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别与发展

2020-09-14李雅琴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问候语文化差异对比

摘  要:本文根据中英文中的问候语展开论述,首先对问候语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中文问候语与英文问候语的类别,并以中英文问候语中的共性与个性展开了具体的分析,最后探讨了在文化交融中,中文问候语的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问候语;文化差异;对比

作者简介:李雅琴,四川省德阳人,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3

一、问候语

在日常交际中,问候是一方给另一方发出的一个信号。它未必有什么实际含义,但起着一种在双方间建立联系或维持某种关系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礼貌的交际方式,问候语在社会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问候语一般会受到文化与交际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的制约,同时也会受到交际双方的关系与交际发出者的目的等因素的制约,但问候总的来说是一种公式化、仪式化的语言应用。问候是建立在双方或两人以上的交际,Ventola认为问候语是“互应的行为”,换一种方式来讲,问候需要得到回应,如果没有回应或者应答,交际就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不顺利的。[1]所以完整的问候语应该是一个发出,接收,回应的过程。问候语分为言语问候与非言语问候,非言语问候主要是指点头或握手等非言语交际方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言语问候语。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对问候语做了详细的分类与研究,本文由于篇幅的原因,将问候语的讨论限定在人与人碰面时用来表示友好与关切的表达,这类问候语并不需要开启一个话题。

二、中英问候语对比

在中文中,问候语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类是在汉语词汇中固定下来的问候语,比如“您好!”“你好!”“早!”“早上好!”“中午好!”等,人与人碰面时使用这类问候语来传递友好与关切,当然这类词因使用人群而异,如“您好!”“你好!”,一般适用于双方不太熟悉或初次见面的人群之间,使用的时间不受到制约,但使用的场合更加正式。而“早!”“早上好!”“中午好!”等这类问候语也适用于上述人群,同时也适用于熟人或朋友之间,主要是受到使用时间的限制,功能也是传递善意和友好。对方在回应的时候只需要重复相同的问候即可或是点头微笑。第二类是用称谓来替代问候,比如“王老师!”“李校长!”“张经理!”等,“姓+职位”这类问候语就不仅仅是表示友好,而且还有尊敬的意味,一般是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所使用的问候,使用的场合有所限制。还有一种更为平常的,不涉及上下级但区分长辈与晚辈的称谓,如“阿姨”“叔叔”“爷爷”等,对方的回应可以是“你好!”或点头微笑。第三类问候最特殊,它一般是一种简单的疑问,问题的内容依据对方所处的场合或对方正在做的事情来决定,这类问候适用于关系比较近的熟人。这类疑问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漫无目的地向对方提问,比如:“去哪儿啊?”“干什么呢?”;第二种疑问是根据场合或对方正在做的事情进行简单的推理,比如:“去逛街啊?”“下班啦?”有的时候甚至是一种明知故问或者简单描述对方正在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呢?”“学习呢?”等。在这两种提问中,问题的发出者并不是真的有疑问,这种疑问往往也不需要对方回答,回应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点头微笑,也可以给以简单的肯定回答:“是。”“对啊。”通常还能以同样的方式向对方提出疑问,这样交际就算完成。

在英文中,问候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由于语言的共通性,在英文词汇中,也形成了固定的问候语,比如:“Hello!”“Hi!”“Hey!”“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这类问候语与中文的第一类问候语的适用场合与适用时间相似,但是“Hello!”用于更正式的场合,而“Hi!”“Hey!”用于朋友之间的问候或是非正式的场合。第二种问候语属于评论型的,包括赞扬与祝愿,西方人更崇尚赞扬人的外貌,以及表达一种对对方穿衣打扮的欣赏,或者是赞扬对方的某个物件,比如“Nice jacket!”“Nice hair!”“You are in the pink!”“I like your car!”;还有一种属于祝愿,比如“Have a nice day!”“Have a nice dinner!”,这一类问候属于英语中特有的问候语,不能用中文直译,也就是说不适用于中文的问候。更多适用于非正式的场合。第三类问候语跟中文的第三类问候语相似,都是询问类的问候语。比如:“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How is it going?”“Whats up?”“How are you doing?”“What are you up to?”,除了“How are you ?”可以用于正式场合或非正式场合,其他的表达都用于非正式场合,这些语句也是现在最通用的打招呼方式。回应可以是多样的,比如“Im fine.”“Im good.”“Not bad.”“Pretty good.”通常这类回应都是积极的,因为作为问候语,这并非是要开启一轮对话,只是双方碰面时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积极的回应就可以快速的结束对话。

2.1中英问候语的共通性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西方文化中也不缺乏社交礼仪,熟人、朋友,即使是陌生人之间的碰面,在特定的场合,也是需要进行问候的,对问候作出回应也就是礼尚往来,这是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社会规约与礼节。

