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教学内涵解析
2020-09-15何捷陈学鹃
何捷?陈学鹃
【摘 要】统编古诗词教学应充分认识课后练习的编撰特点,分析其特征属性,明确其类型划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积累,确保基础性,同时在教学推进上注重渐进性,在教学设计上注重适度性,让其真正为有效教学助力。
【关键词】古詩词 课后练习 教学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编撰时尤为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担当者。较之其他版本,统编教材所收录的古诗词呈现起步早、容量大、体裁广的三大特色。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教材中就出现古诗,直至六年级下册,小学全学段十二册共选古诗占所有选篇的三分之一。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古风、民歌,到承载盛唐气象的律诗、绝句,再到风格独特的宋元词曲、明清诗品,统编教科书中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成为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之石”。统编教材编撰了三大系统,单元导读为“导航系统”,课文内容为“内容系统”,其他的辅助设计为“助学系统”。“助学系统”中的“课后练习题”成为教学的关键切入点与重要抓手。
一、特征分析
笔者通过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全十二册古诗词教学中的“课后练习题”分析发现,其设计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第一,充分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不同学段的不同课程做了阶段性目标设定。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充分依据课标研制,与课标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为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真实有效地落地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课标第二学段针对着古诗词教学,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教学目标。其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为这一目标表述的关键点。在统编教材三、四年级上、下册的古诗课后练习中,就特别注重对这三个关键点进行应对,设计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等练习题。
第二,充分关注各学段学生的学习特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目标的向度,由较低层级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到较高层级的评价、创造,呈现出逐级提升的发展趋势,且各级目标还形成密切关联。可见,不同学段的学习具有不同特质,具备相对集中的能力落脚点,需要在具体学习实践中予以强化。统编教材古诗词课后练习的设计,充分关注了这一特性,做了梯度推进、缓步提升的设计。例如,第一学段的课后练习特别注重积累,毫无遗漏地提出“朗读”与“背诵”的要求,设计了 “读一读,记一记”这一有助于“记忆”目标达成的练习,同时兼顾“想象”与“表达”能力的发展,设计了“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练习题;第二学段更加侧重对诗意的理解与体会;第三学段则关注诗歌的情感,注重评鉴能力的养成,设计了“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等练习题。
第三,充分遵循古诗词学习的传统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记忆、积累,是古诗词学习中的传统方法。古人也提出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学习观。在私塾教育中还有先对经典篇章进行诵读记忆,之后再逐句批注解释,最后才进入仿写创作课程设计。虽然古今时代变迁,学习路径、方式及意义、功能等有所发展,但最为精髓的理念可以秉持。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充分遵循了“古法”,保持了古诗词学习最优良的传统。例如,几乎每一组课后练习都设计“朗读”的练习,并指定背诵部分篇目。第二学段开始注重对个别诗句的解释,频繁设计了“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的题型。第三学段更多提出“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要求,同时,关注古诗词的表达形式的学习,设计了针对“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的思考与练习。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十二册的古诗词课后练习设计中,有两处选做题,分别为五年级下册的“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和六年级下册的“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其中一处指向基于古诗词内容与想象的创意表达,另一处则服务于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鼓励查找资料,对接现状,让古诗文在今天的生活中“复活”。
二、类型划分
笔者将全册古诗词课后练习题做个类型划分,大致可以将它们分别归属在语言积累、意蕴理解、能力提升三个类型范畴内,每个范畴又可以再分出一些小的类别。小学1~6年级12册教科书古诗词的课后练习中,朗读、背诵的练习占比均为100%,默写占比为27.9%,对诗词大意的理解练习占比为63.9%,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练习占比为23%,对意境意蕴的体悟练习占比为19.7%,对画面想象与创作表达的练习占比均为41%,对信息收集的练习占比为18%,关于方法探究的练习占比为29.5%。不同年级的练习,在对应与体现年级特征上,也有相应的占比数。以六年级上、下册共12篇古诗词为例,朗读和背诵的练习占比为100%,默写占比为25%,对诗词大意的理解与对诗人表达情感的练习占比为58.3%,对诗歌意蕴理解的练习占比为25%,要求进行画面想象的练习占比为16.7%,进行创意表达的练习占比为25%,关于信息收集的练习占比为41.7%,而读、写方法探究的练习占比为75%。可见,小学六年级作为第三学段最后一年的学习,具备明显的“高年级”学习特色,力主方法探索,注重个人体验,强调对信息素养的培育(见表1)。
第一,语言积累型。每一篇古诗词的课后练习都涉及“语言积累”。如“朗读”“背诵”“默写”,全面鼓励积累“古诗词”这一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抓住机会形成特殊的语言图式。加强语言积累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积淀传统文化的底蕴,形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性风范与温文尔雅的诗人气质。
