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语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研究综述
2020-09-14马宁
【摘要】本研究以“多模态课堂话语”“‘多模态并含‘课堂话语”作为主题词,同时为了防止遗漏文章,还以‘多模态并含‘课堂等作为主題词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资源中进行检索,并且选取相关文章,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ess进行汇总。其中,所选取的文章均发表在2020年以前。结果显示:研究基本集中于对大学优秀教师的课堂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对于中小学教师课堂以及其他类型教师课堂的多模态话语关注度不够。其次,研究数量在近几年基本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但是量化研究的数量较少,并且材料性研究内容较为单一。最后,教学参赛视频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质,课堂实录下的教学视频分析数量还不够多。
【关键词】多模态;多模态课堂话语;综述
【作者简介】马宁(1996.04.27-),女,汉族,河南南阳宛城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对课堂话语进行研究(周学恒、 邓晓明,2013)。关于课堂话语的定义,程晓堂(2009)认为课堂话语就是产生在课堂上的话语,可以分为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就是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进行研究。程晓堂(2009)同时指出,在传统的课堂话语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就是以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以课堂观察为主要方法,对收集的语料进行转写,对教师说的话语进行分析研究。随着话语分析研究的不断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成为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2003年,李战子发表的《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学分析》标志着中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开始。关于多模态话语的定义,张德禄指出:“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 2009)”。同时,随着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不断深入了解,中国学者将多模态与外语教育联系起来,探索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外语课堂中的应用。他们认为,教师传递信息的模态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教师的课堂话语是一个多模态过程,因此展开了关于多模态课堂话语的研究。目前来看,学者们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研究之现状及发展趋势,还有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外语教育中的相关研究,以及对于未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趋势都进行了详细的综述(程瑞兰、张德禄,2017; 冯德正, 2014;耿敬北、徐以中、陈子娟,2014),还有少部分研究专门针对多模态教学和多模态课堂进行综述,从教师多模态话语的元功能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出发,来分析探讨英语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意义(王昕、徐波,2014,汪婧、钱秀娟,2017)。因此,本研究基于对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资源的先期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相关的文章进行综述。
二、 研究方法
多模态话语分析与教育教学研究紧密相连,从2007年至今,多模态外语教学相关研究飞速发展(耿敬北、徐以中、陈子娟,2014),但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研究只在多模态教育教学相关研究中占有很小的比例。本研究以“多模态课堂话语”“‘多模态并含‘课堂话语”作为主题词,同时为了防止遗漏文章,还以“‘多模态并含‘课堂”等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资源中进行检索,并且选取相关文章,对检索文章逐一进行筛选、检查后,本研究最终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并且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ess进行汇总,其所选取的文章均发表在2020年以前。
三、 数据的整理与讨论
首先,本文对历年来发表的与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直接相关的文章进行统计汇总。中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开始于2003年,但是和课堂直接关联的文章,并不是从2003年开始。最初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集中于介绍理论、提出方向,材料性研究偏向于对海报、电影等的多模态分析。2008年之后,多模态与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相关文章在数量上也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状态。但是,与其他的相对成熟的研究话题相比,看多模态课堂话语相关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其次,从研究类型来看,量化研究的数量比较少。其中,对于文献研究的分类,高一虹、李莉春和吴红亮(1999)《关于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调查》一文中把文献分为材料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根据其的观点,非材料性研究则包括对理论的一些应用型描述,或者对自身经验以及观点的一些相关研究。材料性研究就是其他学者通常表达的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因此这部分研究就包括了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本研究采取上述分类原则对选取的文献进行分类比较,发现材料性研究下的少部分研究使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且使用量化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很少。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多模态课堂话语的分析理论基础来自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课堂话语相关的量化研究聚焦于学生学习与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之间的关系,包括多模态课堂话语与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并且利用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和教学实验等量化研究方法测试教师多模态话语输入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材料性研究集中于观察课堂录像,借助于软件,例如ELAN软件等,将课堂根据题材结构划分为不同的教学阶段,对符号表现、模态特点、语用功能、教师的多模态话语特征以及模态协同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这类研究通常还会关注模态的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的达成,以及如何协同来达到这些功能的实现。非材料性研究多半关注多模态话语理论的描述、介绍、发展、见解,建构外语多模态课堂、教师交互模态的一些设想,并对英语课堂上教师多模态话语的信息等功能进行剖析。
从研究对象来看,对于大学优秀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的研究占据了主要地位,还有少部分研究选择把高职高专、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教师通常是已经赢得一些教学比赛的奖项。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一部分研究依托信息时代下发展的教学形式,对线上教师、微课教师等多模态课堂话语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少量研究试图发现不同的教学环境对多模态课堂话语的影响,因此将线上教师以及线下教师同时作为研究对象,将两者的多模态课堂话语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材料性研究的研究语料选择了比赛视频、教学公开课录像以及课堂实时录像。相对而言,课堂实时录像的分析数量较少,比赛视频以及教学公开课录像的数量相对较多。其中对于大学教师的比赛、公开课视频,大部分研究者会选择将“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中的教师教学视频作为研究语料。
四、结语
本研究所用文章均选自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但是由于期刊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于国内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还是可以发现,关于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多数学者的研究对象是大学优秀英语教师,对于中小学教师高职高专教师的关注度不够。同时,针对优秀教师或者获奖教师的研究较多,缺乏对其他类型教师的多模态课堂话语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认为,新手教师以及经验型教师的多模态课堂话语特征同样值得关注。其次,材料性研究的内容较为单调。本研究认为,不只是一节课中不同的教学环节模态配合不尽相同,对于不同的课堂类型,教师采用的多模态话语模态配合也不相同。学生对于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的反应以及特征是否会影响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的使用都需要深入研究分析。同时,教师的语言功能与各种非语言教学模态之间的关系有待探究。第三,课堂实录较少。教学公开课视频或者参赛视频存在一定的观赏性质,并不能夠代表真实的课堂信息。第四,量化研究过少。本研究认为,量化研究过少不利于反映真实的课堂教学现状,不利于大面积地调查英语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的现状。本研究认为,对于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成果最终应该惠及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给新手教师或其他类型的教师提供方法,引导课堂知识的讲授,寻找模态的优选配合方案,帮助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程瑞兰,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中国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刊成果为例[J].中国外语,2017,14(03):36-44.
[2]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3]冯德正,张德禄,OHalloran.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当代语言学,2014,16(01):88-99.
[4]高一虹,吴红亮,李莉春.关于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调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01):65-72.
[5]耿敬北,徐以中,陈子娟.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载文的统计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4, 35(06):68-73.
[6]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 6(01):24-30.
[8]周学恒,邓晓明.近20年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