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现状与创新策略

2020-09-15马婷婷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长城文旅

马婷婷

文化旅游产品成为文化和旅游元素融合发展的新产物,随着我国居民中等收入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提升,文化旅游产品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消费必需品和生活必需品。河西走廊文化资源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在甘肃省都具有优势,但是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类型是资源依赖型,容易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旅游大发展的趋势,对河西走廊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创新研究和发展具有必要性和时代性。

引言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旅游产业不断延伸和扩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旅游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在旅游业中融合文化产业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方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紧密联系和迅速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大产业,产业发展中,产品创新和发展无疑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旅游产品涵盖文化和旅游要素,并在两者的相互交融下形成独特的产品。文化旅游包含旅游与文化这两个因素,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与优势,可以进一步增强地区文化自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河西走廊文化资源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具有优势,但是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旅游大发展的趋势,对河西走廊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河西走廊文旅研究现状

2018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合并,文化和旅游产业从机制上开启融合发展,我国学者也开展了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大量研究。主要归纳为文化旅游概念和界定、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关系研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文化和旅游的理论性研究成果较多,各重点旅游目的地也有很多文旅结合模式的研究。河西走廊作为甘肃省重要文化旅游资源聚集地,相关研究主要有:傅才武等(2019)以河西走廊为中心进行了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构建,分析文化旅游行业开启“文旅体用一致”的新阶段发展,建立新的解释框架,创新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和政策,揭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邵东波(2019)研究了“旅游+网络服务平台”下的河西走廊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赵宏亮(2018)进行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河西走廊旅游发展探究;柳红波等研究了河西走廊文化遗产特征与旅游开发策略。河西走廊的文旅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旅资源开发和产业研究方面,对旅游产品的创新仍然不足。

二、河西走廊文旅发展背景

2018年1月24日,甘肃省省长唐仁健在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做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文化旅游成为甘肃省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支柱。2018年6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甘肃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9%;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甘肃省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甘肃省加快培育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旅游强省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大力开发经典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业态升级,打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品牌,连续成功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扩大敦煌的海内外旅游影响力。同时,甘肃省文化旅游厅加大和国内外各大旅游媒介和合作力度,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视频作品,推出代表性文化旅游商品,甘肃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启动。

三、河西走廊文旅资源特征

(一)河西走廊文旅资源的优越性

河西走廊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经历了古代的文化发展之后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河西走廊中,包含敦煌、张掖以及武威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5处世界级文化遗产。与此同时,河西走廊中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60处,省级200多处。这些文化保护单位的类型多样,除了古代的遗址之外,还有多种古建筑、石窟寺等。这些古遗址涵盖了多个朝代与时期,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为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当代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原材料。

(二)河西走廊文旅资源分布特点

河西走廊的名称是因其处于黄河以西、位于狭长的走廊得来。这一独特的地理和地势特点决定了当地居民的分布和活动规律。在丝绸之路兴盛的时期,河西走廊为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河西走廊狭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了带状和点状,主要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贯穿在周围节点城市分布。这与廊道式的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相符合,有一定的区域集聚性,同时在区域内部具有关联性。

(三)河西走廊文旅资源的脆弱性

目前,河西走廊的文化资源展现出了稀缺性和脆弱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再生和不可被替代的,虽然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推进,这些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文化遗产也受到自然风化的作用和流水侵蚀的作用,使资源保护工作势在必行。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对河西走廊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使当地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冲击,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很多壁画与二氧化碳发生作用之后出现了变色情况,这主要是参观游客数量多、壁画周围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的。

四、河西走廊文旅资源开发现状

丝绸之路是甘肃旅游定位的大主题,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河西走廊是甘肃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因此,古往今来,丝绸之路的繁荣兴衰在河西走廊留下重要的歷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甘肃省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河西走廊就拥有5处,分别是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玉门关、锁阳城和悬泉置,这些文化遗产集中带状分布在河西走廊上。甘肃省国家重点文物单位有152处(包含第八批公布名单),其中酒泉21处、张掖19处、武威13处,在全省排名前五。在数量和质量上,河西走廊文化资源代表了甘肃省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概括为丝绸之路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民族文化。

