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玉涧《潇湘八景图卷》的艺术特征

2020-09-15张萍萍

艺术评鉴 2020年15期
关键词:潇湘长卷

张萍萍

摘要:潇湘八景图是我国古今著名的诗画绘咏图式,潇湘八景山川连绵、水波辽阔、云气迷蒙、植物润泽,是文人、画院、释门都喜爱的绘画题材。五代两宋时期,潇湘题材的画作以水墨长卷的形式流行,到了南宋时期,潇湘八景水墨画卷逐渐贴近禅意,玉涧的《潇湘八景图卷》疏简灵动,闲淡自然,清旷幽远,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南宋画僧玉涧,法号若芬,是南宋时期重要的禅画家。本文从画面题材、笔墨技法、空间构图、画面题跋的角度对其《潇湘八景图卷》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图卷的艺术形式与特征。

关键词:玉涧   禅画   潇湘   长卷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0)15-0057-03

“潇湘八景”是宋画中最流行的绘画题材之一,潇湘指的是湖南潇水、湘水一带,潇湘山水连绵舒缓,云雾弥漫,渔夫扁舟和村落农夫穿梭其间,平远秀润、简淡清旷的气象非常适合传达情趣与意境,成为文人、画院、释门都喜爱的绘画题材。潇湘题材的画作以水墨长卷的形式盛行于五代两宋时期,如南唐董源曾画《潇湘图卷》①;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五代黄筌作有《潇湘八景图》流传;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北宋宋迪的潇湘八景图也有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②”宋朝南渡后,画家生活环境产生巨变,描绘江南景色的平远横幅手卷开始增多,许多名手都尝试作《潇湘八景图》,并秉承笔意清旷、水墨渲淡的画风③。南宋时期潇湘山水的绘画主题逐渐贴近禅意,现存南宋有关“潇湘八景”图示的作品有南宋王洪的《潇湘八景图》、南宋舒城李氏的《潇湘卧游图》、传南宋夏珪《洞庭秋月》、南宋赵汝鐩《八景歌》、南宋叶茵《潇湘八景图》诗、南宋末牧溪《潇湘八景图》(现存四幅)、南宋末玉涧《潇湘八景图》(现存三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常与玉涧的《潇湘八景图卷》,均流传于日本,各自被裁割为八段。法常所作《潇湘八景图卷》现存有六段(其一为赝本),玉涧所作《潇湘八景图卷》现存有三段,两人均使用泼墨减笔式画法,描绘了潇湘山水平远恬淡、水波浩渺的独特景致。

画僧若芬,俗姓曹,法号玉涧,字仲石,浙江金华人,九岁时入临安天竺寺,一生遍游山河大川,所见到的景致一定会亲手摹画。《松斋梅谱》中有记载:“僧若芬,字仲石,号玉涧,婺州金华人。着姓曹氏子,九岁得度,着受业宝峰院。幼颖悟,学天台教,深解义趣,受具为临安天竺寺书记。遍游诸方,或风日清好,游目骋怀,必摹写云山,托意声画。寺外求者渐众,因谓:‘世间宜假不宜真,如钱唐八月潮、西湖雪后诸峰,极天下伟观,二三子当面蹉过,却求玩道人数点残墨,可耶?归老家山,古涧侧流苍壁间,占胜作亭,扁曰玉涧,因以为号。④”他画的泼墨山水作品,云山相接,微光隐现,酣畅淋漓,呈现出潇洒虚旷之象。本文主要以玉涧的《潇湘八景图卷》为切入点,对玉涧禅宗泼墨山水画的绘画特征进行研究与探讨,其在日本流传的三段《潇湘八景图卷》断简为《山市晴峦》(日本出光美术馆藏)《远浦归帆》(日本德川美术馆藏)《洞庭秋月》(日本文化厅藏),三幅断简笔法恣肆,墨色浓淡对比较大,画面充满禅意,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画面题跋

玉涧的《潇湘八景图卷》每一简都有他的自题画跋,内容与画面相对应。

“洞庭秋月”画面部分对应的题跋是:“四面平湖月满山,一阿螺髻镜中看。岳阳楼上听长笛,诉尽崎岖行路难。”描绘了秋季洞庭湖和岳阳楼安静祥和的夜晚景色。秋天的夜晚,洞庭湖的湖水平静的没有一丝涟漪,如银的月光洒满天地,仿佛女子镜中的发髻一般温柔。站在岳阳楼上听着长笛奏出的旋律,行路的艰难崎岖都蕴含其中,让人感同身受,玉涧借此表达自己学道之路历尽崎岖。

“烟寺晚钟”画面部分对应的题跋为:“钟送斜阳出暮山,遥知烟寺隔前湾。山翁莫怪归来晚,欲待峰头月上还。”敲响的钟声送别夕阳慢慢离开傍晚的群山,便知道了原来远处隔着江水烟雾弥漫的地方有一间禅寺。山里的老翁不要怪他回来的晚,他是想等到月光爬上山峰的时候再踏上返回的路。在此首诗中可以体会到玉涧的努力求道。

