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幼儿角色游戏的同伴交往能力研究

2020-09-15张欢欢包万平

中国教师 2020年9期

张欢欢?包万平

【摘 要】角色游戏是幼儿钟爱的游戏类型之一,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与同伴进行交往,进而提升了同伴交往的能力。研究发现,目前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存在诸多问题,常见的交往被动、协商能力差、缺乏分享意识、拒绝同伴参与等,都与幼儿园内部设置、教师管理等有重要关系。为此建议幼儿园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充足空间,减少幼儿因拥挤发生的冲突行为;合理投放材料,提升幼儿分享意识,促进协商能力发展;教师要协调角色分配,細致观察,适时介入,成为幼儿同伴之间交往互动的引导者。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 同伴交往能力 幼儿社交

同伴交往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1]28,《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的目标明确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2]。而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最典型的游戏之一,其中幼儿与同伴交往行为时有发生。但同伴之间的交往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角色游戏中提升同伴交往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一、幼儿角色游戏的同伴交往能力及问题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幼儿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感受、适应、处理和协调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主要表现在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和亲社会行为四个方面[3]。

1.幼儿角色游戏中社交主动性

主动性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主动性强的幼儿对事物容易有积极的反应[4]。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中更能激发幼儿交往主动性,由于角色游戏情节的趣味性,会吸引更多旁观的幼儿加入到游戏当中,并主动与游戏中的同伴进行交往。这种快乐主动的交往为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现实角色游戏中幼儿社交主动性存在问题表现在不善于成为游戏的领头人、不会协调冲突两个方面。第一,受幼儿“自我中心”影响。经观察发现,大多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都会坚持按自己的想法玩游戏,不太会主动干涉同伴的游戏,很少会有一个领头人出来组织游戏。如“超市”游戏中,收银台前“顾客”排队等待结账,一旁的“销售员”则站在货架旁。这种被动交往的现象在角色游戏中时有发生,但却少有幼儿带头主动帮忙。第二,在角色游戏中面对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很少有幼儿站出来协调冲突。如“警察”游戏中,明明和浩浩为“警察”角色发生争执,而一旁“行人”则在准备自己的道具,并不关心谁当“警察”。对于不在意同伴之间的冲突,很少主动上前协调冲突的现象,可能与幼儿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由于学前期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萌芽期,还不能完全同成年人一样很快地判断是非[5],这也可能成为幼儿很少主动去协调同伴之间冲突的原因。

2.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要有文明的语言习惯,能够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1]21,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的大量对话体现着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而在这些对话交流中发现幼儿能够在不同角色游戏情境中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为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还存在使用面部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与同伴进行交流的情况,如“交警”游戏中,两名“交警”同时亮起红灯,在“行人”提示下,两名“交警”互相望了一眼,其中一名迅速换成绿灯。可见,幼儿用非语言方式与同伴交流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同时也促进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由于不能很好领会同伴的意图而使游戏终止。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3~7岁幼儿在言语交流时只谈自己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性[6]。由此,幼儿在交流中仍然以自我中心为主,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地领悟同伴的意见。如“体检”游戏中,金子没有听从果果说的等她回来才开始“打针”的意见,就开始给“病人”打针,导致游戏结束。在游戏终止后,经与双方幼儿讨论,发现他们都想让游戏更好地进行,但在游戏过程中,却很难理解同伴之间的意图,从而影响互动效果。

3.幼儿角色游戏中的社交障碍

角色游戏中幼儿的社交障碍主要表现在游戏过程中作为旁观者、受到同伴冷落、从不发表自己意见、与同伴交往时遭到拒绝、与同伴发生冲突五个方面。

幼儿角色游戏中前三种社交障碍的情况较少出现。首先,作为旁观者,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只要到了角色游戏时间,幼儿总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到游戏中,尤其是中班幼儿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自发进行角色游戏。因此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作为旁观者的情况很少出现。其次,受到同伴冷落,在游戏中他们积极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与各个角色进行交流,愉快地与同伴进行游戏,很少看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受到同伴冷落的情况。再次,不发表意见。角色游戏是一种集体性的游戏,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创设游戏情景、表达自己对游戏的意见,从而促进角色游戏顺利开展。

