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2020-09-15冯亮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创新 现代化
作者简介:冯亮,中共正安县委党校,研究方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標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048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公平、法治、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为了有效回应这些新需要和新矛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结构调整、社会矛盾凸现、改革攻艰克难和利益分化严竣的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社会治理理念陈旧和治理能力薄弱,就不能正确、有序地解决好社会新矛盾、新问题。[1]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消除逐渐增多的社会矛盾与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任务。
二、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社会管理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以及信息社会环境日趋成熟,农村精英涌入城市,城市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及信仰发生变化,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都变得更加深刻而复杂,主要表现如下:
(一)社会组织发展滞后
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渗透性都不高,社会治理的主体仍旧是各层级政府扮主角,挑大梁,用经济方法来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成为政府惯用手法,而忽视了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忽视了人民群众对社会组织救助需求,忽视了人民群众对心理辅导的多样化社会精神需求,从而引发和积累更大更深的社会矛盾。
(二)未能彻底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权力运作方式是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主要以管制为主,服务占少的管理理念,这极大的排斥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利益表达过程,挫伤了市场发展活力,导致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市场经济下,本应该由企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说了算的事,走到最后还是由地方政府来拍板。还有个别腐败官员的行为极大伤害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在社会中造成恶劣影响,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导致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紧张,使部分群众不愿参与党和政府倡导的事情,导致人民群众在对待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存亡的重大问题上缺乏热情,出现袖手旁观、冷漠麻木的现象,政府与社会间的互动严重不足,造成社会潜在风险逐渐增长。
(三)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社会治理内容过多集中在突发、意外事件的问题上,过多的关注和重视经济要素和GDP指标,导致市内各地区间的城乡统筹发展不均等,特别是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上,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影响了社会底层群体的全面发展,让底层人民群众无缘享受一些本该得到的改革红利,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困扰着社会底层广大人群的日常生活及情绪。由于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不公正的利益格局难免引发出过激的反应,且日趋凸现,成为难啃的“硬骨头”。
(四)社会治理的水平与现阶段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能治理社会过程中,常常秉持坏的习气,以专制手段扼杀着民主、自由和人权,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驱逐着理性和人性,无意于培植民主和自由精神的治理理念。[2]譬如一些基层政府执法人员,执法简单粗暴,将实施法律手段的社会治理置之不理,惟独不善于运用,任性行使自由的裁量权利,将行政专制作风彰显的淋漓尽致,毫无政策性和公共性可言,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和不满。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建议
社会治理是一个过程,是政府与社会不断协调和互动的过程,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应注重系统性、法治性、综合性和源头性四个方面,将社会治理推向一个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可持续的高度,让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众权益、从而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标,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3]
(一)把公民教育做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其根本方法就是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觉悟,激发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懂得怎样对组织的最高目标做出贡献。我国古代的兵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的作用。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公民教育就是去除人思想的杂念,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唯有其上下都有共同的信仰追求,才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才能无往而不胜。对政府各级领导而言,如果没崇高的信仰和理想信念的追求,整个社会大厦、社会制度就会坍塌,对广大老百姓而言,如果没崇高的信仰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就会失去自身的追求,人的智慧、人的价值等等都迷失了,成为钱的奴隶、官的奴隶,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就会减弱。因此,只有加强公民教育,引导人们构筑高尚的信仰体系,使公民教育对社会产生正向的驱动作用,人与人之间,人与政府之间才会彼此关切、理解,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社会氛围。例如:在乡村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政策宣讲、技术培训和文明教育,孕育振兴乡村的战略力量,营造和谐向上的新农村氛围;在社区成立“幸福运动讲习所”,以增强居民幸福感为宗旨,成员主要由律师、医生和心理老师等社区居民代表组成,定期开展讲课,培育社区居民平和、团结、友爱、快乐心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和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在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中,着力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使其成为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以法治精神构建公平透明的社会环境
一个人生活在公平的环境里,其身心是健康愉悦的,但如果在社会环境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且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心里就会产生想法,想法不断积累和外界刺激就容易影响社会稳定,所以,法治化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社会治理的关键是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必须要讲法,要破除以行政化、强制性的治理理念,形成制度化、系统化、体系化的法治方式,严格按照公正的法律程序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或者亲疏关系来决定公共事务。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应具备精神和制度两个方面,在精神方面主要指整个社会成员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养成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习惯和意识;在制度方面主要是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心理干预机制,使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三)大力发展培育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它是为特定目标而组合的社会群体。历史经验表明,执政党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存在于群众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许多问题必须依赖群众自己去解决,靠党的政策来引导,鼓励成立公益型、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授权等形式,积极转变政府的职能角色定位,树立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重视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激发其活力,通过调动社会组织、社区公民等社会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党和政府形成多元化主体的社会治理中去,形成协同配合、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例如:在社区成立“胡同议事协商会”,通过协助调解居民家庭、邻里之间的矛盾,促进社区和谐;成立“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由社区德高望重的人担任调解员,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4]
(四)以信息技术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当今,人们处在信息爆炸和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信息设备成了生活工作的必须品,新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冲击着在历史中形成的各种治理机制和传统的思想体系,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们政策的制定和公共管理中,有效的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和工具,能有效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创新公共服务方式,不断增强回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公正、更优质、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如大力推行电子政务、远程医疗、智慧城市、天网工程等等。实践证明,新兴信息技术对社會治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能对社会进行信息化的治理,使得政府能够全方位、立体化了解社会状况,能够快速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社会问题,提前防范出现的社会矛盾。例如:运用新媒体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构建一个常态化的政民互动机制,利用平台让政府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利用平台宣传好党的政策、方针、路线,打造政府良好的网络形象,提升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倡导的、积极向上的各类活动,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良好的包容、互信、合作关系。同时要注意网络舆情,利用新媒体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及时掌握人们思想情绪的波动变化,多角度、多渠道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热点敏感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下,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需紧密结合本地方规划目标,形成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构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解决社会变迁和转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各层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使其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从而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芸.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J].唯实,2017(12).
[2] 张彦波.新时期山西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3).
[3] 何立军.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讨[J].社会政策研究,2019(4).
[4] 廖晓文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M].红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