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
2020-09-15德治
德治
“力”是指身体器官的效能,通常叫作能力。比如人的视力、听力、握力等。摄影人应该具有三种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这“三力”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摄影家应有的素质,是摄影作品能否脱颖而出成为上乘之作的先决条件,它体现着摄影人的基本功力和技艺水准。因此,优秀摄影家的观察力是敏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表现力是超凡的。
一、观察力
所谓观察,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察看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行为。摄影家的观察力,是指摄影人对生活的图-1体验、感知和思考的能力。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事实正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仔细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修炼发现美的眼力。
1. 观察力的敏感性
观察力的强弱取决于拍摄者观察事物是否敏感,能否及时发现美,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审美主观取向。如果一个人的审美取向有所偏好,或者拍摄目的单一,就很可能会对计划拍摄目标以外的其他事物的美视而不见。
(2)美感符号储备。如果摄影人的美学知识、美感语言符号储备甚少,那么他对美妙、多变、神奇的光影、色彩和线条等感情语言的理解和发现就可能会反应迟钝,甚至没有感觉。
(3)预见思维能力。预见思维能力是观察力最高境界的体现。摄影造型艺术,除了表现在如何巧妙地掩饰那些与主题无关的物体,合理地放大美感诱发点以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具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加以判断,预见事物发展的思维能力。如图2-01《靓翅》,几经观察我发现黑头噪鹛十分活跃,很少有伫立良久的表现,在10秒钟之内一定会做出振翅欲飞的习惯动作,而且其翅膀张合速度极快,转瞬即逝,只有当黑头噪鹛展翅时才能显露出它那翅膀羽毛上蓝黄相間的艳丽色彩。于是每当我看到它落到树桩上便开始默默数数,快到10秒时便按下快门,以高速连拍模式拍摄,捕捉到了不少靓丽的画面,图2-01就是其中一幅。
拍摄自然风光作品,如果有观察预见能力同样可以抓住先机,胜人一筹。如图2-02《祥云冠顶》的拍摄过程,那是2009年6月的一天,我从齐齐哈尔市区去往明月岛采风,刚上船就看见远处有一股旋风,犹如倒立的笤帚在地面上旋转移动着,而且越来越大,不多时就在天空中形成了蘑菇云,如图2-03《蘑菇云》所示。我下意识地预感到一定会有奇观出现,果不其然始终旋转着的蘑菇云演变出了龙卷云,如图2-04《龙卷云》,船一靠岸我撒腿就往景区里跑,试图找到与之相配的景物。终于在一个楼阁前,我停下脚步,心满意足地拍摄了图2-02的画面。不多时龙卷云就散开了。如图2-05《即将散开的龙卷云》,从旋风逐渐形成积雨蘑菇云,再形成龙卷云,直到龙卷云散开,历时不过30分钟,如果没有预见性思维就不会跑步去寻找与之相配的景物。拍摄单独的龙卷云,只能是对自然景观的记录,配上风景区的建筑就不同了,作品画面不但建立了主体与环境陪体的关系,还具有了记录价值和审美价值,甚至是商业价值。
2. 观察的主要对象
(1)观察寻找主体的外部特征和典型形象。观察过程中,要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表现原则,寻找出被摄主体的外部特征和最具有表现力的典型形象。
如图2-06《生命的更迭》,作品主题思想是赞美植物的生命力。作为画面主体,胡杨的典型特征是生命力顽强,被人们描写为“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这幅作品将胡杨树叶的繁茂、树枝的劲美、树干的粗壮、树皮的皴裂等外部特征都表现了出来,尤其将胡杨新生的活树、站立着的死树和已经倒地的老树枝干三种状态集于一个画面,利用傍晚的逆光和天空散射光造型,以天地为环境背景,突出了胡杨的外部特征、典型形象及其生命历程,并以黑白格调来表现,有效地营造了生命礼赞的肃穆之感。
(2)观察寻找理想的造型光线和拍摄方位。造型光线和拍摄方位具有再塑画面线条结构形式的作用,所以,寻找出合适的造型光线和比较理想的拍摄方位,是决定造型成败的关键。
如图2-07《鸟影》,在退潮后的海边湿地,有几只白鹭在水中觅食,这样的情景司空见惯,很难让人产生拍摄的冲动。可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我发现在逆光方位,泥潭与水面形成了剪影般的高反差效果,其中一块水面酷似一只鸟的头部轮廓,构成了比较完美的画面图案形态感。于是我按下了快门,取得了平中觅奇的效果。
(3)观察寻找理想的环境背景和拍摄时机。环境背景是摄影艺术作品构成的重要元素,尤其是生态摄影题材,环境背景的重要性不亚于主体造型,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语言的表现。在拍摄前可以通过观察事先选择好环境背景,然后等待趣味中心的嵌入和最佳拍摄时机。