在现实中角色游戏中较为常见的社交障碍是遭到同伴拒绝、与同伴发生冲突两种。第一,角色游戏中,偶尔会看到部分幼儿被游戏中其他幼儿拒绝,或对有些幼儿加入游戏表示不满。如“餐馆”游戏中,其他小朋友对突然闯入想当“厨师”的明明表示了拒绝。由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可知,学前期幼儿正处于自主感、主动感建立时期,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主动参与同伴的游戏被拒绝,无疑会让幼儿感到羞愧或内疚,不利于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

同伴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在角色游戏中经常看到,如上述“警察小偷”游戏中,明明和浩浩争抢“警察”的角色;“超市”游戏中,“两名顾客”争抢“八宝粥”。观察发现,幼儿之间常会因为角色、游戏材料的选择、游戏的玩法等发生冲突,若冲突不加以制止,幼儿就会出现你推我搡的攻击性行为,影响游戏的进行。

4.幼儿角色游戏中的亲社会行为

角色游戏中幼儿亲社会行为分为游戏中能够和其他幼儿合作,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同伴、关心小朋友,乐于帮助其他小朋友,能够与被拒绝幼儿或孤立幼儿相处五方面。

幼儿角色游戏中合作、关心、帮助这三种亲社会行为发展较好。第一,在王美芳和庞维国对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进行的观察研究中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是最常见的[7]。角色游戏是幼儿集体完成的游戏,游戏中涉及不同的角色,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如“娃娃家”“超市”“餐馆”等都需要承担各个角色的幼儿互相合作,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第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在现实生活中幼儿感受到亲人、老师等其他人的关心,因此也会把这些经验反馈到角色游戏中。如“护士”游戏中,“妈妈”关心“刚打完针的宝宝”;“警察”游戏中,“警察”关心“迷路的小朋友”等,这种简单却充满关爱的交流互动,对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在幼儿周边也从来不缺助人为乐的实例,因此在角色游戏情境中也经常会看到幼儿角色之间的互帮互助。如“宝宝”帮助“妈妈”做家务,“警察” 帮助“行人”过马路等,在游戏中体会到的互帮互助也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在现实中,角色游戏中较容易出现拒绝幼儿和缺少分享等问题。第一,受幼儿好模仿心理特征影响,观察发现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在一组角色游戏中被拒绝,其他角色游戏组幼儿也不会主动邀请被拒绝幼儿参加游戏,使得被拒绝幼儿处于忽视的地位。这样无论是对被拒绝幼儿还是其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第二,受幼儿“自我中心”影响,3~6岁幼儿的利他行为极少出现,通常不太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同伴。如“娃娃家”游戏中,豆豆拿走冰箱中的所有“蔬菜”,而对也需要“蔬菜”的糖糖置之不理,甚至对糖糖“借菜”表示拒绝。可见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选游戏材料或者游戏角色时,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未想到他人的需要。这样不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

二、角色游戏中提升同伴交往能力的建议

1.提供足够的空间,减少幼儿因拥挤发生的冲突行为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角色游戏空间,以保证幼儿能够尽情地进行游戏。研究表明,游戏场地的缩小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降低游戏行为的社会性[8]41。

如上述“超市”游戏中,结账顾客进入“娃娃家”区域,这样势必为冲突行为的发生埋下隐患,成为同伴交往互动的阻力。因此幼儿园首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大的活动室;其次活动室内各个区角空间的设置要合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角色游戏环境。

