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变革,让学生爱上数学作业

2020-09-15姚英俊

读天下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数学文化转变作业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所以我希望通过作业形式的变革,让学生热爱数学;通过作业内容的变革,让学生会学数学;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善用数学。让作业成为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家园,让学生能徜徉在美妙的数学花园,自由而愉快的学习数学、感悟数学。

关键词:作业;转变;数学文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所以我希望通过作业形式的变革,让学生热爱数学;通过作业内容的变革,让学生会学数学;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善用数学。让作业成为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家园,让学生能徜徉在美妙的数学花园,自由而愉快的学习数学、感悟数学。

一、转变形式,让学生走近作业

提到作业,让人想到的是形式单调、重复机械的内容。翻开作业,经常能看到学生敷衍了事的痕迹。多数学生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而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統的作业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业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枯燥的文本,而是一种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数学作业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消除学生对作业的抵触情绪,我尝试着把作业改头换面。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作业本的封皮,在上面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你喜欢数学吗?请来创作属于你的作品吧!你喜欢探索吗?请来找寻数学中的无限奥秘吧!请把你学会的记录下来,请把你的困惑告诉我,请把你的收获与我分享。让我们一同享受数学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学生对这样的本子充满了好奇,他们爱不释手,他们迫不及待,他们希望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在这本本子上你可以看到格外工整的字迹、特别用心地做题,他们喜欢这样的作业本,他们能用心的、认真地对待作业,他们把每一次作业都当作品去完成。

二、内容转变,让学生乐于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生活性、亲近性和多样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生活化作业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如怎样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如何把不完整的发票补充完整、如何安排出行车辆等,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二)预习型作业

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课前的预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每个信息窗前布置预习型作业,指出预习的范围,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如简易方程单元,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和讲解,发现方程和用字母表示数有关联,初步了解到什么是方程,但也对为什么学习方程的存在疑惑,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作业中,带着种种的问题来上课,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整理反思型作业

复习是数学学习的必要阶段,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每一单元学习结束,我们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回顾整理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们利用图表、知识树、流程图等形式很好的总结和概括出了单元的知识点,进一步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我想对自己说”的创设也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他们可以说说自己的收获或者不足,也可以找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数学趣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老师也以亲切的语言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情况给予评价,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信心。

三、评价转变,让学生爱上作业

评价,不能填写单一的“A,B,C”等级,而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让评价也动情。

(一)等级+简语式评价

“等级+简语”式作业评价是描述学生作业水平,并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导向性。评价是在激励,也是在引导,旨在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进步与不足,不断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如:“优秀的你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是老师的小帮手。”“看到你的作业老师真开心,这简直是一种享受!”“是没听懂吗?及时问老师呀!”“如果书写再好些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鲜活、生动,更易被学生所接受,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也是有语言的、数学教师同样也是有感情的。

(二)互动+反思式评价

教师批改完后,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作业情况以及教师的评语对当天的作业写出反思,如有的学生写“我觉得简便运算这种方法很实用,我要把它用好”“我以后要注意运算顺序,不要在计算题中出错。”“我对这次作业很满意,说明我掌握得不错,我要继续努力”“我对用方程解题还不太理解,老师能再给我讲讲吗?”这种与老师对话式的反思,可以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不足,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学生们对新的作业本、新的作业形式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认真的态度。他们真的是在用心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们期待看到作业中老师的评语,也诚恳地把自己的不足与老师交流,把自己的收获与老师分享。

学生对作业中的走进生活、拓展应用这类题目特别感兴趣。虽然每天这样的作业只有一道题目,但只要持之以恒,便可积少成多,学生的眼界日渐开阔,思维更加灵活,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乐于将数学知识设计成问题情境,学生则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乐此不疲。可以相信,这样的作业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优势互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

总之,作业就是一份作品,是属于教师的作品,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它更是属于学生的作品,需要学生用心的创作。让我们多花点心思、多用点感情在作业上,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这样的作业,受益于这样的作业。

作者简介:

姚英俊,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同安路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文化转变作业
快来写作业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如何构建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