“江天暮雪”画面部分对应的题跋为:“万里江天万里心,飘飘花絮洒平林。桥横路断马蹄滑,更说蓝关转不禁。”站在江心的高楼上,看着万里的江面延伸至远处与天相接,江天一色,大雪纷飞落入山林,万物无声。横在江上的小桥与山路落满了积雪,马蹄稍有不慎就会打滑,更不要说走在蓝关的时候,更是如此。诗中“蓝关”的意象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蓝关为同一意象,让观者深深感受到玉涧学道过程中遭遇穷途末路时的不易。

“潇湘夜雨”画面部分对应的题跋为:“古渡沙平涨水痕,一篷寒雨滴黄昏。兰枯蕙死无寻处,短些难招楚客魂。”古老的渡口留存着以前江水涨潮退潮的痕迹,黄昏时刻船舱外开始零星的下起了雨。兰草枯了,蕙草萎死,没有地方可以找寻,短时间内不能像召唤屈原那样召唤内心了。全诗体现了玉涧学道几死仍未成的艰难。

“平沙落雁”画面部分对应的题跋为:“点点随群旧处栖,蓼花芦叶暗长堤。天寒水冷难成宿,犹自依依怨别离。”描写了湘江一带沙滩与云雾见,大雁嬉戏的场景。远处点点的芦雁随着鸟群飞向原先的栖息地,远处长长的堤岸长满了芦苇。天寒地冻,水滴成冰,极寒的天气让人难以入睡,独自为人间的别离而哀怨。全诗写出了玉涧学道的孤独与凄迷。

“远浦归帆”画面部分对应的题跋为:“无边刹境入毫端,帆落秋江隐暮岚。残照未收渔火动,老翁闲自说江南。”无边无际的刹意沁入极为细微之处,秋季日暮时分的云气和雾气升腾,江面上的船帆缓缓落下。落日的光辉还未收全,渔船上便点起了点点灯火,在船头的老翁们悠闲自得的开始说起江南的美景。全诗描绘了黄昏时刻,沙滩芦苇间风帆点点,温馨而怅望的景象,文字的情绪开始变得舒缓,暗喻了玉涧自己学道有所悟。

“山市晴峦”画面部分对应的题跋为:“雨拖云脚饮长沙,隐隐残红带晚霞。最好市桥官柳外,酒旗摇曳客思家。”大雨相接于远处暗云垂下的雨幕,渐渐的雨停了。大雨过后,有岚气在山间弥漫流动,傍晚的斜阳隐约透着些红色,晚霞十分好看。集市上的小桥、官府种植的柳树,酒旗随风飘扬,旅居在外的人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整首诗描绘了晚霞、柳树、溪桥、山下人家和热闹的集市,反映了热闹集市的烟火气,也表现了玉涧学道渐入佳境,求道愈加努力的场景。

“渔村落照”画面部分对应的题跋为:“一红晴日满沙汀,卖与鱼来酒半醒。蓑笠未乾榔板静,一声横竹数峰青。”一轮夕阳的光芒洒满水中的沙地,卖鱼回来后酒已经醒了大半。蓑衣斗笠還没有干,周围都已经安静了,一曲笛声响起,听罢峰峦叠起,青山依旧。这便是玉涧的证道了,“一声横竹数峰青”便是最好的呈现。以上八首题诗生动描写了玉涧证道的艰辛历程。

题跋中与画面中的意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潇湘山水云气时隐时现、疏旷幽远,自然景观包括山川、江河、草木、花树等自然景物和星辰、日月、烟雨、风雪等自然景象,如“秋江”“斜阳”“寒雨”“残照”便是以自然山水为基本,含蓄表达了画者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人文景观包括儒释道三教信仰传说、建筑遗迹、富有地方风俗的生活场景等。如“烟寺”“归帆”“晚钟”等意象均与山寺禅林相关,与禅意相通,隐寓了画者淡泊平和的心境。

二、画面的艺术特征

玉涧的“潇湘八景图卷”中画面构成的要素有山水、云霭、草木、人家和舟楫。全卷构图从右至左横向展开,以平远的山水画视角进行创作,所描绘的远山较多,山峦起伏平缓,连绵不绝;描绘的水多为大片湖泽,云雨迷蒙,烟波旷渺;描绘的植物草木居多,光泽秀润,茂盛苍郁;画中云气和微光时隐时现,润泽朦胧;整幅画卷以大片的留白来表现空旷的水、汽、云、烟,空蒙而清旷,传递出最为幽长深远的禅思。