(一)丝路文化旅游开发

丝绸之路是由汉武帝开通的,在当时仅是一条商道。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化,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同时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在开通初期,河西走廊地区的商业贸易就开始变得活跃,尤其是周边的敦煌、张掖等城市都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点。多种多样的文化开始在河西走廊地区交融,使当地形成了多样化的丝路文化。丝路文化衍生出佛教文化、石窟文化等,这种文化既有当地特色,同时也包含外来文化的特征。近年来,甘肃省推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旅游宣传语,极大拓展丝路文化的影响力,在海内外游客心中刻画出丝路文化符号特征的甘肃形象,其中,“飞天”形象尤为鲜明。《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敦煌盛典》等高水平演出在兰州、敦煌等地常规演出化,《乐动敦煌》《敦煌韵》等沉浸式演出进行了小规模巡演。在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方面,甘肃省文旅厅和马蜂窝等新锐旅游媒体平台合作推出“一包如意走丝路”文创产品以及线上互动,省博物馆推出丝路文创产品。推出《河西走廊》《嘉峪关》等高水平的纪录片,市场反应良好。但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还处在初步阶段,丝路文化有大量挖掘空间。

(二)长城文化旅游开发

在丝绸之路通行时,长城是保证通行顺畅的重要屏障。在河西走廊的长城主要是汉长城和明长城。汉长城的修筑时间比较早,在西汉统治者占领了河西地区之后就开始修建,该长城从令居出发,经过了天祝、永昌、敦煌、玉门关等地。而明长城则主要延续了汉长城的这一路线,将嘉峪关作为最西段的起始位置。在河西走廊,可以同时看到汉朝和明朝这两朝的长城,在山丹县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使山丹获得了“长城露天博物馆”的美誉。在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长城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摇篮,很多文化产品都将长城作为对象,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长城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比如长城的造型、布局都体现了建筑的艺术,而长城的雕饰和绘画也闪烁着艺术的价值。2019年,嘉峪关启动“长城文化+研学旅游”项目,通过研学旅游带动长城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同时长城文化赋予研学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武威古浪也启动长城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敦煌启动了“复活”悬泉置的重大项目,恢复历史上悬泉置的原貌,重现河西走廊长城文化。

(三)红色文化旅游开发

1936年,我国工农红军组成了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在这里与敌人开展了长达4个月的战斗。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我军数量较少而惨遭失败。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工农红军仍然展示出了不屈的气节和艰苦作战的品格,在河西走廊征战的过程中曾经歼灭敌军5万多人,在河西走廊的5座城市中都留下了红军们英勇抗战的遗迹。后人为了纪念这些红军,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多个纪念馆。其中,张掖高台是战斗最惨烈,也是工农红军死伤人数最多的地区,在这里,约有4 000名指战员再次受到敌方军队的围攻,几乎全员牺牲。为了纪念在这里牺牲的工农红军,后人在此建立了高台烈士陵园。目前,这一陵园已经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反映我国红西路军的重要历史纪念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目前,河西走廊红色旅游资源主要用作省内红色主题教育、党员教育基地,发挥了应有的教育性,但旅游属性没有深入挖掘。

(四)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河西走廊也被称为民族走廊,这是由于在历史不同的发展时期,有很多民族曾经在此定居。现在,河西走廊地区仍然是多民族的聚集区,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在发展和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河西走廊地区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在河西走廊地区生活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明。比如当地的裕固族在文学、音乐以及传统服饰等方面都有与汉族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同时还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多种特色民族文化都成为河西走廊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张掖地质公园、丝路花海田园综合体和民族文化融合,在景区内融入民族表演和主题活动,丰富了景区文化。目前,民族文化的展示主要通过民族歌舞演绎方式,《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千年华锐》等大型民族歌舞在各地市、兰州、省内高校上演,演出场次仍然较少。

