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学视野下“阳光排舞进校园”长效机制的构建
2020-09-14程蕾于乐
程蕾 于乐
摘 要:“阳光排舞进校园”是一项增强青少年体育意识、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素质的重要战略举措,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加强学校相关体育工作,从根本上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素质长足有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以往学校体育政策中,有非良性政策过程让广大排舞工作者不得不对如何持续有效的推动“阳光排舞进校园”产生疑问。正基于此,笔者试图从政策学角度通过对以往学校体育政策过程的反思,构建“阳光排舞进校园”的长效机制,以期为“阳光排舞进校园”长期、有效的推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阳光排舞进校园”;长效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19)04-0084-04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Sunshine Row
Dancing into the Campus” in the View of Policy Science
CHENG Lei, YU Le
(Department of Sports, Sichu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 “Sunshine rowdancing into the campus” is to strengthen the youth sports awareness, strengthen the youth physique of the strategic measures to promote all-round quality education,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chool sports work,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vast number of the health quality of adolescent students,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young students,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However, there is an unhealthy policy process in the past school sports policy, which inevitably make the general sports workers doubt on how to continuously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unshine row dance into the campus”.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a long lasting mechanism of “sunshine dancing into the camp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long-term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unshine row dancing into campus”.
Key Words: “Sunshine row dancing into the campus”;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素质教育方针,认真有效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经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同意,全国排舞运动推广中心于2014年1月1日起开展“阳光排舞进校园”活动正式全面启动。就此,一场面向青少年声势浩大的群众体育盛会拉开了帷幕。活动包含了:“阳光排舞进校园”星级学校评选、“阳光排舞进校园”推广大使评选、“舞动中国”排舞联赛等。“阳光排舞进校园”作为新时期增强青少年体育意识、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的战略举措,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有效可行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作为基层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欣喜“阳光排舞进校园”推行的同时,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以往部分学校体育政策呈现出来的政策过程是非良性——先是政策颁布后的响亮口号、开始阶段的热情投入、然后执行者就陷入迷茫状态,不是虚假繁华的相关“成果”铺天盖地[1],就是坐观其变的消极执行,最终政策成为昙花一现的“形式”而流于表面,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为保证“阳光排舞进校园”目标的实现,避免政策执行的非良性过程,笔者试图从政策学角度反思以往体育政策的行政过程,构建“阳光排舞进校园”的长效机制,以期为“阳光排舞进校园”长期、有效的推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形式”政策的反思——以往體育政策法规的政策学审视
从政策学角度来看,政策过程是政策制定、执行、监控的统一。反观以往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政策过程,首先国家在对体育政策法规起草、制定,以及围绕形成政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系列政策研究和分析,通常都是十分细致和完善的,政策落于形式,主要的问题应当归结于政策的执行和监控。
(一)政策执行偏差
就实践过程来说,政策执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的有效性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政策执行偏差[2]。结合以往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过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偏差主要表现为:
第一,象征性政策执行。这种执行活动浮于表面,不采取具体的行动措施,仅仅把政策放在口头上。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主体无疑是学校,在政策颁布初期,很多学校以搞几次活动、提几句口号作为响应,而在真正的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解决投入不足、组织欠缺的问题。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大于运动设施的投入力度,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体育维持费投入相比于国家政策要求有很大差距;体育教师工作量设置过高,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甚至存在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无暇顾及体育政策的执行等等,这都极大的制约了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结果,浪费了政策资源使之形成“形式”政策。
第二,观望性政策执行。这是指政策的执行主体在执行相关政策的过程中总是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对于国家是否出台新政策、上层是否采取硬性手段被动坐视。
作为基层的执行主体,体育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车熟路”,对依据新政策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缺乏积极性,再加上学校没有有效的鼓励措施,加剧了教师对学校体育政策的观望态度[2],也就影响了政策执行力度。
(二)政策监控力度不够
国家在学校体育政策上一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划与规定,另一方面却没有专门的监控机制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正如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如《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得挤占体育课时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3]但据调查显示,某地区中学平均每天锻炼时间在4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82.4%,60分钟以上的只有7.6%,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部分学校仍然存在体育课可以随意挤占,课外活动依然只是挂在课程表上以应付上级的检查的现象。[4]。没有有力的督监机制对其进行有效可行的监控,使得国家的体育法规和政策在学校里大多只是提在口上、挂在墙上、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过程。
通过反思以往学校体育政策的政策过程,要构建“阳光排舞进校园”的长效机制就必须着眼于政策的执行和监控,建立全面有效的整体机制。
三、“阳光排舞进校园”长效机制的构建
就机制本身而言,就如单个生物体,像一个人或一棵树一样,它具有自动实现系统均衡的功能,而且它是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来实现系统均衡功能[5]。因此,构建长效机制就是对其构成的认识和研究。“阳光排舞进校园”作为一项国家政策,从政策职能的角度,笔者认为,其长效机制应诠释为:一是“阳光排舞进校园”的决策、执行、监督即长效主体机制;二是为“阳光排舞进校园”所进行的学习、服务、氛围营造即长效辅助机制两大部分。
(一)“阳光排舞进校园”的长效主体机制
1.“阳光排舞进校园”的决策机制
