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好教育
2020-09-15马益彬
马益彬
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实验学校副校长,教育硕士,杭州市教坛新秀、新锐教师,上城区特级教师,曾多次获得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例比赛一等奖,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市区级一、二等奖,专注于信息背景下的生本课堂研究。
静下心来梳理,我发现一路走来,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小学教师,正因这份喜欢,所以生活也变得越发美好。
教师成长,与美好同行
如果说,最初选择走教育之路是一种机缘,那一直行走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路上,便是一种
幸福。
2005年暑假,我从绍兴文理学院毕业,就幸运地被杭州市胜利小学聘用,那一年的“相约星期二”,是每个新教师快速站稳三尺讲台的充电站;那一年开始的“师带徒”,使青年教师快速找到成长的引路人;那一年的“青年教师赛课”,是新教師一学年下来交出的首份答卷。
记得刚入职时,学校要求我承担四年级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而我学的专业是小教英语。这使我有些茫然,幸好我发现周围有一群热心、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于是,我立马拜师学艺,语文教学向同年级组的老师求教,班主任工作更是向经验丰富的配班老师学习,一招一式、一言一语、潜心学习、用心领悟。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面对当时班上的“四大才俊”,我真有些招架不住,每天有处理不完的琐碎的事情。作为一名男教师,有时甚至会怀疑工作的价值,天天为这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所牵绊,这就是自己要走的教学之路吗?在后来的一次对话中,让我笃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
工作第一年,有幸代表学校去参加跨区的支教活动,我讲了《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当时评课的是浙江省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当钱老知道我内心的彷徨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别小瞧小学语文,小小的语文,有大大的学问;别小看班主任,小小的班主任里面有大大的门道。”的确,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越发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改变不了现状,就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因为心态决定状态。
要说在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上,特别难忘的事,那还得说说刚起步的那些年。工作第一年,在学校青年教师赛课中,我凭借《小红松救活了》而获得一等奖,讲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又在全区语文教研活动中展示,所带的班级也荣获了区先进班级。年少气盛的我开始有些飘飘然,学习的劲头有所松懈。第三年参加区的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原本自信满满的我,认为这个荣誉已是囊中之物,可结果却是名落孙山。当时的语文教研员缪华良老师对我说:“小伙子还要再沉稳一些,语文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面上的精彩,还要多沉下心来,做一些课堂教学背后的思考。”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从教研员语重心长的话语中,我明白了自己的浅薄与浮躁。为了接下来能够更好地站稳讲台,我不断去学习、去充电。大专毕业的我,又先后读完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广告学本科,浙江师范大学的教育管理硕士。在教学上也不断求教,师从张化万、余琴、刘荣华等一大批省特级教师,因为我深深地明白,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到教学的“术”,更应潜心钻研其背后的“道”。“道”就是规律,只有掌握了其规律,做事情才能简便;“术”则是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行其道,将教育理想变成现实。两者缺一不可,为此我深深地明白自己需要修炼内功,不断去求索语文教学的真谛。
慢慢地我从新教师成为成熟的教师,从一线班主任转岗到大队辅导员,而后成为学校中层,再到校级领导。角色发生变化,承担的任务更为繁杂,各种事情蜂拥而至,各条线的工作同时袭来。面对各种压力,自然要调节好个人心态,同时更要将这样的压力转变成动力,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我铭记“勤能补拙”的古训,凡事从全局出发,合理规划时间,要多从教师、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为师生做好服务。开展工作时,更是要有统筹的思想,计划在前、示范在先,带着大伙一起干。也许正是凭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一腔热忱,在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从最初的新苗、新秀,到如今的能手、区学科带头人、新锐教师、区特级教师,一步步的足迹,无疑验证了只要你愿意,就能找寻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坐标,美好的教师成长之路就能与你一路同行。
教学创新,与美好相伴
“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字眼。如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独创出自己的主张呢?我就从自身专长的信息技术入手,将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课堂之中,既要继承传统优秀的教法,更要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变革课堂。记得2007年,杭州市胜利小学引入了全区第一块交互式电子白板,我敢于将新技术融于课堂,于是在随后的日子里,一堂堂白板课《青铜葵花》《狼图腾》《绿绿的爬山虎》《天蓝色的彼岸》《神奇的小号》《未来的……》应运而生,先后五次获得全国白板课例一等奖,相关的白板技术方面的文章也刊登在《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上。在我眼里,和谐而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言语艺术的发挥,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因为一旦有了稳定可靠的技术,就能让课堂中师生的个性得到更科学、更稳定、更精彩的张扬,让聪明活泼的学生走进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真正需求有所选择,而这“技术”就是能使语文课堂走向艺术化的羽翼!