五、河西走廊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策略

(一)“文化遗产+线上引流+线下展示+研学考察”,打造精品文旅产品

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人类需要长期保存的重要事物。首先,对于河西走廊来说,需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优势,加强对该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互联网旅游营销渠道已经成为青年群体首选,利用互联网推广河西走廊文化遗产,利用视频、游戏、文字、照片等形式,利用流行的互联网短视频网站、APP、旅游工具网站、旅游分享网站吸引线上游客,用流量带动线下旅游动机形成。河西走廊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研学旅游的理想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以在河西走廊充分学习、考察丝路文化。利用河西走廊丰富的宗教文化开发宗教类的研学旅游产品,比如可以将佛教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作为主线来开发与佛教相关的研学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突出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文化与民族文化,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佛教信仰者前来参观。其次,还可以利用河西走廊的长城文化来开发与古代文化遗址相关的研学旅游产品,将嘉峪关长城作为开发主线,结合区域中丰富多样的遗迹和遗址,以时空构建为视角,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知识,突出河西走廊文化遗产的特色。最后,利用河西走廊的红色文化,开发以纪念馆和博物馆为中心的静态旅游产品,通过搜集和整理历史文物复原历史,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将历史展现在观众面前,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利用文艺演出和真人秀参与等模式,对红色革命故事进行体验性创新设计,让游客能够角色化参与故事,拉近历史的距离感,掀起红色研学热潮。

(二)“民族民俗文化+现代演艺技术+影像构建+文体节庆”,打造引流文旅产品

河西走廊从古至今都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该地区在地域上具有封闭性,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资源。其中,凉州贤孝、敦煌民歌、民乐顶碗舞、夜光杯雕、凉州宝卷等都是河西走廊文化的重要文化象征,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首先,河西走廊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开发民族民俗类旅游产品。首先,可以开发演艺类的旅游产品,将河西走廊地区民俗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杂技表演等都通过文化演出的形式展现给游客,同时利用现代化的舞台效果和灯光音响技术打造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产品。其次,根据民族文化的特征,开发以节庆为主的旅游文化产品。比如可以将藏族的婚礼、裕固族剪马鬃活动进入旅游文化中,同时还可以将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加入活动中,增强文化的趣味性。旅游节庆活动可以在短时间聚集到大量游客,打造主题文化节庆活动,可以丰富活动内容,深化活动内涵,以旅游节庆为载体,充分利用现代演技技术、影像构建技术,展示河西走廊少数民族风情和风俗,形成传播性强的作品,对民族民俗文化起到传承作用。

(三)“文创产品+游客体验+现代审美”,打造特色文旅商品

传统的河西走廊特色的旅游商品主要可以分为工艺品和特产这两部分,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目前,旅游商品都是通过导游推介和购物店购买的形式销售,渠道单一,企业利润不高,社会影响欠佳,阻碍了旅游商品的产业发展。河西走廊应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对旅游商品进行创新和改造,打破原有的“推介-展示-购买”模式。河西走廊的“飞天”“佛像”等文化元素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应和现代工艺和审美结合打造产品,例如“故宫彩妆”等文创产品大火,丝路文化也可以和现代饰品、家居用品、日化用品、旅行产品等结合,打造独特文创用品。传统的旅游购物是“游览+购买”模式,不能更好增加游客購买乐趣,应设计出更多“游客体验+购买”模式,让游客能够参与特产、手工品采摘、制作等过程,增加体验的乐趣,例如,酒泉的夜光杯现场定制、张掖特色剪纸体验、凉州水陆画的绘制等。另外,旅游特色美食也需要文化包装,打造地方美食城品牌,可以提高旅行中的团餐质量,变为美食体验,让游客自由选择,自助用餐,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六、结语

在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提高游客的体验感,河西走廊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丝绸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方面的特色,赋予旅游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新文化遗产类、民族民俗类以及特色旅游商品类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品质,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创意性需求。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长城文旅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守护长城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