《山市晴峦图》《远浦归帆图》《洞庭秋月图》三幅断简的画面重心都较偏右侧,远处时隐时现的峰峦均使用泼墨画法,用湿笔蘸淡墨,落笔快速而果断。

断简《山市晴峦图》的远景部分可见雨后初晴的水汽在山间弥漫,云雾缭绕,墨色湿润清淡,用笔疏放,山峰顶端部分的墨色相对较实一些,山尖笔触显现的较为明显;中景部分植物的墨色也是湿润而浅淡,在山腰位置营造出南方植物郁郁葱葱的生机感,聚集于此的还有大大小小的房舍,仅用三两笔画出,简洁而自然;云雾弥漫的山间,零零散散的有几位错落而行的人,穿着蓑带着笠,缓缓漫步其间;画面近景部分,用浓墨干笔快速皴擦出山体形态,两座山体之间架有一座小桥,好似那些山间集市穿梭而行的人,刚刚经过此处后才恢复平静,画面左侧玉涧题跋:“雨拖云脚饮长沙,隐隐残红带晚霞。最好市桥官柳外,酒旗摇曳客思家。”描写了晚霞、柳树、溪桥、山下人家和热闹的集市,不仅为观者展现了水汽弥漫峰峦隐现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热闹集市的烟火气,画中是玉涧内心对自然的观照和对生活的体悟。

《远浦归帆图》描绘的是黄昏时刻满载而归的渔船捕鱼归来的景象,图中中景部分的植物笔法飘逸自然,看似用笔随意点染,但却有着丰富的墨色变化,生动表现了植物的润泽苍郁;远处的两座山丘墨色极淡,用笔内敛,在画面中若隐若现;江上的小舟已将船帆落下,船身用一笔线条表示,墨色适中,粗细变化生动,稳稳地停在江面上,船上有两个渔翁,用笔简洁,轻轻勾勒,形象生动;黄昏时刻的远山朦朦胧胧,江面平远开阔,归帆点点,船上的渔夫在摇动桨橹归心似箭,画面题跋:“无边刹境入毫端,帆落秋江隐暮岚。残照未收渔火动,老翁闲自说江南。”目之所及之处都是刹境,落下船帆的小舟停在水气蒸腾、云雾弥漫的江面上。夕阳的光亮还未完全收走,便有渔船上亮起了点点微光,在船头的老翁们开始悠闲自得的聊起记忆中江南的美景,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片温馨详和的生活景象,洋溢着返璞归真之感。

《洞庭秋月图》整幅画面墨色对比相对较弱一些,传递出朦胧之感,画中隐于夜色的山峦使用泼墨法,淡墨湿笔晕染,与大片留白自然过渡,巧妙展现了月色如银、湖面如镜的秋天夜晚。画中题跋:“四面平湖月满山,一阿螺髻镜中看。岳阳楼上听长笛,诉尽崎岖行路难。”秋天洞庭湖的夜色安静而祥和,眼前无边的湖面平静如镜子一般与天相接,月光和湖光相互交融,被植物掩映着的岳阳楼静谧的伫立在洞庭湖上,时明时暗,若隐若现。倏然,耳边好似传来悠远的笛声,仿佛行路的艰难崎岖都蕴含其中,让人感同身受。

总体来看,《潇湘八景图卷》描绘的都是平常悠淡的小景,清新淡雅,自然野趣,贴近禅意。画面用笔潇洒恣意、墨色单纯淋漓、构图简洁而疏旷,呈现出大气磅礴、疏阔渺远的韵味。画面中以大片的留白来表现空旷的水景和远处山峦的云雾弥漫。细细品味,朦胧之中好似时间停止一般,画中的渔夫扁舟和村落农夫也早在玉涧作画的过程中,成为其心中意态的呈现,全卷疏简灵动,闲淡自然,清旷幽远,返璞归真,表现了禅宗的玄素自然之美。

注释:

①金卫东:《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晋唐两宋绘画·山水楼阁》,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页。

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屯《书画》,引自(北宋)沈括著,张富祥译:《梦溪笔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5页。

③元·朱德消《存复斋文集》卷七:“跋马远画《潇湘八景》:潇湘八景图,始自宋文臣宋迪,南渡后诸名手更相仿佛。此卷乃宋淳熙间院工马远所作,观其笔意清旷,烟波浩渺,使人有怀楚之思。”引自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733-734页。

④元·吴太素编:《松斋梅谱》(据日本静嘉堂文库本排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卷14,702页。

参考文献:

[1]妙虛法师,孙恩扬.禅画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李静.南宋禅宗绘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年.

[3]周阅.“潇湘八景”的诗情画意——兼论中国绘画对日本的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2008,(01).

[4]钟虹滨,唐俐娟.探寻古“潇湘八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美]班宗华.行到水穷处:班宗华画史论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6]衣若芬.漂流与回归:宋代题“潇湘”山水画诗之抒情底蕴[A].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赵启斌.中国绘画史上的潇湘图(下)[J].北京:荣宝斋,2004,(02).

[8][日]内山精也著,陈广宏与益西拉姆共译.宋代八景现象考[A].新宋学(第二辑[C].2003年.

猜你喜欢

潇湘长卷
人间最美是潇湘
长卷
五尖山点将台
姚义勇
记连环画界巨匠——刘汉宗
谈唐英与景德镇妙不可言的缘分
小小潇湘上学记
《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我的一生是宣纸的长卷
长卷风景线描的写生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