课堂教学技术并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呈现本末倒置的课堂教学。我所追求的新时代课堂,恰恰是运用技术来革新课堂,基于学情,以学定教,更好地有效的教,高效的学。课堂创新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教育追求。在教学时,我会利用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小马驹语文学习营”来盘活语文学习资源,熟练掌握白板技术,巧妙地运用一些手机APP软件,移动教学技术,来丰盈课堂。正如哲学家穆勒所言:“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个人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撰写成文,书稿《优化学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已进入后期审稿之中。
有些老教师听我的课,总觉得耳目一新,认为不少地方值得借鉴,可实际去操作的时候,却又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外加一个PPT。人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或者已经习惯原有的规律。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教育更应该紧随其后,应该聆听技术变革的声音。手机上各款APP软件的横空出世,不少软件能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比如,“爱听写”可以让学生抛弃原本枯燥单一的抄写;“人机对话”使听写不再那么乏味而低效;“阅读打卡”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阅读后在微信小程序上打卡,可以伙伴之间互相分享和监督,教师也便于敦促和统计;“讯飞语记”击破瓶颈,学生可以对着手机直接口述文章,手机随即便将语音转化成文字。这样学生就可以回过头来再看看刚才的表达,并对刚才的口头语言进行修正,写作的动力一下子就提升了。这样的技术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生活如何磨砺你,你就能如何锻造自己。 我作为学校的副校长,区语文兼职教研员,平日里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班,并成立个人名师工作坊。这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高效工作,这里除了务实肯干,更需要一份创新精神,将工作进行高效地整合。如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缓解学生居家学习的枯燥,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营造书香校园,我积极策划组织了学校的“清河朗读者”活动,利用CCtalk线上平台,邀请全校师生一同相约周六晚上,围绕某个主题,朗读相关文章,让宅家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再如创建“杭州韵”校本德育行走课程,在全区“行走德育”的大课程背景下,积极申報“行走德育”示范校,并将学校各项大型活动都紧紧融入“杭州韵”的主题元素:运动会入场式的主题是“老底子的杭州”,学校选修课程中开设杭州话、杭帮菜、“小热昏”等地方性课程,就连校园文化建设也充满杭州元素,布置十张杭州地图、杭州风俗体验连廊、西湖十景的楼道景观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围绕学校重点发展项目来着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设性地开展工作,结果自然是事半功倍的。
在创造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最令我感到踏实的,便是和学生幸福地成长。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爱是教育成功的源泉,只有爱这份事业,爱语文教学,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才会获得用之不竭的创新动力。
驻外教学,与美好相随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我被委派到中国驻非洲肯尼亚使馆阳光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阳光学校在全球共有30多所,我去的驻肯尼亚使馆阳光学校是这些学校中相对比较落后的。在那里,我的主要任务是给外交官的子女、孔子学院的学生、中资企业员工的子女等进行中文教学,弘扬中华文化,传递中华文明。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有一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期待,我觉得我的身上肩负着“文化大使”
的责任。
驻肯尼亚使馆阳光学校的学生白天要在当地国际学校上学,我们的课程只能安排在晚上及周末。这所学校只有我一个专职老师和十八个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差距很大,最小的只有四岁多,最大的十三岁,他们的中文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我把这些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复式教学班,并确保每个学生每周六节语文课的学习时间。
“学好中国话,写好方块字,点亮中国梦”,这是我给自己这一年定下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我给学生设置了三个方面的课程:少先队主题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少先队主题课程更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我会在父亲节、母亲节时设计主题课,引导学生感恩父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侧重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二十四节气主题课”就是其中之一,学生都惊叹古人的智慧。社会实践课程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加中非之间的友谊。在中国与肯尼亚建交55周年时,我们组织学生高唱两国国歌,展现两国间的友谊。“蒙内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东非落地生根的成果,深受肯尼亚政府、人民和国际社会好评。在社会实践课上,我组织学生一起去体验“蒙内铁路”,感受中国的科技与力量。这些社会实践课,让我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意义。
如果要问我在肯尼亚的一年里,最困难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如何调整心态,享受孤独。肯尼亚虽然是东非相对发达的国家,但与中国相比,还是有着巨大差距,同时又存在疫情和恐怖袭击等不稳定因素,所以周一到周五,我只能深居在使馆内,只有周末才能在外交官的带领下外出采购一周所需物资。大多数时间,我都是一个人待在一个空荡荡的房子里。如何适应孤独?如何排遣孤独?如何享受孤独?我选择写书和画画。
为了不让时光虚度,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写1000字或者每天画一幅画,以此来记录这一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40万字,120幅画,结集成图书《一路阳光:非洲肯尼亚援教之行》和画册《彩色的非洲》,记录了我眼中的肯尼亚。当我来到内罗毕穆图尼希望中心送教的时候,结识了孤儿院中一位名叫约瑟夫·米鲁鲁的男孩。这个五岁男孩因家中火灾被烈火灼伤,由于家庭拮据,家人无法支付头部植皮手术的费用。在杭州清河实验学校的倡议发动下,将我的画册《彩色的非洲》进行义卖,共筹集善款7万多人民币。一个小小的爱心举动,虽是微光,但折射出最绚烂的七彩光芒,加固了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
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人奋斗的程度。一个人在默默奋斗的状态中不断前行,精神必将从琐碎中得到升华,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份孤独之后,我亦收获了成长。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富挑战的时代,这是需要不断成长、汲取智慧的时代,这是不断突破、勇于创新的时代,这是不忘初心、始终不渝的时代。在突破中创新,在坚守中历练,我愿在新时代的教育之路上,与大家一同谱写美好教育的最美华章。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