五号,数量颇多。这是宋齐以来将军泛滥的结果。像征虏将军、冠军将军、辅国将军这样高位的将军,亦可授予远为低级的军府参军等人。若在以往,一提到辅国将军,马上就可以知道是什么人,然而,由于数量激增,就变得不知所指了。举例而言,征虏将军分为五种,即智威、仁威、勇威、信威、严威五号;冠军将军分为五种,即智武、仁武、勇武、信武、严武五号;辅国将军分为五种,即轻车、征远、镇朔、武旅、贞毅五号;宁朔将军分为五种,即宁远、明威、振远、电辉、威辉五号,分得如此之细。而一些十分熟悉的将军号就这样消失了。

(二)北朝将军号特征——以北魏为例

在北魏,将军号本来是如同封爵一样允许世袭,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直到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方被废止。此将军号不分文武一律加授,特别是地方长官一定要带将军号,这是北魏以武力征服华北之后残留下来的名称,《魏书》卷六八《甄琛传》记载:“边外小县,所领不过百户,而令长皆以将军居之。”徒有空名的将军号,称为散号,或者戎号。另有实职且带将军号的,起到加重头衔的效果,但有时也有仅具将军之名而无将军之实的情况,此种情况称为虚号。《魏书》卷七一《淳于诞传》记载,淳于诞在宣武帝延昌末年参加讨蜀军,除骁骑将军,假冠将军,以都督别部司马受命充任向导,但他谦辞,只接受戎号,亦即仅接受骁骑将军号,以个人身份从军。下级军人立战功后,代替金钱赐予的将军号完全是虚号,大多不带有任何实际的利益。

综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军号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散阶化的过程,这与当时的时代大环境密不可分,虽然南北朝在一开始关于将军号都对魏晋有所继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南北双方也存在这差异。但随着客观发展的需要,南北双方的军号体系在互相接近。

参考文献:

[1]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408.

[2]朱大渭,张文强.《中国军事通史》第八卷(两汉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264-265.

[3]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M].3版.北京:中华书局,2008.

作者简介:

孙瑞,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

猜你喜欢

北魏魏晋南北朝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北魏通语的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探析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北魏乐籍制度考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