在众多人拍摄同一目标主体时,孰优孰劣关键取决于陪体环境的表现,如图2-08《早操》,2008年12月摄于山西平陆。当时我原本是到河南三门峡拍摄野生天鹅,但据当地影友介绍说,天鹅每天清晨到黄河的对岸山西平陆“用早餐”(那里有人按时投食)。于是,第二天早晨我和同伴先于天鹅赶到了黄河对岸。当时晨雾弥漫,空茫一片,幸好还有一条隐约可见的河堤划出了地平线。通过观察我预判天鹅出现的方位,寻找到比较理想的环境背景后,完成构图,支开三脚架,固定好机位,等待天鹅的出现。当晨雾略有消散时,天鹅一拨接一拨地从天空中隐现出来,接踵落于水面之上。终于,有8只天鹅飞进了预设的画面之中,我使用遥控器不失时机地掀动快门,完成了《早操》这幅作品。在天鹅还没有进入构图画面的过程中,我手持另一部相机,瞄准天鹅不断地抓拍,然而,所有手持拍摄的画面都不及事先选好环境背景的这一幅有美感。《早操》作品画面具有自然的黑白色调,近浓远淡,层次分明,做伸展运动的8只天鹅与背景环境形成了动静对比和幽美的意境。
3. 观察的方式方法
拍摄纪实类的作品,不能漫不经心毫无思想准备地去观察,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
(1)勿扰被摄对象。不可惊扰被摄对象是成功捕捉真实生动画面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人类和一切动物,一旦感觉到自己被别的人或动物关注了,就会体现出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失去原有的自然状态。所以要在隐蔽或确定不会骚扰被摄对象的前提下进行观察。只有被摄对象不受干扰才能轻松自如,我们才能观察到自然、真实的情景。
(2)优先选择内容。在纪实摄影中,观察内容存在一个优先选择观察什么的问题。如果拍摄风景等静态类的景物,应优先观察被摄主体的形态是否完美,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奇特之处,然后再观察画面构成是否具有美感,造型光线是否理想,从什么方位拍摄才能取得最佳视觉效果等等;
如果拍摄野生动物等行踪不定的物体,应在了解被摄对象活动领域范围的基础上,优先观察被摄主体所在的生态环境是否具有典型性,然后再观察画面构成是否完美,现场光线是否有助于造型等等;
如果拍摄新闻类的题材,则应优先观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因由路径何在,然后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观察选择能够说明问题和突出主题和主体的最佳拍摄点。
(3)多方收集信息。觀察的目的就是要多方收集信息,掌握被摄对象的基本表现规律。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走马观花式的观察很难找出事物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打听当地知情者或有经验的同行,了解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再去观察,而且是观察的时间越长越好,次数越多越好,角度越新越好。如此才能掌握被摄对象的表现规律,从而拍摄出好作品。
二、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能力。对于摄影艺术造型而言,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是通过观察采集信息,然后在大脑中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从而构思出新的物像表现形式的能力。
1. 想象力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之所以说想象力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因为,作者通过想象力进行构思创作,作品借助人的想象力传达内涵信息,读者只有运用想象力才能更深层次感受作品的价值所在。
前苏联摄影家加蓝宁曾经说过:“我力求要拍下来的不仅是眼见的东西,而且还有想到的东西。”我们在摄影创作时应该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能够让读者受到感染、得到启发、感到愉悦的好作品。
2. 想象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
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但是,想象不是凭空胡思乱想,而是通过观察对已经感知的客观存在信息,围绕既定的主题思想或审美法则去展开想象。而且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与摄影艺术造型关联比较紧密的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只有学习和掌握了这些方式方法才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想象,找出恰当的表现形式,从而塑造出完美的视觉艺术形象。
3. 对摄影创作的想象是多元的
对于摄影创作中的想象即为摄影构思,这种构思是十分活跃的,贯穿于摄影创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且是多元化的
(1)对画面主体形态的想象。 主要是调动形象联想、抽象联想来想象主体像什么、能够产生什么样的视觉效应等等。可以体现在此物似彼物,也可以体现在对主体行为、动作的联想,从而升华被摄事物,赋予它一定的含义和可读性,如本书封面图《盼》,画面主体苍鹭在盼什么,令人遐想。
(2)对画面构成关系的想象。需要我们展开逻辑推理进行联想。有时被摄主体既无特殊意义也没有形态上的典型特征,但是与其周围的陪体或环境背景联系起来,根据逻辑推理关系也许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画面意境或情趣,成为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如图2-02《祥云冠顶》,画面中的主体中国古典式楼阁并不出奇,但是与画面陪体龙卷云联系起来则意境顿生,给人以难得一见的奇观景象和征兆吉祥的联想。
