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公益劳动课的教育途径探析
2020-09-14孙可迅
孙可迅
关键词:高职;公益劳动课;教育途径
高职开设公益劳动课,对学生个人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思政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因此,各个高职应该遵循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践行育人的培养方案,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进行有效衔接,引导学生主动感悟和体验,为自己、为他人、为整个社会创建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新形势下高职公益劳动课的教育意义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高职活动中,公益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为重点。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不能只是读书,也应该结合党的教育方針,一边读书,一边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美德。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引导学生逐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文化者,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专业人才。同时,大学生在参加公益劳动的时候,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实现理论向实践的有效内化,并且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理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推动思想教育的顺利进行。公益劳动课的实施需要有组织、有计划,作为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教育活动,需要不断内化学生的个人品德,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和加深个人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高职开设劳动课程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思想教育,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但是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大学生参与劳动锻炼的形式多元,但是大家比较松散,经常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高职重视劳动课,适当性地减少专业课教学时间,这样也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对于参加劳动的学生,他们的脑力得到了休息,也有更为充沛的精力去完成专业训练,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再者,公益劳动课的实施并不需要投入过多费用,高职秉承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组织教学活动,保证课程活动内容的丰富,使其成为学生参加社会锻炼的主要场所。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部分大学生还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目标只是学习,自动忽视学习以外的事物,这样一来,会使得这部分学生无法意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所以在高职应该针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一些有效的、完善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前,有足够的信心走上社会。另外,有效的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劳动和教育本就是不可分离的,高职实施劳动教育的目的,培养熟练的劳动者,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从相关调查中表明,劳动经验丰富的学生,毕业后养成了追求上进的良好品质,而且他们的事业心普遍较强,各类企业也更加偏向这类人才。
二、新形势下高职公益劳动课的教育途径
将公益劳动课作为高职的必修课程。公益劳动课主要包含了劳动观教育、劳动意识和团队意识等,高职将其列为教学计划中,以学分计算,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1-2次的活动,通过劳动实践,帮助他们了解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任何工作都需要在劳动中产生,而且体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的有效手段。
例如某高职在占地面积60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但是建设校园的工作量巨大,于是学校安排学生进行公益劳动,这样能够减少外出活动的费用支出,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后勤活动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高职将公益劳动作为主要课程,秉承着服务育人的基本思想,将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实践的过程中,从组织上开始入手,后勤党委书记充当领导者的角色,成立小组,要辅导员、各系负责人一同参与其中,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和学习任务。劳动任务一定要有科学、合理,如若任务过多,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一旦确定任务后要积极完成,而且项目选择方面考虑到学生的个人能力,顺便补充课堂上没有的知识点。其次,劳动前安排动员会,详细向学生、教师阐述本节课的意义,通过基础讲座,让劳动模仿阐述自己对劳动的具体认知,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具体认知,活动结束后,学生自行交流经验,每个班级有一名宣传员,通过劳动竞赛、评比的形式,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最后,当学生在劳动过后写一份总结,不仅要总结劳动成果,更要突显出学生在劳动时面临的困难,从而对此产生强烈的敬畏之情。公益劳动的存在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工作的艰辛,每个人都是共同体,只有劳动才能获得成果。而高效开设劳动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对思想素质、人生发展有不同的认知,这才是公益劳动教育的本质所在。
建立高效的课程管理体系。将公益劳动课纳入高职 计划中时,需要指导教师拥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具有主动沟通的良好意识,以优秀的职业精神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公益劳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校负责人应该重视组织工作,明确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基本责任,保证公益劳动获得实效。辅导员要主动参与其中,带领专业学生做好相应的总结工作,发挥出党员干部、班干部的自我教育能力。劳动前班主任组织召开班会活动,明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在日后的生活中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念对大学生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从多年的教学情况而言,教师应该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提高公益劳动课程的时效性。明确考核工作的基本责任,主要是指导教师负责,第一,明确考核职责,劳动课介绍后,班长将学生的劳动结果统一交给负责导师,导师审核完成后加盖公章,放入到学生的成绩库中。第二,考核内容主要体现在劳动态度、出勤等方面,从优秀、一般和不及格三个方面为出发点,将劳动的目的、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从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劳动中有看到自己的缺陷,又能学到许多的知识,真正将公益劳动和专业成绩进行有效整合,创设动态化的评价标准。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根据学生劳动的完成情况,以及劳动单位的反馈情况实行综合评价,由学生处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将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和日后发展进行有效整合,对日后的创业、就业也具有导向作用。
组织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尽管活动课程设计了诸多有趣的实践内容,但是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产生厌烦心理。学生也应该根据专业的发展情况,始终围绕着服务社会的原则,组织公益性的实践活动,有效避免高职劳动课程单一的情况。有效的劳动课让学生主动走向社会,产生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自豪感,真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例如某地区电商园党委和高职联合举办了“我为家乡代言”的公益实践活动,关注和资助的数百名贫困大学生为热爱家乡建设幸福代言。这次互动的实行,区政府以推动实行乡村发展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联合实践的形式,创设共享平台,活动过程中,有的是刚获取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有正在就读的大学生,也有已大学毕业并在社会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自主创业大学生先后就自己的情况和“我为家乡代言”发表了各自的感想和愿望。从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表示,在踏入大学后,他会用所学知识,通过自身的劳动去回报家乡,愿意在学校、社会为家乡发展做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家乡。
从上述的实践分析中得出,公益劳动的实施对现阶段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利用劳动力回报社会,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素质教育和公益劳动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长久的工作,需要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断总结经验,对劳动课进行深化和改革,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推动高职素质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天明. 劳动实践:以"做中学"为价值取向[J]. 人民教育, 2018, 000(003):92-95.
[2]王宁.浅谈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 000(012):68.
[3]陈萍.民办高职综合素质课程实施方案研究——以《公益劳动》课程整体设计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000(004):105-106.
[4]李嘉, 房俊东, 陈明. 高职公益教育对大学生公益行为意向影响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9, 192(04):126-130.
[5]陈霂. "众创"时代背景下高职公益创业教育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 000(004):62-65.
[6]高潮,宋晓维,刘璐.高职公益創业教育课程管理的特点、原则与方法[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 9(06):9-12.