“阳光排舞进校园”的决策机制不仅是长效主体机制的起点也是其推动长效的中间关节,因为政策的长效过程是个反复进行决策和执行的过程,直到最终目标达成。在评选决策形成以后关注其执行和执行评价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做出适当的调整、修正,加强以不断的适应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达到长效。
2.“阳光排舞进校园”的执行机制
构建“阳光排舞进校园”的长效主体机制,执行是关键,只有执行落实到位才不会浪费政策资源,从而持续的推動阳光体育有效的开展。从政策学角度来看,笔者认为“阳光排舞进校园”的执行机制包括:
(1)统一执行思想。要推动“阳光排舞进校园”的开展,统一执行思想是先决条件。开展“阳光排舞进校园”,各部门应明确、准确地理解开展“阳光排舞进校园”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深刻了解自己在行动计划执行系统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真正了解自己与其他执行者的关联,使执行者在思想上形成一致,从而步调一致,目标一致。每年以“阳光排舞进校园”星级示范学校评选作为活动成果的重要指标。
(2)建立执行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得力的执行管理组织机构是“阳光排舞进校园”推行的重要手段,也是避免象征性政策执行的重要方法。全国排舞运动推广中心对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对“阳光排舞进校园”的推动进行构思和安排。而作为实施“阳光排舞进校园”的主体,落实到省市一级的分中心。学校更应根据活动精神,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相关具体措施,组织进行本校“阳光排舞进校园”的实施工作,分工到人,责任明确。
(3)完善执行人力、物力配置。人力、物力的完善配备是“阳光排舞进校园”执行长效的重要条件。目前,作为“阳光排舞进校园”的基层人力资源专职操舞教师、排舞教练,在我国各级学校的配备远达不到推广的要求,尤其在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几乎没有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专职教师,即使配备了一些兼职教师,大多也都是没有受过训练,也缺乏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提倡在推广这一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面向整个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们,有计划的进行公益性质的培训。
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同时教学条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力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提高与改进。面对我国学校的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现状,排舞想作为课间操也成为制约这项活动的一大因素。要切实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就要落实工作具体化。学校为学生们提供适合进行体育运动和举行体育赛事的场地,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户外运动场地。
(4)制定执行激励机制。制定层层激励机制是“阳光排舞进校园”长效推动的动力因素。对相关各级执行单位、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能极大的提高其执行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阳光排舞进校园”的落实水平。对各级部门、学校,应制定相应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学生方面而言,相关管理部门应通过积极号召全体学生响应校园内积极开展的“排舞达标争优”活动,为那些在《排舞达标等级》赛中获得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排舞达标等级”证书,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通过制定这样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把“阳光排舞进校园”的执行工作落到实处。
(5)建立合理的执行结果评价、反馈体系。建立执行结果的评价、反馈体系是建确保“阳光排舞进校园”推行长效性的重要环节。真实、准确的评价结果对“阳光排舞进校园”再决策的内容、活动开展的深度、改进方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评价体系应全面,评价权衡指标应科学合理。“阳光排舞进校园”星级学校评选、推广大使选定、“舞动中国”排舞联赛的参与不可缺少。学生在排舞课上和排舞系列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最初入校时的体质状况指标和最终毕业时体质状况检测指标相比提高程度等。此外,真实的评价结果还要及时的反馈给排舞推广中心,通过对执行结果评价的分析,排舞推广中心才能实事求是地对政策过程进行调整,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手段措施解决,从而实现“阳光排舞进校园”推行的长效性。
3.“阳光排舞进校园”的监控机制
有效的监控机制是实现“阳光排舞进校园”的主体要长期有效的推行长效重要的保障。各省市应建立管理监督机构和规章制度,形成从上到下,依次为主要领导带头负责、分管领导聚焦主抓、具体人员执行操作的金字塔型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管监督制度,针对“阳光排舞进校园”的执行情况,在计划准备、活动开展、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监督,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法,对实施不到位、弄虚作假的单位、学校、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保证“阳光排舞进校园”在执行中的有效性。
(二)“阳光排舞进校园”的长效辅助机制
“阳光排舞进校园”的长效推行其长效辅助机制不可或缺,它为“阳光排舞进校园”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人才、环境的保障。
1.阳光排舞人力资源培训
“阳光排舞进校园”的启动是落实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它不仅局限于校园内,更应当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特别是评选上星级学校单位的重视。同样也包括学校各层次领导、辅导员、教师等,明确大家对排舞运动的认知,将排舞运动的相关知识普及到校园中每个层次的人员。转变一直以来认为体育不重要的顽固观念,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意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师资和推广人员队伍,经常组织参赛学习、培训,提高其从业素质,为“阳光排舞进校园”的持续推动提供人才保障。
2.“阳光排舞进校园”环境营造
阳光排舞进校园不仅仅是相关部门和各级学校的事情,也是社会、家庭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应该广泛参与的活动,只有形成良好的执行环境才能保证“阳光排舞进校园”的长效推行。因此,应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执行环境,让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加强家庭、社会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广大家长应当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健康观念,鼓励孩子多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9]
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学生体育健康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阳光排舞进校园”是以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实现健康第一为目标的政策性活动,它不仅是一句用来放在嘴边的“口号”,更不是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一纸文件或是一声令下就能够全国响应,提高学生体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长期坚持[10]。笔者对其长效机制的构建目也在于此,并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排舞工作者投入到研究中来,为全面推动“阳光排舞进校园”、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航,孫庆祝.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主义”无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91-94.
[2] 周卫东.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6):56-57.
[3] 刘海元等.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4(8):10-14.
[4] 宋军,邓艳艳.“阳光体育”你究竟能走多远?[J].体育师友,2007.4.
[5] 夏力.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措施探析[J]. 铜凌学院学报,2007(5):110-111.
[6] 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
[7] 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54-455.
[8] 张亚玲.北京市中小学阳光排舞进校园开展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责任编辑:朱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