(3)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想象。摄影艺术作品不仅注重唯美,还须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在纪实摄影采风中,对所见所闻的客观现象要加以形象联想、抽象联想、逻辑推理等,捕捉具有主题思想性的画面,发挥照相机可以记录和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如图2-09《道耶商耶》,2002年我在东北某风景区看到一个道长和一个道姑在一起售卖旅游商品,对此情景疑惑不解,难道国家相关部门不给他们“生活费”了吗?是谁允许他们堂而皇之地在道教圣地做贾经商呢?他们的行为不忤逆道规吗?一连串的疑问,引起我的种种遐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也就见怪不怪了,也不会按下快门。
三、表现力
表现的词意有三:一是表示出来,二是在行为或作风中体现出来,三是故意显示自己。
摄影人的表现力,应该是在摄影创作时,将自己观察、想象、构思形成的艺术画面,进行物化表现出来的能力。
1. 摄影表现力体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摄影人所拍摄的作品比较随意,缺乏主观意识的融入,只是简单地记录和还原景物,属于初学者的表现能力。
第二阶段:摄影人在主观上有明确的创作理念和构思过程,讲究用光、构图等表现技法,并且能够在摄影作品中体现出来,属于具有一定经验的摄影家的表现能力。
第三阶段:摄影人具有较高的创意水平和拍摄技巧,其作品像名家的书法和绘画一样已经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比如一提到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先生,就会想到他的集锦摄影风格,在摄影作品中故意显示自己的个性风格。这种“故意显示”不带有贬义性,恰恰体现出了这是摄影大师卓尔不群的表现能力。
综上,三个阶段的表现力可以概述为再现能力、表现能力和超凡的创作能力。
2. 表现力强弱在于感染力大小
超凡的表现力是摄影爱好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表现力的水平从行为上难以考量出高下,观察力、想象力和摄影技术上的表现力,最终都要体现在作品之中。摄影作品的表现力强弱,主要看其画面所构成的语境是否具有感染力。而且这种感染力不仅仅产生于前期拍摄,后期调整也是摄影造型的继续,是提高表现力的手段,从而创造出感染力。如图2-10《示威的猫头鹰》,这是从贩卖野生动物者的手中解救出来的众多雕鸮中的一只,它躲在黑暗的角落不断张合嘴喙发出哒哒的警告声,同时做出俯身翘臀、抖动羽翼的动作,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我。不是它的行为打动了我,而是我想到了它那迅速翕张的羽翼将会构成难得一见的图案,于是我急忙将照相机贴靠在铁丝网上按下快门。结果就幸运地拍到了张开的羽翼,但是出现了两处不理想,一是没有来得及调整快门,速度不够快,致使影像有些模糊;二是使用200mm焦距镜头又限定了物距,使得景别视场过大,主体所占画面面积不够大,缺乏视觉冲击力。为了弥补这些缺憾,通过后期剪裁和锐化图像,从而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提高艺术表现力的基本方法
怎样才能提高艺术表现力是摄影爱好者经常提问的话题,诸如:“怎样才能拍出好作品?”“为什么看着挺好,拍出来就没那么好了?”等等。对此,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功课:
(1)打好基础。学习摄影造型艺术,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打好基础并不难,认真阅读两本书即可:一是照相机使用说明书,反复通读照相机使用说明书,了解照相机的全部功能,取得使用工具的正确性和自如性;再读一本像本书这类摄影经验之谈的入门读物,掌握摄影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造型法则。
(2)加强修养。超强的摄影艺术表现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议摄影人广泛地去了解其他门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技巧,借鉴各种艺术造型语言,掌握形成美感的规律,练就较高的审美能力,并与摄影技法相融合,从而培养出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摄影艺术作品。
(3)勤于实践。建议影友照相机不离身,不放过任何拍摄时机。俗话说“熟能生巧”,只看书不实践是不行的,如果想快速提高摄影造型水平,不妨先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学习各种技艺起步阶段,训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如同书法上的“临帖”一样,先临摹,再创作,循序渐进,假以时日,必定获得提高。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先生倡导的“先‘开荒后‘打井”的说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努力提高摄影人自身的艺术修养,需要横求其博,纵求其深,丰富学识,融会贯通,借以练就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凡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