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析

2020-09-14唐仕钧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3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元素心理健康

唐仕钧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身心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各门课程围绕教育的根本任务,形成一致观点,更有利于育人目标的达成。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加入思政元素,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真正实现思政元素与心理教育的融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性,增强育人功能,最终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政元素;心理健康;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当今时代的人才,不仅仅只拥有扎实丰厚的文化知识就算人才,必须同时具备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大学生在成长中有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其中有对未来的目标缺乏规划;有性格脆弱,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有少数呈现出道德行为偏差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及时纠正和引导,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否则,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终将影响“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不冲突的培养目标

大学生将来是要直接与社会对接的,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发展素质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所以,为了让大学生顺利为祖国作贡献,高校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为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与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双方教育形式的融合,是对等的关系,是共同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作贡献的,可以形成合力促进“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

(二)满足时代现实需求

在传统的大学教学中,基本每一科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单独进行的,课下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不多,无形中导致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是独立的关系。而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发展的,并且,这个时代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大学生在发展中难免产生较多的困惑。只有从多方面对大学生形成教育与引导,才能让大学生在将来的发展中形成正确的判断,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为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时代需求的基本表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基本类型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基本砝码,将这些砝码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课程中,会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增添更多的亮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那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将哪些思政元素引入其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思想素质,拥有这些思想素质才能心怀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实际的贡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短短的二十四个字蕴含了对大学生的期待,而对于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几点就是要形成“爱国”“诚信”“守法”“敬业”之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些因素渗透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引导大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与人交往诚信、友善。

规则意识:未来需要的人才是能灵活处理问题的人才,这就需要大学生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运用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处理人际冲突,并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时代使命:大学生将来是要走向社会,为祖国作贡献的,他们树立积极的职业观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激發他们的时代使命感,将他们的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要联系起来。

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座灯塔,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提升大学生思想发展素质的重要指向标。在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我们要将理想信念这一教育主题渗透其中,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基本手段

(一)交叉融合:改变认知是前提

教师的教学认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应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为此,高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授课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形式上进行积极的创新,力争让教学内容更加宽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应加大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在教学中多聆听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观点,尤其是多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联系,共同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形式,从而最终实现思政元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内化于心:融入方式是动力

大学生现在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为此,教师要牢记教育的使命,树立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迈出实际的步伐。例如,要想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在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中寻找融合点。教师可以拿当前的时政热点作为元素,并为大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如四川凉山救火中幸存的消防战士出现了急性应激反应、抗“疫”战斗中医护人员强大的工作负荷带来的心理压力、抗洪战士面临凶猛洪水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等等。在讲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激反应”内容时,展开“面对随时可能吞噬生命的天灾人祸,是什么力量推动战士继续前行?”教学讨论,使学生在掌握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学生头脑,指导学生今后面临类似事件时该怎么做!

(三)外化于行:行为方式是关键

教育的目标是成才,成才的标准是对社会的贡献。教学中通过情景剧展示,观察学生的行为方式,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原理、理论,以期大学生在接受学校培养教育后,能有实际行动对社会有所作为。

总之,将思政元素渗透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实现这样的教学设想需要大学教师迈出实际的教学步伐,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梁瑛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0(20):77-79+83.

[2]李自璋.《高职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18.01.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元素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