第二,意蕴理解型。古诗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是语文学习的“集散地”。学习古诗词要触及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对诗词大意的把握、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对古诗意蕴的体悟。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课后练习,对这四个层次的学习都做了设计,合理有序地分布在不同年级的学习中。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关注重点诗句的意思;三年级和四年级中经常出现的“对下列诗句的理解”,直接提示学生注重古今对译,扎实掌握诗词大意;四年级上册的“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说一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携带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融合个人的阅读感受;六年级上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体悟诗画同框,品味诗人在“醉”字中蕴藏的纵情于雨景、沉醉于山水的独享意韵。
第三,能力提升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提出重要的“双线编撰”理念,主张从 “知识”“能力”“策略”“习惯”四个方面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一线教师给予“强提醒”——在教学中,关注最为关键且必要的元素。其中,特别提及对“关键能力”的重视。古诗词课后练习设计,在能力提升上的部署则让语文要素实现在教学中的“软着陆”。例如,六年级上册的“读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朗读诗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提升学习中重要的发现力。又如,五年级上册“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同样也是在朗读与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同步在诗词学习中,提升审美鉴赏力。
三、教学建议
结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依据以及类型划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给出如下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积累,确保基础性。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中位列第一的基本上是朗读、背诵、默写等积累题,我们称之为“首要第一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确保“首要第一题”的落实,加强开口诵读,实现熟读之后的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实现无误差默写。古诗文的字数少,指定默写的篇目应将差错率控制为“0”。积累字量少、韵味浓、带有既定格调等创作规律的传统古诗文,如果还出现错别字,会让积累的意义大打折扣。部分特殊字本身就是赏析时要捕捉的“诗眼”,更应该做好精准积累。例如,二年级下册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妆”字,在积累时容易错写成“装”“状”,而诗人贺知章使用“妆”字,让柳树多了一份生命的动态与多姿的妩媚,审美层次也在此体现。默写时,要特别注重写对,理解清楚,这也可以看作教学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
不同年级也讲究不同层次的积累。例如,第一学段,强调朗读与背诵,第二学段升级到默写,第三学段强调积累,还注重相关的拓展,如同体裁诗词拓展、作者其他诗词拓展、同题一组古诗词拓展等,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关联,加大积累量。
第二,按部就班,确保渐进性。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排列顺序,按部就班地推进教学。以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古诗词三首”为例,课后练习依次为: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二是《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三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开口诵读,鼓励学生带着自己对诗句的基本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之后,可以趁热打铁,立刻组织背诵。而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练习则可以作为课末的作业完成。在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诗意,借助资料和教师的讲解,揣摩诗歌表达的感情,畅谈学习体会。其中,在教授第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立刻结合想象画面,完成第三道练习。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的课后练习设计,原本就有其序列性,按部就班地教学,能让学习有序迈向深度,学习的层次不断提升。教学时,教师按照序列执行,无异于遵循着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学习逻辑,让学习结果更容易获取,效果也更为扎实牢靠。当然,练习题的序列也并非一成不变,也讲究灵活变通。如上文例子中的“默写”安排在课末或者课后,而执教第二首时优先完成第三道练习题,这些都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视学情进行微调。
第三,重视开放,确保适度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课后练习中有不少开放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充分互动,多元理解,尽可能地对古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古诗词理解要开放,但不是完全放开。文学阐释论中提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解读观,福建师范大学赖瑞云教授提出“多元有限”的解读原则,提醒“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教学时,教师在注重开放度、确保差异性的同时,也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敬畏心。尊重理解的差异性,要基于对诗词的准确理解,还要在资料的采集与参照上下足功夫,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适度、合理、有个性。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一道练习题“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可以从直观色彩上来想象,也可以从“露”和“月”的视觉形象上来想象,还可以借助个人的观景经验来想象。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进入想象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但不管怎么想、如何说,都需要与诗歌的基本意思、整体意境保持一致,都是为了去领悟诗人在特定境遇下的独特审美体验。
总体而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的课后练习,类似我们的“教学指南”。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解读、落实课后练习,做到由“练”而入,扎实开展教学;依“习”而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放度,让学生充分与古诗词相遇、相融、相知;借“题”而升,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人。
(作者单位:1.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福州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