根据上文对问候语的细分,中英文问候語中有两种相似的类别,第一类是在语言中所固化出的一类问候词语,中英文都可以进行对译。使用场合分为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人群可以大致分为熟人与陌生人。第二类都是询问类的话语,都属于不以获取回应内容为目的的询问,但这种询问同样也需要得到回应,但对回应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以上所有问候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开启一个新的话题,所以这类问候语的语用功能主要在于维持一种关系或者是在陌生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浅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并非是需要进行下一步的交流与沟通。所以问候语一般是简洁的,无需进行长篇的探讨,否则就不属于问候语。中英文问候语的共性在于传递一种感情而并非是交流传递信息,问候语中不包含理性意义、甚至在中文问候语里可以直接打破逻辑,而问候语传递的感情并非是深层次的,而是仅限于礼貌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浅层的。在中文的回应中,回答者不需要作出详细的说明,提问者本意也不是寻求具体的细节;在英文的回应中,回答者甚至有一套专门的语言模式,不涉及具体的信息。

2.2中英问候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问候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仅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而且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文中称谓类的问候语就突出了中国人自谦的文化传统,它不仅能体现说话人尊敬的感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交际双方的距离性。正是这种距离感决定了交际双方的问候语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中文的第三类问候语是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类,而询问类的问候语也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类,询问类的问候语对交际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发出的疑问依据交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的形式,它可以根据场景、人物性格以及与对方的亲密性提出疑问。由于中国的历史与传统原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表达关切的方式往往会深入对方的生活细节,体现在语言中也是事无巨细,因此问候的内容丰富多样。演变至今,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用这种形式来表达真诚与关心,而不在于探求回应的具体内容。

英文中最具文化特色的一类是评论型,分为祝愿与赞扬。其中,“Have a nice day!”“Have a nice dinner!”不仅是一种问候语,也是一种告别語。称谓式问候是中国文化谦人卑己的体现,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就是傲慢自大的,由于西方文明属于大洋文明,分立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无法自给自足,需要大量的交易,人与人的交往更为频繁,为了快速建立联系,交往的方式也更加热情与直接。再加之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不同,更强调个体意识,通过赞扬的方式来问候,更多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感受,通过表达一种主观的喜爱来表示友好与关切。以夸奖他人来进行问候还能体现在西方社会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较近,或是一种以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为初衷的问候方式。第三种询问式的问候,与中文中询问式的问候相同,都不需要对方提供具体的回复,但不同的是,当别人使用“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How is it going?”这类问候语时,不宜使用消极的回答,如果得到的是像“Terrible.”等消极类的回复,对方反而会感到意外与不自在,所以当这类疑问用于问候时,问题的发出者并非真的想知道你最近的情况,所以消极的回复一般不是成功的问候语,甚至超出了问候语的界限,因为消极的回复之后往往会开启一个话题。由于问候语是简短的和浅层的,一般使用于双方在特定场合或偶然的碰面,这种情况下并非是有交谈的需要,所以更礼貌的回复应该是积极的,而这类问候语相当于中文中“你好!”的意思。

三、中英问候语发展的趋同性

近年来,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文化以其强有力的传播形式逐渐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延伸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流模式,人们乐于尝试更新鲜与更西化的交流方式来代替传统的语言习惯,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作为英美文化的最大受众,以更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英汉文化的差异性,于是在中文环境里逐渐形成了一种西式问候文化,本文认为这也是中英文问候语发展的趋同现象。中英问候语的发展与变化更多是英文带给中文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就摈弃了中式问候、以礼待人的传统。这种问候的发展与变化更多是出现在特定的群体与特定的场合。首先是问候方式的改变。例如,在问候语中,从前的“去哪儿?”“吃了没?”大都以“Hello!”“Hi!”“Hey!”取而代之。这种问候方式普遍存在于年轻的群体中,适用于同龄人,并且发生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比如在同事、同学或熟人之间的偶遇,人们倾向于使用这类更简单、更快捷的打招呼方式,回复可以随机挑选这几个词语或是点头微笑。当代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更为开放的时代,生活的方式也逐渐在改变,人们对于时间和个人空间与隐私有了更多地考虑和更高的要求,所以采用这种问候方式不仅节省时间,而且避免了传统问候方式中可能会出现的尴尬与生硬的回应与临时的语塞。其次是问候方式的多样化,人们逐渐开始认可称赞式的问候语,比如“你的裙子真漂亮!”“你的发型真好看!”成为了一种在年轻人中拉近彼此关系的交际方式,这种方式相比传统的拉家常、嘘寒问暖等更受年轻人的青睐。

四、结语

由于语言的共通性,中英问候语存在一定的共性,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中英问候语又凸显了各自的特点,问候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而且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与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的碰撞带来了语言的交融,在趋同的过程中又保持了各自的个性,当代文化的改变也对语言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Emery, P. G. Greeting, congratulating and commiserating in Omani. Language,Culture and Curriculum.2000.13(2):196- 216.

[2]胡明扬.问候语的文化心理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1987(02):30-33.

[3]郭攀.问候语说略[J].语言文字应用,2003(01):110-115.

[4]毕继万.汉英招呼语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02):15-17.

[5]黄晓蕾.问候语的变迁[J].语文建设,1999(03):56.

[6]杜云辉.东西方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J].中国科技翻译,2000(04):31-33.

[7]周旋. 汉语问候语及其教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8]汪文军.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8):254.

[9]邵琼.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01):121-122.

猜你喜欢

问候语文化差异对比
越南问候语中的交际文化特征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教学应用
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问候语应用实证研究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别扭的问候语
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