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的积淀深耕诗歌文本
2020-09-15伊志华
伊志华
文艺欣赏本应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情感的认同,是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交互共鸣的过程,是一种美向另一种美转化的过程。然而,历届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不知为难过多少渴望进入大学校门的学子,诗歌赏析的美感和愉悦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究其原因,我们平时的教学和训练只重视了诗歌本身的理解和解题技巧的指导,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积淀和思想感情的参与,文本主体和阅读主体失去了有机的联系。用生活的积淀读诗,深耕诗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魅力,感受诗歌的美,才是我们摆脱目前诗歌阅读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用生活的积淀深耕诗歌的故事
每首诗中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而凝练的诗歌无法把故事详细地叙述出来,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鳞半爪、点到为止,这就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从而准确、全面地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如周密的《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一个回家的故事,可这位归客为什么要深夜回家呢?诗中没有交代,只是描写了归客日夜兼程、摸黑赶路的急切情态。是家中有急事,急需自己回家处理,还是多年没有回家,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无法抑制?这就需要读者根据生活的积累加以补充,读者在补充的过程,也就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诗中所传达的情感。如果读者再更结合自己晚归的经历,对诗中的情感理解就会更深一步。
二、用生活的积淀深耕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会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诗的意境组成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这个场景既综合了诗中的各种意象,也需要读者情感体验的有机配合,使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之中,在具体的场景中体会诗人的所思、所感、所想,体会诗人那浓郁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沉落的月亮、哀啼的乌雀、漫天的霜雪、瑟瑟的枫叶、闪烁的渔火、夜半的钟声,读者只有凭借生活的感知,将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清晰的场景画面,才能充分理解诗歌表达的那种失意、孤独而又幽远恬静的意境。
三、用生活的积淀深耕诗歌的感情
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社会生活中去,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从诗人的喜怒哀乐中体验诗人隐秘的内心世界。还以周密的《夜归》为例:“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诗人归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行程,便不愿再投宿,多耽误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期能更快地到家。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荒野,狭窄湿滑的泥径,这一切的困难都无法阻挡诗人回家的脚步。此情此景,诗人急于回家的强烈意愿,如果没有深夜赶路的经历,学生是很难深切体会到的。感情产生于生活,这就需要用生活来升华,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同诗人的生活感受融合起来,用生活的体验深耕诗人的情感,用生活中的“我”去感知诗中的“我”,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四、用生活的积淀深耕诗歌的语言
生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活力的,引生活的语言入诗,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这是许多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因此从生活入手,用生活的积淀深耕诗歌的语言,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内蕴,感受诗歌的魅力。如朱敦儒的《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滅。”其中“活计”就是一个充满浓郁生活色彩的语言,然而大多数的注解只是抓住了“绿蓑青笠,披霜冲雪”而忽视“活计”这一生活语言,只是把这一生活场景解释为恬淡自适的渔夫生活,诗歌的韵味就被大打折扣。“活计”的现实意义是:为了生活而做的事情。用现代书面语来解释,就是“我的工作”,诗人说“我的工作没有别的只是穿着蓑衣、钓钓鱼,别无它事。”与繁忙的世俗生活相比,隐居的生活是多么的悠闲潇洒。“活计”一词不仅把两个生活场景连接在一起,对比鲜明,使诗歌的主题感情得以凸显,更是把诗人洒脱自在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如果没有生活的积淀,不能准确地理解“活计”的意义和内涵,学生就很难深入理解诗人的感情世界。
用生活对接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诗,在生活中体味诗,在生活中与诗人的情感交流,诗的意境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诗的情感才能渗入我们的心田,在诗歌文本的深耕中,我们才能获得读诗的愉悦和美感。
[作者通联:山东临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