2.合理投放材料,提升幼儿分享意识,促进协商能力发展

学前期是幼儿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幼儿园应提供能够支持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玩具和材料[9]。但对于投放材料的数量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过多会造成材料的浪费,过少则会使得幼儿发生争抢,影响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在上述“超市”游戏中,两名幼儿争抢一个“八宝粥”,“娃娃家”中只有一名幼儿拿到了“蔬菜”,而另一名幼儿处于焦急的等待状态。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要通过仔细观察,及时为幼儿投放材料。在为幼儿投放材料过程中,一是要做到材料均衡投放,保證各种类型材料均有涉及,丰富的材料类型,会引发幼儿对材料的交流和探讨,增加同伴交往的机会;二是要保证投放材料的量,足够的游戏材料满足了幼儿担任同一角色的需求,减少幼儿冲突行为的发生,同时又能增加幼儿的分享行为;三是要注意多投放低结构游戏材料,对于小班幼儿投放逼真的材料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但对于中大班幼儿,低结构的材料更能刺激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促进同伴协商能力的发展。

3.协调角色分配,以体验不同角色的经验来促进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角色分配上,要保持公平性。一方面要做到主次角色分配的公平性,如在“警察”游戏中,明明和浩浩因为争抢当“警察 ”发生冲突,虽然角色是由幼儿自主做出选择,但在幼儿选择角色发生冲突时,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幼儿做出选择,让每个幼儿都能够体验主次角色,知道各角色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保证幼儿选择每一个角色机会的公平性,教师不能因为幼儿扮演某一种角色出色,而自作主张代替幼儿做出选择,因此要帮助幼儿协调好主次角色的分配,让幼儿能够体验各个不同角色,因不同角色所使用交流互动、言语表达的方式等的不同,因此也会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

4.灵活变换游戏主题,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全面发展

在角色游戏主题的设计上,一定要根据幼儿自身的需要随时调整游戏的主题和节奏,调整游戏的主题让幼儿感受到不同主题之间的交往互动方式,使得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方面有一个整体的发展。如“娃娃家”的游戏中,“爸爸、妈妈”会为了更好地照顾宝宝而发生更多积极主动交流的行为;“警察和小偷”的游戏中,“警察”能够克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做到“不打小偷”,减少在游戏中的冲突性行为,促进同伴之间更好的交流;“小小护士”的游戏中,“小护士”对“病人”的关心能促进幼儿同情心的发展,增加同处于不利处境的幼儿的交流和帮助;调整游戏的节奏,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整个游戏的主宰者,这就需要教师有时间块概念,根据幼儿良好的状态和烦躁的情绪做出判断,从而决定是否延长或缩短某一角色游戏的时间块。例如,幼儿对于“小小交警”或“超市”“餐馆”等的游戏主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么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兴趣需要延长某个角色游戏的主题时间,满足幼儿对于此类游戏的需求,让幼儿在一个不被催促的环境中尽情玩乐,保持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持续性和积极性。总之,调整角色游戏的主题和节奏都需要顾及幼儿本身的情况,照顾幼儿已有的经验、观察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需要等,只有满足了幼儿各方面的需要,幼儿才会在角色游戏的环境中更加自如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协商,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5.细致观察,适时介入,成为幼儿同伴之间交往互动的引导者

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一方面要成为最敏锐的观察者[8]134,需要对幼儿游戏全程进行细致观察,如“超市”游戏中,“两名顾客”因争抢同一个“八宝粥”发生冲突;“体检”游戏中,金子和果果未发生真正的协商产生误解等,这些重要时刻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及时介入,以便支持幼儿进行更为复杂的交往行为[8]314。教师要以游戏者的身份来进行介入,如在看到“两名小顾客”争抢一个“八宝粥”时,教师可以假装是“顾客”来退回“八宝粥”,便化解了幼儿之间的冲突。教师的适时参与对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亲身示范为幼儿与同伴交往做榜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3] 张元.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42-44.

[4] 吕彩萍.提高幼儿活动主动性的策略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53.

[5] 刘梅.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07-208.

[6] 张明红.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

[7] 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5.

[8] 霍力岩.发展适宜性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9] 刘炎.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1.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