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信息技术,提升诗词意象

2020-09-14倪前亮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意象诗词信息技术

倪前亮

内容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130余首经典诗词。基于网络,串联意象,虚拟情境,把握意象,营造一个生动、发展的课堂。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从诗中的“物象”,走向诗外的“意象”,从而促进小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让诗文为人生打好底色。

关键词:信息技术;诗词;意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信息资源,助力课程教学,成为了打造理想课堂的有效手段。古诗词由于内容中包含的物象和意象和学生生活的环境距离较远,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通过依托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对诗词的深度学习。

一、价值追寻:信息技术促进古诗教学转型

信息技术是一个丰富多元的载体,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诗词教学的内容,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古诗教学的转型。

1.教学观念转变,全科是未来教学走向

当下,以学科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全科教育,需要打通不同学科的通道。把信息技术与诗词教学进行结合,既能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古诗学习能力。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借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诗词教学,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走向。如学习王维的《竹里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音乐知识、语文知识,才能了解王维如何是借助“弹琴”、“独坐”等表达自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的。

2.教学内容多元,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诗词内容丰富,情感深厚。有反映边疆生活的边塞诗,有充满诗情的山水田园诗,有依依惜别的送别诗,有托物言志的哲理诗。这些诗词都通过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时代的背景、家国的情怀,里面包含了许多的传统文化,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诗人通过“登高”、“插茱萸”、“团聚”等描写,写清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但是由于生活的地域差异,学生并不能够了解“插茱萸”是一种什么样的习俗,因此需要通过信息媒介,把“插茱萸”的图片、视频等播放给学生,学生就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3.教学手段丰富,渗透信息技术的元素

诗词教学,已经从以往的简单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转向了利用网络、展台、投影等多媒体技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诗词教学课堂中,渗透信息技术元素,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如在教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时候,学生对“遗民泪尽胡尘里”的“遗民”常常会理解为“移民”,就是缺少对“遗民”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当时金兵入侵的影视画面,出示当时的地图资料,链接其他诗人的哀叹之作,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对“遗民”的认识,学生在古诗理解中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二、教学构建:完善基于虚拟意境意象教学

詩词课堂教学构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虚拟意境”,做好诗词教学的“听说读写”不同维度的教学要求。

1.听,借力优秀的音频资料

通过“喜马拉雅”音频网站,将诗词诵读的节奏、语调进行复现,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特别是词,在古代就是按照固定的调子填写,供人吟唱的曲子,一般老师都掌握不了词的吟唱方式。借助信息平台,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词牌的吟唱,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在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的时候,一喜一悲,朗读的情感截然不同,通过音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词中蕴含着的作者的情感。

2.说,搜索时代的背景资料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这些背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掌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网络中学会查找资料,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走进作品内容。比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的时候,通过出示当时南宋朝廷放弃抵抗,节节逃跑,苟且偷生的资料,学生就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至今思项羽”的原因了,同时在补充项羽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的死战到底,决不投降的形象,学生就能够理解李清照慷慨激昂与忿恨交加的心情了。

3.读,意象勾连的多维桥梁

诗词是意象的组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把物象转换为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价值追求。在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时候,学生对于这首诗中的“松下”、“采药”、“山中”、“不知处”了解的不够多,不清楚这些词语与诗人之间的联系,通过读相关的网络资源,学生就能够发现陈毅的《青松》,《三顾茅庐》(节选)中隆中松林的描写,都和“松”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网络资源材料,就发现这些都指向了“高洁”,喻意着隐者是一个高洁的人。同时,通过网络资源,也就明白了“采药”可能是神仙之药,为的是长生不老,也可能是济世救人的草药,为的是治病救人;“山中”表示了隐者的生活方式等。

4.写,多元展示的网络平台

通过组建班级博客、读诗打卡、“UMU”互动平台等方式,组建学生网络学习的空间。利用网络平台的展示空间,学生可以写一写古诗的意思,画一画古诗的意境,谈一谈古诗的收获,进行展示。

总之,诗词内容简练生动,物象色彩鲜明,意象情景交融。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让学生跨越千年的时空,走进历史之中,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建立对诗词物象与意象的联系,有着非常好的实践意义与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亮亮,《巧用信息技术 创新古诗教学》《江西教育》,2018年第10期

2. 叶丽,《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小学教学参考》,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意象诗词信息技术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诗词书法作品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诗词篇】
来自林间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